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林克明的結果 展開

林克明

廣東東莞籍建築師

林克明,中國近代建築的先驅,高級建築師,廣東東莞人,畢業於法國里昂建築工程學院。回國後為廣州城市建築設計立下汗馬功勞。從海珠橋起,沿海珠廣場、廣州市政府、中山紀念堂一直到中山紀念碑,這條長達12公里,貫穿南北的廣州中軸線,是廣州歷史脊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築風格和諧統一,有賴於林克明的直言與獨特的設計眼光。廣州市政府是林克明的另一扛鼎之作,其建築風格、造型方式都是在“和而不同”的設計理念下進行的。中山文獻館是林克明回廣州后首個負責設計的項目,也是他第一次運用傳統建築形式進行設計的嘗試。

人物簡介


林克明 男,漢族,東莞人,1900年7月出生,1999年3月病逝,中共黨員,大學畢業。第四屆、五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改革開放時期,任廣州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教授,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顧問,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改革開放給我國科學事業發展帶來了春天,同時也給新中國第一代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世紀老人林克明帶來了晚年的春天。

人物履歷


林克明[廣東東莞籍建築師]
林克明[廣東東莞籍建築師]
1900年7月生於廣東東莞市,1918年入讀廣東高等師範學院(台灣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前身)英語系,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次年被選送到剛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學進修建築工程。1926年畢業於法國里昂建築工程學院。1926年回國后,在汕頭市工務科負責道路工程及城市規劃方案。1928年到廣州,任市工務局設計課技士。1929年為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兼職教授,1930年受聘為廣州中山紀念堂建設工程顧問。1932年他創辦了國內最早的幾個建築工程系之一的襄勤大學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同年辭去工務局公職。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築設計事務所。1945年任台灣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
1949年後,林克明先後在黃埔建築管理局、廣州市市政建設計劃委員會、市建築工程局、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市設計院等部門任領導,負責技術領導工作。1972年任廣州市設計院副院長,1975年調任廣州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1979年起兼任華南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及該校設計研究院院長。
林克明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廣州市政協副主席。1992年獲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廣州市優秀專家學者”稱號。1990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53~1978年任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林克明先生於1999年3月在廣州病逝。

參加科學大會

提起林克明建築界的人士都會知曉,他早年留學法國,歸國后一直從事建築設計,是我國享譽甚高的建築學家。可普通的老百姓卻不知道,但是如果提起北京人民大會堂、廣州中山紀念堂全國各地的人都知道,而這兩件“作品”都凝聚了林克明的心血。當然,老廣州還有體育館、華僑大廈、科學館、交易會展館(海珠廣場館、流花館)、東方賓館、人民大橋、白雲賓館、流花賓館等許許多多建築物都是他的“傑作”。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為祖國社會主義建築事業忘我奉獻的科學家,“文革”期間卻被打成“資產階級學術權威”,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備受折磨。1972年,他被“解放”,恢復工作,但他的心卻沒有得到“解放”,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對恢復工作不感興趣。
1977年,鄧小平首先著手科教文化領域的撥亂反正,提出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在“文革”中被廢棄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林克明覺得這樣做非常英明。
1978年,對於林克明來說十分難忘,非常振奮。2月,他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3月,他以有貢獻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這是我國科學史上一次空前的盛會,會上,他聆聽了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等論述。他感到,挫傷知識分子積極性的浩劫終於結束,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被解放了,中國迎來了科學技術事業大發展的春天。為此,他在會上廣東組的討論中提出了許多建議。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更堅定了這位老科學家緊跟黨改革開放步伐的信念。他認為,極“左”路線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彌補的損失,只有改革開放政策才有可能解決過去存在的許多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我們看到了光明的前途。

耄耋之年成就

改革開放頭10年,正是林克明老人由80歲到90歲的10年。此時,他仍身兼華南工學院教授、華工建築設計院院長、廣州市建委副主任、廣州市設計院顧問、全國政協委員(屆滿后又任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數職,工作和社會活動都比較繁忙,但他並沒有懈怠,依然是盡心竭力,多做貢獻。
他應深圳市委的邀請,參與了深圳城市的規劃。在一次深圳經濟發展規劃大型會議上,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的林克明作了一個長篇發言,引起了時任市委書記梁湘的重視。以後,他又參加了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提議組織的、有北京幾位有名建築設計師參加的深圳城市建設規劃的討論。
應佛山市科委的邀請,他自己執筆,創作了佛山科學館方案,由於設計指導思想重視環境和符合經濟、適用的要求,很快在該單位所徵集的20多個方案中脫穎而出,被選中採用,而今佛山科學館仍然是佛山頗具特色的一座建築物。
82歲那年,他提出了中大禮堂——梁球琚堂設計方案,被中山大學選中。這是一個有2000個座位的禮堂,初期考慮投資300萬元港幣(當時摺合人民幣120萬~150萬元),經他提議追加到600萬元港幣。建成后,大家一致公認這個項目經濟實用。
1982年,他參與了廣州市總體規劃的研究。在時任市長梁靈光主持的廣州市總體規劃會議上,他對當時廣州準備興建的幾大建築物提出了不同意見:一是指出白天鵝賓館選址不合理;二是指出江灣新城選址也不合理;三是反對在中山紀念堂門前建一座35層、130米高的金融大廈(後來這一意見被採納)。
在此期間,他還老當益壯,先後參與了華僑醫院、華工教學樓、廣州大學(舊址)方案的設計,堅持每周兩次、每次3小時輔導研究生。就是這樣,他書寫了自己的幾度夕陽紅。

撰寫回憶錄

1990年,年滿90歲的林克明,在廣州市設計院光榮退休;廣州市建築學會等5個單位,聯合舉辦了“林克明90歲壽辰祝壽大會”。同年,為了表彰他為發展我國工程技術做出的突出貢獻,國務院決定發給他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1992年,一本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反映他歷年建築作品的畫冊《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克明》與讀者見面。
退休后,老人在安享晚年的同時,提筆撰寫了近10萬字的回憶錄《世紀回顧》,從立志、赴法、起步、寄居越南、歡呼解放、奉獻、學術觀點與品德修養等不同的人生側面,回顧了他近一個世紀的經歷,記載了他的人民建築觀。這本自傳體的作品,填補了我國紀錄建築師專著方面的空白,是林克明等老一輩建築師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件幸事,無疑將有益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人物事迹


建築成就
林先生在其99年的人生和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扛鼎之作。他曾經參加過中山紀念堂的設計建造,後來設計了一系列結合了廣東本地特點的有著“民族固有樣式”的建築,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包括台灣中山大學建築群(現位於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廣州市政府合署辦公樓。
林先生的許多設計可以說是令人驚訝的,它們在形式的演繹中,表達了一種深刻的現代性,在幾十年之後,仍然讓人津津樂道。
由他設計或負責主持的工程主要有:原中山圖書館(現改名為中山文獻館)、廣州中山紀念堂(任工程顧問)、廣州市政府合署(現市政府辦公大樓,該方案獲方案競賽第一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牌樓、襄勤大學工學院師範學院教學樓、蘇聯展覽館(中蘇友好大廈)、廣東科技館、羊城賓館(現東方賓館舊樓)等建築。
他還著有《城市規劃概論》、《現代建築思潮》、《建築設計原理》等著作。
主持廣州多項城市建築設計
1900年,林克明出生於一個藤器商人家族,1920年,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的征途,從此,他的一生就與建築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被選送到里昂中法大學進修建築工程,其後入讀里昂建築工程學院。1926年,他進入巴黎Agasche建築事務所實習,半年後學成回國。
1928年,林克明回到了廣州,首次負責的工作就是位於廣州市文德路中山圖書館的設計。1930年,他擔任中山紀念堂的建設工程顧問,主持該項工程的審核和現場監理,直至紀念堂竣工。解放后,他還多次主持紀念堂的維修與改善工作,使這座大型的歷史性建築一直保持著她昔日的風采。
1931年,廣州市政府六個局準備合署辦公。剛過而立之年的 林克明已是建築界小有名氣的專家,他成功地融合了中國古建築文化和西方近代建築的結構技術,在“市政府合署”(現在廣州市政府)設計方案競賽中脫穎而出,他的設計方案以第一名而得以實施。
新中國成立后,廣州百廢待興,面臨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林克明備受當時廣州市長朱光重用,特聘他主持或參與廣州多項城市建設和建築設計工作,包括中蘇友好大廈、廣東科學館、廣州體育館、廣州賓館、羊城賓館、廣州火車站等一大批廣州標誌性建築。
預見黃埔對廣州城市發展的意義
50年代初,在任黃埔港建港管理局規劃處處長時,林克明以其特有的職業敏感神經察覺到黃埔對於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提出廣州未來應向東發展,黃埔與老城區形成子母城。他還建議連接子母城的黃埔大道應該建成50到60米寬的林陰大道。這些真知灼見直到今天還有著科學性和超前性。然而,限於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條件,黃埔大道並沒有建成 林克明的規劃設想,至今,黃埔大道已明顯表現出道路建設滯后所帶來的交通阻塞。
林克明從事建築創作六十多年,是近代嶺南派建築的中堅,由他主創或參與設計的作品近百項。其傑作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風格,主張實用性與經濟性,是嶺南建築藝術的優秀典範。
創辦南方高等學校第一個建築系
林克明不僅是中國近代建築設計的先驅之一,也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良師。建築教育是林老歷史最長,貢獻最多的一項工作。中國建築學的起步姍姍來遲,到30年代初,國內尚無專門培養建築人才的學校,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的傳承還近乎原始的“師傳徒授”狀態。林克明留學歸來,面對這種狀況,積極四方奔走,創造條件,終於在1932年負責創辦了我國南方高等學校的第一個建築系———廣東省勷勤大學工學院建築系,該校因而成為國內最早的幾所設有建築專業的高校之一。這也是現在華南地區最知名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前身。林克明從事學術教育工作長達60多年,直到1989年,林老還以89歲的高齡指導了最後一批的研究生。辛勤耕耘下,林老桃李滿天下,培養出了一大批建築界有建樹之才。
林老的建築論著十分豐富,有《城市規劃概論》、《現代建築思潮》、《對建築現代化問題的幾點淺見》、《建築教育、建築實踐六十二年》等等,他豐富的論著中,不僅反映了嶺南建築業的發展狀況,而且閃耀著他特別重視環境與建築風格統一協調的理念,“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思想,著力創作了異於北方和江南地區,具有濃郁嶺南建築特色的獨特風格。
1999年,林老以近百歲的高齡與世長辭。人雖西去,然而傑作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