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荔英

新加坡畫家

張荔英(1906年—1993年),新加坡畫家。1906年,張荔英出生於法國巴黎,她是中國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和夫人姚蕙的第四個女兒,當時張靜江正在巴黎經商,經營中國古董、絲綢、茶葉的貿易。張荔英先後在巴黎、紐約和上海接受教育。1930年,24歲的張荔英在巴黎與55歲的前武漢國民政府前外交部長陳友仁結婚。1954年,張荔英定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南洋美術學院任教。新加坡美術館收藏有她的147幅畫作。

張荔英以靜物畫著稱,畫面中形體與布局深受塞尚的影響,而色調的應用則帶有少許梵高的特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906年出生 於中國浙江省一個書香世家裡。
1926年進入美國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進修一年,繼而遠赴巴黎的克 拉洛西美術專科學校(Académie Co1arossi)與比婁學院(Académie Biloul)接受私人美術訓練,入學四年成績斐然。
1930年年僅24歲的張荔英第一次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Sa1on d’ Automne),後來她的作品多次入選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ents)及杜勒利沙龍(Salon des Tuileries),受到藝評家的高度讚賞,巴黎的第如迭坡美術館 (Musee du Jeu de Paume)還收藏了一幅張荔英的作品。
張荔英創作
張荔英創作
在20世紀30年代,亞洲女性畫家的作品能夠登上巴黎雄奇瑰麗的美術殿堂,無疑是一種得來不易的肯定與驕傲。
1949年1月18日她在美國紐約亞洲學院開個展,畫作得到“彩色明亮,畫面開朗,調子溫和,人物肖像繪畫上的靈敏性高,所以生動富趣味”之正面評價。
1953年到新加坡於中華總商會展出油畫及自製陶瓷作品,已故畫家張丹農還撰文評論她的油畫,讚賞她作畫工夫踏實,落筆講究,風格高逸。當時南洋美專校長林學大欲請張荔英在美專任教,但因她隨後要到吉隆坡、檳城而無結果。
1954年她再度回到新加坡開第二次畫展后,決定定居新加坡,才答應林學大到美專教授素描與油畫,併兼任英文秘書。此後,張荔英就居住在位於實乞納坪(Siglap Plain)的房子里。她在南洋美專執教了長達27年之久,又擔任國慶美展與新加坡藝術協會的藝展作品評選委員,可說是對新加坡的繪畫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創作特點


以獨特的美術天賦,深刻體悟西方美術技法與審美精髓,西為中用,開創出清雅宜人、華而不艷的畫風。
運用簡單的線條、粉色、灰色和褐色系的顏料,勾勒出一張柔和的臉龐,畫面中的她凝神注目,呈現出莊嚴高貴的印象,也突出一種內省的氛圍。
以油畫為主要創作媒介的張荔英也經常描繪靜物,並且反覆加以鑽研。她的技法常被稱為法國式的,也被說是中國式的。
作品
作品
受到“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影響,特別注重畫面中形體和色彩之間的布局,力求達到一種和諧感。無論是蔬果、用具或花卉等靜物擺設,她總是精心布置,以確保前景、中景和背景的空間界限分明。在色調的應用和筆觸運行方面,張荔英帶有些許凡·高的痕迹,常從錫管里擠出最明亮、最原始的色彩,未曾調試就抹在他的畫布上,試圖展現他那騷動、狂放的技法。
居住在新加坡的這段期間,張荔英憑著對生命和人的熱愛及敏銳的觀察力,生動逼真地捕捉本地景象的特徵與人物的神韻,嘗試創造一種能充分描述東南亞個人生活及工作環境的圖像語言。
張荔英畫過肖像、靜物畫和風景畫,作品均受各方人士的喜愛。被收藏於法國、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據說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對張荔英的純熟油彩駕馭功力十分讚賞,收藏了她三幅作品。

人物評價


張荔英為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繪肖像
張荔英為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繪肖像
張荔英為了開拓個人藝術天地和栽培後起之秀,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她於1982年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文化藝術獎章,這是國家對張荔英一生在新加坡視覺藝術界的卓越成就與巨大貢獻的表揚。張荔英於1993年逝世后,新加坡美術館獲贈畫家大量作品,得以擁有當今規模最大的張荔英作品收藏。同時,其餘作品經拍賣后所籌得的款項,用於成立張荔英美術獎學金,以資助在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和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上美術課程的學生。無疑的是張荔英的奉獻精神和非凡造詣,奠定了她傑出畫家、美術教育者的地位。
張荔英的繪畫是對生命的禮讚。她一生所繪,包括人物畫像、靜物畫與風景畫。新加坡美術館所收藏的,有在她生前多方網羅的94幅畫作,以及她1993年逝世之後由李氏基金所捐贈的53件作品-張荔英畢生創作之風貌可謂盡收此中。張荔英作品的風格明顯甚為一致,這一點有別於新加坡藝壇上與她同時代的畫家。受印象派影響的她,在1979年表示:“我似乎錯過了許多藝術潮流,如達達主義、立體主義,還有較為新近的活動藝術、視幻藝術、普普… 我只是一直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身邊的人、他們的生活、物件,以及大自然輝煌的景色。”張荔英作為新加坡美術史上的先驅畫家之一,通過在南洋美專的教學,影響了一整代的畫壇後輩。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繪畫事業如日中天在同個時期結識了比她年長31歲的陳友仁(1875—1944年),兩人在1930年共結連理。

健康狀況

1944年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