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7條詞條名為李榮的結果 展開

李榮

語言學家

李榮(1920~2002),著名音韻學家、方言學家。筆名董少文、宋元嘉、昌厚等。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02年12月31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3歲。

李榮先生早年就讀於溫嶺臨海中學,193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1943年進入昆明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語學部攻讀研究生。1946年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文學院擔任助教,1949年8月進入山東大學文學院擔任副教授。1950年9月調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先後擔任方言研究組負責人、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全國方言學會會長、《方言》雜誌主編、《中國語文》雜誌編委。此外,他還擔任過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學評審組成員等職務。

生平


李榮先生一生獻身於我國的語言學研究事業,特別在推動和發展我國的音韻學、方言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漢語的語音、文字、辭彙、語法等,尤其是對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漢語音韻的研究和對現代漢語方言的調查與研究的成績最為突出。

音韻學研究


音韻學著作有:
李榮著
李榮著
《切韻音系》(中國科學院,1952年,科學出版社,1956年 再版)
《陸法言的〈切韻〉》(1957年)
《隋韻譜》(1961年、1962年)
《隋代詩文用韻及〈廣韻〉的又音》(1962年)
《怎樣根據北京音辨別古音的聲母》(1962年)
《怎樣根據北京音辨別古音的韻母》(1963年)
《〈廣韻〉的反切和今音》(1964年)
《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有一、二四等》(1965年)
《讀漢書東方朔傳》(1979年)
《音韻存稿》(1982年)
《語文論衡》(1986年)等。
其中《切韻音系》是作者的第一部著作。該書利用現代漢語方言等材料,通過對《切韻》一系反切的精密考察,在音類的區分和音值的構擬上提出不少新見。書中說明了《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韻系統,對中古音值提出假設,全面分析了反切上下字的作用,並對若干等韻學的術語進行了歷史的解釋。該書是漢語歷史、漢語音韻研究與教學的重要參考書。

方言研究


李榮方言學著作
李榮方言學著作
方言研究方面,先生對浙江省溫嶺方言的研究及對北京語音的研究集中體現了他在這 方面的貢獻。
著作有:
《溫嶺方言語音分析》(《中國語文》1966年第1期)
《關於方言研究為農村服務的一些意見——以浙江省溫嶺縣方言調查為例》(《中國語文》1966年第2期)
《溫嶺方言的變音》(《中國語文》1978年第2期)
《溫嶺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1979年第1期)
《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母音》(《方言》1996年第1期)
《福州話“下雨”的本字》(《方言》1997年第2期)
《方言字典說略》(《方言》1997年)第4期)
《語音常識》(筆名董少文,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1958年修訂)
《評哈忒門和霍凱特對北京語音的分析》(筆名宋元嘉,《中國語文》1965年第3期)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年第2期)
《方言語音對應關係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年第6期)
《論北京話“榮”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3期)
《論“入”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4期)等。

漢語方言調查


漢語方言調查方面,先生從編製調查表格到寫作調查手冊,再到培養調查研究 的人才等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著作有:
《漢語方言調查手冊》(科學出版社,1957年)
《漢語方言調查簡表》(合作,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56年)
《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5年第1期)
《讀〈四川方言音系〉》(筆名沈子平,《中國語文》1961年第9期)
《昌黎方言志》(合作,科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版)
《讀〈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筆名沈子平,《中國語文》1961年第7期)
《漢語方言調查》(合作,1956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彙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部分)》(主編)等。
1979年李榮先生積極籌劃,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方言》雜誌。他還先後主持了國家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若干重大科研項目,出版了《中國語言地圖集》、《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42種分卷本)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李榮先生是《現代漢語詞典》的主要定稿人之一,在連續工作長達三年的詞典定稿時間裡,他殫精竭慮,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學識和智慧。另外,他還主持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等的編寫工作。著有《漢字演變的幾個趨勢》(《中國語文》1980年第1期),譯有《北京口語語法》(節譯自趙元任原著的《國語入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