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藤

山藥藤

徠山藥藤,中藥名。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山藥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莖葉。植物山藥,分佈於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具有清利濕熱,涼血解毒之功效。主治濕疹,丹毒。

入葯部位


莖葉。

性味


味微苦,微甘,性涼。

歸經


入徠肺經。

功效


清利濕熱,涼血解毒。

主治


濕疹,丹毒。

配伍方法


治皮膚濕疹,丹毒,山藥藤90-120g,煎湯熏洗。或鮮草搗爛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凈,切段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山藥,別名兒草《吳普本草》,延草《兼名苑》,白山藥(西北、江蘇、安徽),野牛尾苕(四川),理毛條(雲南),長山藥(山西),野薯(廣東),菜山藥(河南)。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m,新鮮時斷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質。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長3-9cm,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兩側裂片與中間裂片相接處可連成不同的弧線,葉形的變異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現。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零餘子)。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8cm,近直立;2-8個著生於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瓣片寬卵形,內輪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於葉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0cm,寬1.5-3.0cm,外面有白粉。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山藥藤
山藥藤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或雜草中;或為栽培。

論述


《上海常用中草藥》:“治皮膚濕疹,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