共找到31條詞條名為劉志軍的結果 展開
- 延慶區張山營鎮下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
- 原鐵道部部長
- 河南大學副校長
- 河北省紀委常委
- 陝西睿智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 江蘇徐州市紀委常委、市委巡察辦主任
- 哈爾濱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武警部隊訓練局副局長
-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漣源市六畝塘鎮綜治辦主任
- 湖北民族學院教授
-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 景德鎮市監察委員會委員
- 曾任瑞金市農業和糧食局副局長
- 鹽城市公路管理處黨委副書記
- 赤峰市元寶山區安全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中鐵二院貴陽勘察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 昆明市政協副秘書長
- 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原副巡視員
- 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二科科長
- 盛融在線老闆
- 山東省汶上
- 陝西省綏德籍烈士
- 西樵中學教師
-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腦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
- 德化黑雞產業合作社社員
- 榆林市青年慈善志願者服務隊隊長
- 劉志軍
- 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張家口市崇禮區供電分公司經理
劉志軍
河南大學副校長
時間 | 院校 | 專業 | 學位 |
1985年9月—1989年7月 | 河南大學 | 教育學 | 學士 |
1989年9月—1992年7月 | 河南大學 | 教育學 | 碩士 |
1997年9月—2000年7月 | 北京師範大學 | 教育學 | 博士 |
2000年9月—2002年9月,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做博士后研究。
2005年5月-6月在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12年2月1日—5月1日,美國雪城大學,高級研究學者。
2012年12月1日—12月7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評價項目評審專家。
2013年12月1日—12月21日,英國,大學校長培訓。
2020年9月,河南大學任命劉志軍為河南大學副校長(負責行政日常工作)。
研究領域
課程與教學論、教育評價、基礎教育改革。
科研項目
2006年—2012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教育科學)2006年度國家青年基金課題“促進農村中小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的評價研究”第一主持人。
2002—2005年,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走向理解的課程評價研究”,第一主持人。
2002—2004年,主持教育部專項課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評價研究與實驗”課題主持人。
2014—2017年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研究” (14JZD042)。
2013-2014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課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研究”。
2011-2013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課題“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2013-主持年河南省哲社規劃項目“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理論與實踐研究”(2013BJY011)。
2012-2014年主持河南省教改重點項目“高等學校發展性教師評價研究”。
2013-2015年主持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重點項目“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現狀與對策研究”。
2011-2013年主持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研究重點項目“農村地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問題研究”。
2002—2005年,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研究與實驗”,第三主持人。
2001—2003年,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發展性課程評價研究》,第一主持人。
2003—2004年,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與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2004—,參與由香港華夏基金會資助,教育部組織的“普通高中發展性評估研究”。
2005—,主持河南省軟科學項目:“促進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的評價研究”第一主持人。
1992—1996年,參與國家教委考試中心課題“主觀題評分誤差控制實驗研究”,負責作文誤差統計分析。
1994—1997,參與國家教委考試中心課題“高中畢業會考評價和中學教學指導的研究”,負責會考答卷分析和中學教學指導。
1997—1999參與“中、日、韓三國教育觀念比較研究”,負責中國方面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教學論文
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第2期
發展性學校評價提升學校專業性之路徑分析,《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年第7期
還“三好學生”評選的本真面目,《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年第10期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要性與可行性的博弈,《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9期
主體性發展的時代內涵,《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第4期
課程改革與發展呼喚新型的課程評價,《天中學刊》2006年第4期
理性反思:專家的內在品質,《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發展性教育評價探微,《基礎教育課程》2005年第2期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評價研究,《基礎教育課程》2005年第4期
學生評價:從歷史的視角看學生評價的變革,《基礎教育課程》2005年第5期
呼喚主體發展的教師評價,《基礎教育課程》2005年第7期
機遇與挑戰並存——對河南省基礎教育發展的思考,《河南教育》2006年第3期
享受一種有智慧的人生,《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9期
教育現代性研究的進展及其闡釋空間的拓展,《現代大學教育》2014年第2期
論“卓越出版人才”的校企協同培養,《出版發行研究》,2014年第4期
課堂教學變革的反思與重建——“慕課”背景下課堂教學變革的思考,《教師教育學報》2014年第3期
課程史研究: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走向高位均衡: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應然追求,《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現狀、問題與展望,《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1期
生命化課堂教學的實踐構想,《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課程評價的現狀、問題與展望,《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期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法論的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第2期
現代教學觀念的理論基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促進教師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構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踐:偏差、成因及改進,《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年第6期
關於綜合素質評價若干問題的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期
發展性課程評價方法的探討,《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期
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初探,《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教育評價的反思和建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課程價值取向的時代走向,《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19期
生命教育理念觀照下的課程實踐,《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論“生命·實踐”教育學的學生髮展問題,《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年第3期
“顛覆論”下的慕課反思——兼論基於慕課的課堂“翻轉”,《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
教師:不可或缺的課程評價主體,《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
衝突與融合:課程文化在教育變革中破繭成蝶,《中國教育學刊》2008年第4期
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與展望,《教育發展研究》2008年第Z4期
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探討,《教育科學研究》2000年第4期
課堂教學評價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探討,《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年第9期
試論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建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第2期
課堂教學評價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探討,《現代教育論叢》2002年第5期
走向理解的教學評價初探,《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5期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評價改革,《中小學管理》2003年第10期
論發展性課程評價的基本理念,《學科教育》2003年第1期
對國外教育評價模式的價值取向評析,《教育理論與實踐》1993年第4期
區域推進:變革性教育實踐的必然選擇,《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第10期
發展性課程評價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
論教學質量的內涵與構成,《教育評論》1999年第5期
主體教育與課堂教學評價的探討,《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論主體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建立,《教育科學》1999年第2期02:15-17.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探討,《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第2期
關於教育評價方法論的思考,《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主體教育理論與實驗的跨世紀探索,《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論主體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建立,《教育科學》1992年第2期
教學著作
《走向理解的課程評價》,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獨著;
《課堂評價論》,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獨著;
《生命的律動:生命教育實踐探索》,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著;
《教育學》,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
《等級評分》,2004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譯著;
《教育研究方法基礎》,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編;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評價》,2004年,朝華出版社,主編;
《教育評價學》,2016年擬出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
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研究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未來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教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教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等。
獎項全稱 | 獲獎作品 |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走向理解的課程評價》 |
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 《教育學》 |
河南省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 |
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課程史研究:問題與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