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絕句

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五言絕句

《杜陵絕句》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

這首詩作於李白第二次入長安,遭到奸人進讒,李白通過”杜陵、五陵“景色,感嘆自己的政治遭遇,融景於情。

這首詩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藉助豐富的想象,生動曲折的反映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光明的憧憬。

作品原文


杜陵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 ●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於渭水南岸。
● ●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後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 ●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裡指渭河水,位於今陝西省境內。
● ●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白話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餘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游宴,作應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遊歷山水,曾出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並在次年被貶出長安,於是產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於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了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於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裡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遊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於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後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名家點評

(日)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此景從無人拈出(“秋水”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后,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