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軍

辛亥革命河南起義殉難烈士

王治軍(1883——1912年)乳名叫河,字經武,河南老汝州寶豐縣城北7公里肖旗鄉茨芭嶺村人。早期同盟會員,是“辛亥革命河南起義殉難烈士”之一。

人物生平


王家早期家道清貧,經治軍祖父克儉、父親平兩代在臨汝(今汝州市)經營賣麵條生意,省吃儉用積蓄下錢,陸續在家鄉置地400餘畝,成了富戶。王治軍弟妹五個,治軍居長,二弟名治安,曾在郟縣當過區長,三弟治環,歷任郟縣中學校長,河南省教育廳督學、開封大陸電影院經理等職,在社會上頗有聲望;大妹名賢二妹名雙賢(即崔琦的母親)。
王治軍幼年隨父在臨汝讀書,后考入開封武備學校學習。畢業后,1906年2月,由河南省撫院選派赴日留學,就學於日本成城大學警務科。在日留學期間,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為早期同盟會會員,以身許國,奔走革命。畢業后回國,任寶豐縣第三任教育會會長。不久想謀大事,“至京師拋擲巨款,欲進宮禁,乘機謀大事不諧”。又東渡日本與日籍女子結婚,生一子。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王治軍攜妻帶子回國,冒險去武昌,見黎元洪見陳機宜,黎嘉其義勇,委任他為“北伐左軍糧台總辦兼執法官”,時奮勇軍編為河南軍隊,一交河南境界,餉須自籌。但因豫鄂兩省連接之地襄樊、宛城防衛甚嚴,不通往來,故入襄樊以後,南不助款,北無可籌之餉,陷於艱難困苦之中。王治軍以一身當之,終使北伐軍於1912年正月一日,兵不血刃而進據南陽。適襄陽招討使季雨霖亦於同日由老河口率大軍萬餘人抵鄧縣,並委任應城李儀吉為鄧縣知事。次日,王治軍至鄧。諸志士報告,鄂軍(即季雨霖部)所留知事李儀吉,不但不知政治為何物,且仍蹈滿清舊習。王治軍說:“吾輩擲無數頭顱,推倒滿清專制,復來一專制,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隨即致書李儀吉,請其早日成行,免生疑忌。此外,又開大會於舊察院,當眾演說,公議取消。王治軍聲言:“鄧縣知縣,應由本地紳民共舉,或由先鋒呈委,季雨霖職守襄樊,不應越省委人。言詞之間頗有衝突。散會後,道經署前,儀吉使護兵擁之入署,不容分說,竟予槍殺。沿平漢路(今京廣路)兩側桐柏山區北上。當王治軍隨先鋒隊馬雲卿率領的革命軍五營接連克襄陽、樊城、新野、鄧縣節節取勝時,1912年2月19日,王治軍帶領兩名馬弁到鄧縣舊察院召開民眾大會,宣講北伐的重大意義和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前景時,連同馬弁三人被歹徒槍殺,王治軍當時僅29歲。
不久,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河南省黨部、省政府為王治軍立傳、題詞、刻石表彰,其碑現存開封市(當時省會)禹王台公園。1934年12月河南省政府為辛亥革命河南起義殉難烈士建陵立碑時,又給王治軍烈士以高度評價。

人物評價


王治軍是辛亥革命時期以身許國的民主革命先軀者,他們倆都為祖國為鄉里爭了光,家鄉人民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