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羊賽

撓羊賽

撓羊賽,山西省忻州市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撓羊賽是山西省忻州市盛行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起源於明洪武二年(1369),系由忻州傳統的“角抵”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忻州境內的寺廟常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盛大廟會,“酬神演戲,角抵鬥勝,蔚然成風”。角抵鬥勝者連續摔倒六個人之後,會得到祭祀用活羊一隻以為獎勵。獲勝者將羊高高舉起,繞場一周,向“神靈”表示敬意,向觀眾致以謝意,民間因此有撓羊賽(忻州方言“撓”即舉起的意思)之稱。比之中國跤正式比賽,撓羊賽較大的不同有二,一是不穿跤衣,赤膊上場;二是遊戲規則簡單,裁判權力不大,在場上幾近看客。

2008年6月7日,撓羊賽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41。

歷史淵源


關於忻州撓羊賽的起源,當下能查閱到的較早的文字記載出自調露子的《角力記》。這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角力(摔跤)專著,記錄了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摔跤的名稱、規則和實施的發展演變。《角力記》對撓羊賽有這樣的描述:“忻、代州民秋後結朋角抵,謂之野場,有殺傷者。”因其發展甚烈,宋真宗曾下令“自今悉禁絕之”。
在宋真宗時期,撓羊賽已經成為發展規模比較大、社會參與程度比較高的比賽了。據此可以推斷,撓羊賽的起源時間應該不晚於宋真宗時期。
忻州一帶的民間傳說中所提到的撓羊賽的起源時間與《角力記》的記載也基本吻合。據傳,撓羊賽起源於北宋初年,為了抵禦遼兵的進犯,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全,宋太宗任命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鄭州刺史楊業為代州刺史兼三角駐泊兵馬部署。同時,為了防止楊業擁兵自重,就在他身邊安插了大奸臣潘仁美,以起到時時監視之效果。楊業正確分析了形勢,在夫人佘賽花的建議下,制定了“寓兵於民,全民皆兵”的策略,組織當地百姓農閑季節進行訓練,從而擴大兵源,提高士兵的戰鬥力,遇到遼兵進犯的時候,便可全民皆兵,保家衛國。為了打消潘仁美猜疑,決定以角抵摔跤的形式組織百姓訓練。為了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獲勝者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一時間,忻州、代州各個地方的民眾每逢農閑就組織起來,分營划壘,競爭對抗。在各村寨的廟會上,也出現了角抵競技的表演項目,角抵成為當時盛行一時的民間體育賽事。楊業被潘仁美陷害含冤而死以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這一項目延續下來,範圍擴大到整個晉北地區。
根據對史料的考證和民間傳說的記載,人們可以斷定北宋太宗時期基本上形成了撓羊賽的雛形。經過南宋、金、元等朝代的發展,撓羊賽的規則更加完善,傳播範圍更加廣泛,已經成為被當地民眾廣泛接受的一種民俗形式。南宋時期的程效嬰是推廣普及撓羊賽的重要人物,以至於後世稱他為撓羊賽的始祖。程效嬰是岳飛手下的一名將士,此人精通角抵之術,是南宋時期的摔跤手。岳飛被害后,他回到家鄉忻州,把自己在軍中學到的角抵之術傳授給當地百姓。角抵具有強身健體、禦敵防身、娛樂消遣、容易練習的特點,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和接受。角抵比賽迅速普及,也出現了較多著名的摔跤手。金代詩人元好問在《續夷堅志》寫到:“秀容東南雙塑王增壽,號為外力,善角抵,人莫敵。”這就反映出了當時角抵在社會中的流行程度。宋、金、元時期,忻州是北方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錯的地區,多民族在此融合,羊成為當地百姓的重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此,角抵比賽就以羊為獎品,獲勝者就把羊扛走,撓羊賽也因此得名。

運動特徵


將撓羊賽的規則做一整理,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跤場:設在寬廣的打穀場或戲台前的場地上(當下由政府組織的比賽則多在體育場舉行),不鋪墊子,不划範圍。
跤手:不分年齡大小,不分身份職業,不分體重級別,不分地域國籍,不分男女老幼,觀眾也可踴躍登場,一試身手。平時沒有組織(沒有隊員、隊長),只是比賽時自願臨時組成,自願上場。
服飾:撓羊賽對衣著沒有嚴格要求,沒有統一的跤衣。上身可著衣也可赤背(所以民間又稱之為“赤背跤”),下身褲子或長或短隨其自便,腰帶可以是一條較長的汗巾或是麻秧繩,但不準扎皮帶(也可不系腰帶)。允許光腳參賽。女跤手上身穿運動T恤,下身穿著同男跤手,獲勝者稱“撓羊女”。
基本比賽動作:由於比賽可以上身赤背,所以不允許攻擊上身,不允許抓對方的脖子;只能攻擊下身,但絕不能抓對方的褲子;可以抓對方的腰帶,但腰帶一旦被拽斷,比賽必須立即暫停;如果對方在你肩背上輕輕拍一巴掌,就是表示認輸,你就不能再進攻;雙方可以用腳踢撲對方的腳,用腳腿勾絞對方的腿,可以抱對方的腿等。絕不能互相擊打對方,更不能觸及對方的面部和陰部。
輸贏:一跤見勝負,不作循環賽。如果上場后未能連續摔倒6人,則失去本場撓羊的權利,即被淘汰。此外,比賽中,除腳以外的身體任何部位先著地即判為輸。如果甘心認輸,則以單手觸地一下,裁判即可宣布對方摔倒一人。贏者繼續與新對手比賽,連勝6人為終勝,便被譽為“撓羊漢”;若連勝五人,卻被第六位上場者戰勝,便稱為“破了”(也叫做“破羊”“保羊”)。
設施和比賽程序:開賽前,在台口兩側或場上豎一桿大旗、兩桿小旗,旗面上各寫“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8個字。跤旗是供跤手來拔的,拔跤旗的人必須是曾經的“撓羊漢”。拔了跤旗的兩個人,便成為該場摔跤比賽中對抗的雙方代表和主人。當然,他們還要通過主辦方負責人或公證人,經過共同協商,劃分出甲隊、乙隊的預賽跤手。夜戲散后場內畫圈為界。這時,一隻身披紅帶或頭戴紅花的肥美綿羊被牽進賽場,拉開了撓羊賽的序幕。上場跤手一般由小到大(最初上場的多是十五六歲的少年人),由弱到強。比賽結束后,獲勝者將羊高高地扛在肩上,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向神靈示謝。
比賽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時間長短完全由比賽中參賽跤手的實力而定。不過,如果比賽較快就見了分曉,觀眾卻意猶未盡,便還要接著重新開始。第一場稱“撓頭羊”,第二場稱“撓二羊”。這樣,比賽往往是通宵達旦地進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撓羊賽還有一個較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時間限制,為此產生了一個專門詞語叫“熬油”,意即場上跤手勢均力敵,總也不分勝負,觀眾看得眼皮下沉卻不願離去,謂之“熬油”。民間撓羊經常撓到東方欲曉,觀眾無分男女皆興緻勃勃。這種健康、簡單的競技遊戲,較大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具有較高的娛樂價值。
傳承狀況
近年來,由於青壯年外出打工者增多,農村文化活動減少,加之時尚文化的影響,參加撓羊賽的人員銳減,這一活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崔富海,男,漢族,出生於1935年7月20日出生,山西省忻州市奇村鎮南高村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撓羊賽,申報地區為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忻州市摔跤俱樂部獲得“撓羊賽”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7月23日,“非遺之夜”六省(自治區)爭霸撓羊賽落下帷幕,來自內蒙古、山西、新疆、安徽、浙江、河北的60名摔跤好手齊聚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新城體育館,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體育文化盛宴。
2018年11月3日,西省跤壇爭霸賽總決賽將在山西省體育博物館舉行,比賽上展現了撓羊賽。

歷史傳說


用羊作為摔跤比賽的獎品,是中國民間沿傳下來的。據傳,元代、明代時,忻州水草豐盛,是牧羊的理想場所,當時的摔跤活動經常以羊作為摔跤輸贏的賭注。起初,沒有人專門組織,只是摔跤手們想摔就掉,想賭就賭,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以羊作為獎品而且有人組織的一種比賽活動。
摔跤比賽,一般都要穿跤衣上場,而忻州的撓羊賽,跤手是不穿跤衣的。他們赤背上陣,下身穿長穿短各隨其便。在摔跤的實戰中,由於上身赤背,相互無處可抓,便把可以抓到的地方集中在下身,但不能抓褲子,誰抓了對方的褲子,就算誰輸。可是抓褲子上的腰帶是允許的。在實際比賽中,撓羊賽的參賽者,絕不用皮子扎褲帶,而只用一條麻秧絲,一抓就斷,麻秧絲一旦抓斷,比賽就必須停止,待重換一條褲子並系好麻秧絲后才能繼續比賽。

規則


撓羊賽的摔跤手都是以一跤見勝負,除跤手腳板原本就站在地面上外,身上其它部位只要一沾地就算輸,不作循環賽,輸者淘汰,贏者繼續與新手賽。連續摔倒三位對手,賽后就會給予相應的鼓勵。連續摔倒五位對手,人們便視這獲勝者為“好漢”,賽后給予相當的鼓勵。連續摔倒第六個對手,人們便稱他為撓羊漢,給予撓羊賽的最高獎勵,把一隻又大又白的羊獎給優勝者。
撓羊賽中,跤手連勝五人便為好漢,連勝六人便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這五與六,是受到古代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啟示而約定的長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習俗。然而,這“過五關斬六將”並非容易事。撓羊賽場上,雙方都在進攻,雙方又都在防守,摔跤手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藝,而且雙方都有場外指導,出謀用智,往往在跤手不差上下的情況下,出現通宵達旦相抗衡的局面。
忻州一帶的城鄉,但凡有廟會,必然要搞撓羊賽,撓羊賽的進行,無疑為廟會增光添彩,招徠了四方的許多觀眾,當地有俗諺說“趕會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戲又摔跤,十村八村都來看熱鬧”。在忻州一帶,一年中趕會次數很多,就忻州市附近的方圓百十里內,一年內就有四、五十次,這些廟會大都要進行撓羊賽的。除了在廟會時所進行的撓羊賽,在農閑時也組織專場的撓羊賽,當地有農諺:“立了秋,掛鋤鉤,吃瓜看戲摔跤放牲口”。這足以說明農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不等閑視之。在秋收以後的農閑時間所進行的撓羊賽,大都是由較大的村鎮和實力較強的摔跤手之間的角逐。當然,這種比賽需要約請外村人作裁判、當公證人。
在賽事之前的好多天,主辦村就將“撓羊賽”消息發布出去,跤場就選在寬廣的打穀場或戲台前的場地上,場上豎一桿大旗、兩桿小旗,旗面上各寫八個字:“英雄跌對跌死無罪”。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寫成“和平跤對,勿傷害人”,直至今天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那兩面小旗都是供跤手來拔,拔跤旗的人又必須是曾經扛過羊的“撓羊漢”。拔了跤旗的兩人,便成為該場摔跤比賽中對抗的雙方代表和主人。當然,他們還要通過主辦村負責人或公證人,經過共同協商,劃分出甲隊、乙隊的預賽跤手。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原平廟會。撓羊賽在原平鎮舉行。屆時,又是忻州、定襄、原平三縣的對抗摔跤比賽,這種三縣跤手的角逐,比起村與村之間的對抗,水平要高得多,比賽要精彩得多。這種高水平的摔跤比賽往往使廟會的人數猛增,給人們精神上帶來強烈的刺激,並在比賽的高潮中傳出轟動一時的新聞。

傳承與發展


當地民間風俗,撓羊賽大都在晚間進行,在過去照明設備落後的情況下,只能點燈照明,而且照明的人還跟著摔跤的兩位對抗者滿場亂跑。有時,在戲台前摔跤,與唱戲的演出唱對台戲,一下子,看戲的觀眾都轉到跤場上來,在跤場四周,坐地、騎牆、爬樹、坐磚頭、石頭的、人山人海,一雙雙眼睛瞪得溜圓,到摔跤精彩處,喝彩聲突起,一片嘩然的風暴席捲場地上空。自然,那邊演戲的演員仍然在演,然而,他們免不了也要分神在演出中斜視摔跤結果。

比賽獎品


“撓羊賽”的獎品,無論是肥羊或其它別的獎品,都由主辦村鎮出錢。自然,這種開支是集體的錢,或者是集資而來的費用。
“撓羊賽”中,最高潮的時刻是在一名“撓羊漢”連勝六位跤手之後,人們讓這位勝利者披紅掛花,並把羊送到身邊,騎上高頭大馬,繞場幾周,並吃完一頓豐盛的酒宴后,被人們護送出村回家。同時,這位勝利者的大名,就會被載入史冊,留芳後世。
撓羊賽在忻州、原平、定襄流傳已有千年,成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引起人們的重視。

其它相關


相傳,北宋以前,忻州一帶的人們也喜歡摔跤,但那時的摔跤僅限於一般的娛樂活動。到了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將領岳飛被害以後,岳飛的部下,一位忻州籍的老兵回到故鄉。這位老兵念念不忘抗金的大志,便在村中把軍中所學的帶有武術色彩的拳腳、摔跤技藝傳授給了當地的鄉親,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致,演武之風盛行,以此作抵抗金兵的本領,而且是自己防身之術,久而久之,便沿襲成為當地民間傳統的風俗流傳下來。當年的忻州水草豐茂,養羊甚多,更由於這幾方面的條件而發展成為“撓羊賽”,而且興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