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
心理學名詞
補償(compensation),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是指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
基本觀點:確認教育訓練可能補償認識和機能發展的不足。如盲童接受觸覺、聽覺的特殊教育訓練,可補償視覺信息的不足。早期於預對個體後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應儘早對障礙兒童進行診斷,儘早地實施補償教育。所有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凡學習上有困難、有缺陷的兒童都應得到補償教育,儘早接受正常教育。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的心理學中。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來自小時候,自覺別人永遠比自己高大強壯,所產生的自卑),而此種自卑感覺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乃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克服個人的缺陷。我們使用何種補償方式來克服我們獨有的“自卑感”,便構成我們獨特的人格類型。
補償亦稱“代償”。
精神分析術語,自我防衛機制之一,弗洛伊德指個體試圖通過在另外一些活動中極力求得的優勝來掩蓋或平衡在某一活動中的失敗或無能。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他以追求優越為統一人格的核心和總目標,以器官缺陷(先指身體缺陷,后擴大到社會、心理層面)的自卑與補償為人格發展的動力。即人生來就會有缺陷,有缺陷就會自卑。自卑既可摧垮一個人,產生精神疾病;也可使人發奮圖強,迎頭趕上,這樣就由補償作用來解決原始缺陷與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但過度補償則屬病理反應。
皮亞傑認知發展心理學術語。指物體改變形狀而不改變質量時,其向度之一改變將在另一向度上獲得補償。如把大口杯中的水注入小口杯中,原來水的橫面向度縮小,但其縱面向度則升高。
有機體受到損傷、出現機能障礙或遇到有害因子時,以有效的方式進行補償以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的一種適應現象。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三種方式:代謝性代償、機能性代償和形態性代償。在神經生理學中,指神經損傷后的功能恢復。通常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此時神經結構本身不能再生,但它的功能已被納入其他組織。
補償這一心理現象在藝術活動中有突出表現,它往往成為人們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缺乏性動機。例如,自幼失去母愛的達·芬奇,從《蒙娜麗莎》的創作活動中 以彌補;鄭板橋“欲游名山大川而不得”,因而描繪大量的竹、石來代償。藝術欣賞也是這樣,一個貧窮落魄 的人偏愛讀反映百萬富翁生活的小說,一個生性懦弱的人卻總想看武打、兇殺的電影,等等。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們認為,這些都是創作者和欣賞者的心理補償作用的表現。
補償是利用條件的差異,相互補充以提高整體效益的措施。
水利上一般有:
利用水文情況的不同步性,相互補充水量,以提高用水或用電的保證流量稱徑流補償。
利用水庫庫容的差異所進行的徑流補償稱庫容補償。
對於沒有直接徑流聯繫的水電站群通過電力系統的聯繫利用水庫調節性能的差異進行補償,提高出力稱電力補償。
指個體所使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帶來幫助,有時甚或帶來更大的傷害。例如,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整日沉溺於酒精中而無法自拔;一個想減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飲暴食來減輕其挫折;一個被同學排斥的學生,參加不良幫派組織以取得幫派分子的接納;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另一種積極性的補償,運用得當,會帶給我們人生一些好的轉變。
指以合宜的方法來彌補其缺陷。例如,一個相貌平庸的女學生,致力於學問上的追求,而贏得別人的重視;前聯邦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許多慈善救濟組織,也特別成立對猶大人救濟的組織,以彌補次大戰時希特勒政府對世界的浩劫和殺害猶太人的內疚;古希臘的演說家笛莫斯安思,為了克服的口吃,而將石子含在中作練習,以使他的發音更正確,結果他不但克服口吃的缺陷,還成為名演說家與辯論家;有位美國,總統的第一夫人曾說,她年輕時,容貌不美,轉而致力於培養內在美,去追求成就感,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以上這些例子,和我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的涵義是一樣的,都是成功的補償。
指個人否認其失敗或某一方面的缺點不可克服性而加倍努力,企圖予以克服,結果反而超過了一般正常的程度。例如,有一個在學校被人嘲笑為“男人婆”的女老師,為了向別人證明,她是個有“女人味”的女人,就大量的購買各種名牌化妝品、名牌服飾,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每天一套新衣服,一反往昔襯衫、牛仔褲的打扮。她的改變,為她贏得了他人的讚美,但也因而造成她入不敷出的經濟窘狀,而她在缺錢又想維持被讚美的形象,在百貨公司行竊時,被當場逮住,移送法辦,斷送了她美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