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捏筋拍打療法

一套按摩正骨的手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保護單位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北京鐵路總醫院)。

概述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的創始人葛獻寶在實踐易筋經拳術的基礎上,結合“易筋經療法”和“少林拳術精義”鑽研而成一套按摩正骨的手法,開始了懸壺濟世的生涯。第二代葛占鰲子承父業繼續為當地的百姓醫治傷病。它施治的手法不同於一般的推拿、按摩,而所施治部位又有異於針灸的穴位。

起源及傳承人


傳承人
葛鳳麟: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第四代傳人,從事中醫正骨按摩30餘年。現為北京市醫師協會會員,中醫傳統醫學手法研究會會員,新加坡同濟醫藥學院客座講師。對各種骨折、關節脫位有獨特的治療方法,擅長中醫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周炎及各種軟組織扭挫傷等,各種骨折、關節脫位的手法整復。
起源
葛式捏筋拍打療法最初緣於中國古老的經書——《易筋經》,是一種根據“導引按蹺”之術與武術的“點穴法”相結合演進的一種獨特的療法。通過臨床實踐的不斷總結、創新,才形成了今天具有獨特的脈位理論和捏筋拍打技術的葛式療法。而所謂“拍打療法”就是指醫生用拍子在患者脈位等某些特定部位上,進行輕重不同而有節奏的拍打。其拍打手法有兩種:打皮不打肉的虛打法、打肉不打皮的實打法。這種療法易於開展,且療效確切,適應症廣泛,目前主要應用於頸、腰椎病、關節疼痛等骨科病症。
祖傳療法,在繼承中發展
葛氏原籍山東蓬萊,祖輩闖關東定居遼寧錦州。“葛氏捏筋拍打療法”起源於清朝,它是由我國古代“導引按蹺”之術和武家的“點穴法”相結合與演進的一種獨特療法。
說起捏筋療法,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北魏時期的“捏筋療法”和更加古老的“導引按蹺術”,主要是以手指捏揉,彈撥經脈筋腱,使之產生強烈的感應,而達到調和氣血,強筋健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拍打療法則和《醫宗金鑒》中的“振梃”同源,其方法是用拍子在人體七十二對脈位上進行輕重不同而有節奏的拍打,主要作用於十二經絡和十二皮部,促使氣血暢通,肌肉放鬆,加速氣血循行。

中醫療法


一位中年男子走進葛鳳麟的診室,坐在他身邊身旁神秘耳語起來。原來,這是一位初中男孩的父親,聽朋友說:大老葛這裡可以治遺尿症,特地為孩子來諮詢的。說起捏筋拍打,人們感性地認識總是把它和傷筋動骨聯繫起來,原來這個祖傳療法還能治“尿炕”。葛鳳鱗調侃而又鄭重地說:“誰如果得了‘尿炕’就來試試,我保證只用7天的時間就給他治好。”
一位花甲之年的女患者在丈夫的扶持下,一瘸一拐地挪進診室,葛鳳麟起身將患者扶到診床上安頓好。患者的丈夫從包里拿出好大一摞X光片,對葛鳳麟說:“您給看看吧,我們跑了好幾家大醫院了,什麼招都用過了。”葛鳳麟一邊安慰家屬一邊認真查看患者的傷腳,繼而運用手法使患者腿足部肌肉放鬆。然後從診桌抽屜中取出一把銀光閃閃小鋼捶,擺正患者腳跟找准位置,“咣、咣”兩下之後,便讓患者自己起身,穿鞋下地。
見患者和家屬的眼裡充滿了疑惑,葛鳳麟鼓勵患者:“您放心地踩地吧,絕對沒事!”患者丈夫幫她穿好了鞋,患者半信半疑地落腳在地,站起身來,果然不疼了。在葛鳳麟的鼓勵下,患者用力跺地3下,說:“神了!”當葛鳳麟為患者開出繳費單時,患者丈夫悄悄地問他:“您是不是寫錯了,怎麼才20元呀?”葛鳳麟回答:“沒錯,20元,人民幣。”
傷筋動骨,接下的台詞就是——“一百天”,這是中醫長久以來傳下來的經驗之談。可是“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某種程度打破了這個成規。
5月上旬的一天,小李來到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骨傷科。他本來16日要舉辦婚禮,可就在3號,打籃球把腳扭傷了。拍了張片子一看是“左踝關節囊損傷”。醫生要他卧床休息兩個半月,他一聽就急了。經過葛鳳麟幾天的治療,小李已經能架著拐走了。葛鳳麟向他保證:“16號不用架拐,你可以站著參加婚禮。”果不其然,5月16日,小李已經能正常行走,挽著新娘的手走入了幸福的殿堂。
有一段為新加坡國家領導人治病的故事,讓葛鳳麟頗為自豪。李光耀先生患有20多年肩周炎的老毛病,看過很多名醫,總不見效,很是苦惱。後來我國領導人委派葛氏父子為其治療,收效很好。隨後葛氏父子就受到邀請,到新加坡同濟醫藥學院教學,在這之前,新加坡中醫正骨的醫師很少。“現在很多那兒的正骨醫師都是我的學生,這能讓我們的中醫為世界更多國家的人解除痛苦,我覺得很有意義。”葛鳳麟說,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收更多徒弟,為更多的患者治好傷病。

文化遺產名錄


天壇傳說
曹雪芹傳說
小紅門地秧歌
面人湯麵塑
葡萄常料器
紫檀雕刻
曹氏風箏製作技藝
北京扎燕風箏製作技藝
宏音齋笙管製作技藝
吳裕泰茉莉花茶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
王氏脊椎療法
口技
仿膳製作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