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體詩

白體詩

《白體詩》是指每行五音步,每音步輕重音節各一,行尾不押韻的詩體,成為十六七世紀英國詩劇的唯一詩體。白體詩的好處在於它能適應戲劇的各種要求,使戲劇更盡其妙,而它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的表達力強而伸縮性又大。

基本簡介


白體詩是指每行五音步,每音步輕重音節各一,行尾不押韻的詩體。它首先由塞萊用來翻譯維吉爾的史詩《伊尼特》,時間在1540年左右。後來諾頓與薩克維爾寫古典型悲劇《戈泊特克》(1561年上演),也用了這種詩體,別的劇作家繼起效法,終於成為十六七世紀英國詩劇的唯一詩體。
詩劇是用詩寫成的,但更是戲劇。白體詩的好處正在於它能適應戲劇的各種要求,使戲劇更盡其妙,而它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的表達力強而伸縮性又大。表達力強在於它能負擔各種任務:敘事,對話,獨白;伸縮性大在於它能文能白,能庄能諧,既能單行作警策之言,又能聯行抒大片之情。它是韻文,但能不過分詩化;它接近散文,又比散文有更強的節奏。
但要把白體詩運用的好卻非易事。初期的劇作家筆下的白體詩往往過分堂皇,只會作詠嘆調式的大段台詞,而不善於私人間的絮談;適宜悲劇,而不適宜於喜劇。是在經過馬洛莎士比亞等人的改進之後,它才變得更靈活多姿,更勝任舞台上的各種任務,提高了本身的表達力,也推進了戲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