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青蓮鎮的結果 展開

青蓮鎮

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轄鎮

青蓮鎮,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轄鎮,位於陽山縣境東部,連江與嶺背河交匯處,距縣城18.5千米,東鄰江英,南通英德,西接陽城,北連嶺背。行政區域面積212.98平方千米。2018年,青蓮鎮戶籍人口41097人。2019年,青蓮鎮下轄12個行政村。

清徠代,設青蓮巡檢司。民國三年(1914年),稱青蓮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青蓮鄉。1954年,設青蓮鎮(鄉級)。1983年11月,撤社建區。1987年,復稱青蓮鎮。

2018年,青蓮鎮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家。

歷史沿革


青蓮鎮
青蓮古稱青龍(舊志:青龍鎮在縣東35里),明、清時期,屬嘗歲鄉。傳說因青蓮鎮地處連江與嶺背河交匯處,盛產蓮藕,得名青蓮。
清代,設青蓮巡檢司。
民國三年(1914年),稱青蓮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青蓮鄉。阜和鎮(青蓮圩)屬一區。
新中國建國初期仍屬一區,為區政府駐地。
1954年,設青蓮鎮(鄉級)。
1955年,一區改稱青蓮區。
1957年,復稱青蓮鄉。
1958年10月,建立青蓮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撤社建區,稱青蓮區。
1987年,撤區建鄉(鎮),稱青蓮鎮。
2003年5月,區域調整,高峰鎮併入,合稱青蓮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蓮鎮位於陽山縣境東部,距縣城18.5千米,地處東經112º45´,北緯24º27´,連江與嶺背河交匯處,東鄰江英,南通英德,西接陽城,北連嶺背。行政區域面積212.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青蓮鎮屬喀斯特發育地帶,石炭岩山區谷地,沿河兩岸是連江、嶺背河沖積小平原,海拔53米。
氣候
青蓮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ºC,無霜期300—310天,年降雨水量1830毫米,年總日照數1560—1580小時。
水文
青蓮鎮河域寬廣,連江、嶺背河在轄區長達30多千米,貫穿連州、陽城、英德、嶺背。

自然資源


青蓮鎮有耕地2.665萬畝,水田1.2062萬畝,旱地1.4483萬畝,林地21萬畝,生態公益林地15萬畝。

人口民族


2017年,青蓮鎮常住人口25753人。
2018年,青蓮鎮戶籍人口41097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17005人。

行政區劃


青蓮鎮瞎九個管理區和一個居委會:中心、江佐、深塘、南塘、峽頭、藍山、大洞驚網、柳塘管理區和青蓮街居委會。共173個居委會。
青蓮鎮全景
青蓮鎮全景
青蓮圩位於連江、嶺背河文匯處沖積小平原。1995年,圩區而積1平方公里,現有主要街道:中山路、沙市街等6條,總長10公里;年供水20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網主幹道長6公里;有縣屬青蓮、青霜灘船閘水電站以及鎮辦水電站共10座,總裝機容量6500千瓦、年輸電量3000千瓦小時;已經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圩內建築物多數為鋼筋混凝土3-5層樓房,而鎮政府辦公樓高達6層,布局新穎、嚴謹、美麗、壯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7.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5%。
2019年,青蓮鎮下轄12個行政村:深塘村、江佐村、中心村、峽頭村、青蓮村、南塘村、柳塘村、大洞村、朋塘村、寺山村、山口村、屋村村。青蓮鎮政府駐青蓮圩(解放路)。

經濟


1995年,青蓮鎮工農業總產值589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132萬元,佔19,2%,農業產值4767萬元,佔80.8%。工業企業617家,有建材、化工、機械、運輸、電力等行業。農業耕地面積2萬畝,久負盛名的傳統項目:藍山筍乾、峽頭蠶桑、中心板栗、南塘蔬菜、江佐粉葛、青蓮豆豉、大洞萊牛,引種的美國西紅柿、泰國綠豆、荷蘭豆等蔬菜,產品銷往珠江三角洲,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011年,先後引進了永利礦產有限公司和鄉鎮企業公司投資礦產資源開發,引進客商創辦了“綠峰生態農莊”,促進客商淘汰落後產能,重新組建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設150萬噸水泥粉磨站。挖掘“兩江”、“兩庫”、“一關”、“一岩”、“一古鎮”、“一古國”等旅遊資源優勢,制定旅遊發展規劃,積極推介旅遊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有新進步。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以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廣和普及農業科技,大力引導農民發展品牌農業。引進客商投資興辦集種養、觀光於一體的“綠峰生態農莊”。大洞藍山竹筍基地、峽頭蠶桑基地、江佐油茶基地建設不斷推進,創建了“江佐油茶專業合作社”和“峽頭惠眾蠶桑專業合作社”等9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值提升明顯。
鎮域經濟實力穩步增強。2011年,全鎮工業產值實現19827.39萬元,同比增長41.8%;農業總產值實現22759萬元,同比增長18.93%;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660萬元;招商引資實現2.092億元,同比增長30%;稅收收入484.1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750元,同比增長9.06%。
二、加強城鄉建設管理,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城鎮設施不斷完善。積極完善鎮村“水、電、路、通訊”配套設施建設,籌集資金230萬元抓好板塘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籌集資金70萬元改善圩鎮供水網路,初步舒緩了圩鎮居民食水難問題。引資30萬元建立電子閱覽室完善鎮文化站功能。調整和充實了環衛工作隊伍,加強環衛工作管理。投入資金40萬元,建設垃圾填埋場和開展“三邊整治”工作,提升城鎮品位,優化城鄉環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在實現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村道硬化改造8公里。投資10萬元修復了峽頭渡口碼頭。投資30萬元,抓好“抗春旱、保春耕”和強降雨救災復產工作,恢復農業電灌站10台,修復水輪機站4座;籌集資金300多萬元對板塘、躍進、白帶塘三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完成三面光水利3.54公里,補漏2.8公里。
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特色的原則,切實加強村鎮規劃,抓好農村“山、水、田、林、路”的改造工作,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村工作,創建市級生態文明村1個,縣級生態文明村2個,縣萬村綠化村4個,建設村垃圾收集點24個。
“三舊”改造工作取得新成效。抓好“三舊”改造工作,成功改造230多畝,其中增減掛鉤130多畝,得到省市縣國土部門的好評,並在省電視台630新聞上介紹先進經驗。
三徠、加大民生建設力度,社會各項事業明顯進步
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依規做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良種、農機購機、漁業柴油、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各類補貼發放工作,共發放資金320萬元。幫助54位貧困戶改造危房。紮實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工作,外業勘界完成100%,審核、發證完成98.84%,工作位居全縣前列。
“雙到”扶貧工作紮實有效。全力抓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工作,做到領導到位,幫扶責任落實。目前,省定五個貧困村累計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落實幫扶項目30多個。
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加強社會事務管理,做好社會救助、雙擁優撫、城鄉低保工作,確保應保盡保。建立和完善城鄉低保、城鄉醫保和新農保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人口和計生工作重返先進。堅持“三個突出”和“六個強化”,強力推進人口和計生工作上新台階。2011年,全鎮實現無政策外出生村9個,成功創建“兩無鎮”,施行計生手術478例,計生率96.75%,自然增長率7.3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37,獲市2011年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綜合先進獎。
青蓮鎮主要特色農林業有“峽頭繭桑”、“藍山竹筍”、“大洞柳塘生薑”、“江佐油茶”、“中心大洞反季節蔬菜”。青蓮鎮同時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業產業化,努力打造“一村一品”。2010年,全鎮流轉土地近2萬畝,組建了“江佐油茶專業合作社”和“惠眾蠶桑專業合作社”,發展種養大戶83戶。養雞龍頭企業落戶境內。
青蓮鎮商貿繁榮,盛享“粵北小佛山”之譽,是陽山縣東部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改革開放前是陽山縣糖煙酒、土產、藥材、百貨等四大批發公司的“四大倉”。2010年,全鎮有大小個體工商企業482家。青蓮鎮河域寬廣,小水電、河鮮、河沙、礦產、水竹等資源豐富。2010年6月,投資6800萬的“錦偉礦業”順利建成投產,鎮內有年產50萬噸的水泥廠,該廠投入5000多萬元進行設備技術升級,120萬噸水泥粉磨設備於2010年10月試產運行。大小水電站12座,裝機總量1.2萬千瓦,竹製品加工企業2家。有集開採加工合為一體的年產值分別為1000多萬元的礦產資源企業“湘福礦業”、“建源礦業”和“偉成礦業”,有年產600萬立方的河沙開採企業。
2010年,青蓮鎮工業產值實現13977.53萬元,與去年同比增長4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7萬元,同比增長25.9%;農業總產值實現19774.27萬元,同比增長9.86%;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6511萬元,同比增長25.36%;招商引資實現1.6353億元,同比增長82.71%;稅收收入598萬元,同比增29.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272元,同比增長10.55%。
2018年,青蓮鎮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家。

文化


青蓮鎮古稱青龍(舊志:青龍鎮在縣東35里),明、清時期屬嘗歲鄉。傳說該鎮地處低洼,盛產蓮藕,因名青蓮。清代曾於此設青蓮巡檢司(后司署移駐淇潭)。民國3年(1914),稱青蓮區。民國17年(1928)改稱青蓮鄉。阜和鎮(圩),屬一區。建國初期仍屬一區,為區政府駐地。1954年,設青蓮鎮(鄉級)。1955年,一區改稱青蓮區。1957年,復稱青蓮鄉。1958年10月,建立青蓮人民公社。1964年1月,中心大隊的大江圩、新街、菜園寮、遠清、沙市街和江佐大隊的江一、江二共7個生產隊及街道居民委員會從青蓮公社劃出,建立青蓮鎮。1969年10月,青蓮鎮又併入青蓮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區,稱青蓮區。1987年,撒區建鄉(鎮),稱青蓮鎮。青蓮鎮人民政府駐青蓮圩,政府大院正門南向。

地方特產

青蓮豆豉為該鎮名產,深棕色,油光發亮,香濃味美,深受群眾喜愛,年產量6萬公斤。
藍山筍乾,產於該鎮藍山管理區,金黃色,味鮮甜、嫩滑爽口,有“土魷魚”之譽,產品銷往廣州、日本。該鎮年產筍乾1.4萬公斤。
此外,水稻,玉米,蔬菜也是該鎮的特色農產品。

交通


青蓮鎮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有“小佛山”之稱。水路沿連江逆流而上可達陽城、連州,順流而下可至清遠、廣州;沿嶺背河逆流而上可至嶺背;現有工作船隻500艘,青蓮港年吞吐量10萬餘噸。陸路省道1911線貫穿境內,東行達英德、西行至縣城,轉107國道往清遠、廣州。鄉村公路4條,總長35公里,運輸單位123家,車輛150台,往來縣城的客運中巴30分鐘一趟。青蓮是陽山縣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農貿市場面積達2300平方米,商家500戶,1995年,集市貿易額1238.8萬元。
青蓮鎮有廣連高速公路、358國道貫穿境內。
青蓮橋重建工程於2009年9月開始動工,橋長135米,橋面寬12米。2010年6月,省道S347線青蓮橋重建工程順利完成,恢復通車。
青蓮鎮實景
青蓮鎮實景

社會


教育事業

2009年,青蓮鎮內有中小學14所,中學生1907人,小學生1845人。青蓮中心小學成功創建為清遠市規範化學校。

醫療衛生

2010年,青蓮衛生院門診達16653人次,青蓮衛生院年度綜合考核被評為一等獎。2010年,全鎮人口出生率為13.11‰,自然增長率為7.06‰,出生性別比為108、93,計劃生育率為94.76%,全鎮共落實四術428例,其中結紮193例,純二女結紮44例,完成社會撫養費征繳85萬元。

基礎設施

2010年,青蓮鎮修建了南塘、峽頭、寺山、屋村、山口、江佐、深塘、朋塘等村三面光水利3540米。搶修被“5.12”洪災損毀的水利設施和公路橋樑;完成躍進水庫、白帶塘水庫維修加固工程。對板塘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文教衛生

青蓮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小學25所,鎮醫院1所、衛生站25個,影劇院等文化娛樂場所20個。

旅遊


青蓮鎮有“小三峽風光”、“漁翁垂釣”、“船閘風光”、“夏天自然泳”、“溶洞奇觀”等多處景點,可與“英西峰林”、“嶺背馬落橋溫泉”、“廣東第一峰”等構成旅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