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

初為單檐圓形建築,是圜丘壇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式。皇穹宇圍垣具有傳聲功效,俗稱迴音壁。

簡介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徑15.6米,木拱結構,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開戶,菱花格隔扇門窗,藍琉璃檻牆,東西北三面封以磚俱干擺到頂。殿內穹窿圓頂,正中貼金盤龍藻井,貼金雙龍天花,金柱貼金纏枝蓮,內外施金龍和璽彩畫。殿內正中有前圓后翹角石須彌座,座高1.51米,徑2.53米。嚴謹、精緻,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開花藻井為青綠基調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築傑作。周圍的圍牆呈圓形,起到傳音的作用,因此也叫迴音壁。

構造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
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磚木結構,殿內沒有橫樑,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眾多的斗拱支托屋頂,巧妙地運用了力學 原理。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極有特色,為古建築中少有。殿檐覆蓋藍色琉璃瓦,檐頂有鎦金寶頂,殿牆是正圓形磨磚對縫的磚牆,遠遠望去,就像一把 金頂的藍寶石巨傘。皇穹宇左右有偏殿兩座,面闊各五間,結構為單檐歇山頂,正殿外就是著名的迴音壁、三音石和對話石。

特色


皇穹宇圍垣具有傳聲功效,俗稱迴音壁。歷史上皇穹宇圍垣的傳聲功效頗使人迷惑,長期以來人們無法科學地解釋這一現象。1953年,湯定元教授對皇穹宇建築的聲學效果進行了測試,認為皇穹宇圍垣周密,表面光潔,使聲波不被牆體吸納,進而發生了反射,於是產生了迴音,形成了獨特的聲學現象。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天壇諸建築的回聲現象進行的科學解釋。
三音石
三音石
另外,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的三音石。三音石位於皇穹宇殿前的甬道上。站在三音石那裡擊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這種現象叫做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寓意著人間言行都被天神所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