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公
晉公
晉公,全稱晉國公,古代公爵之一。古代王朝設立爵位往往沿襲古之國名,晉就取自周代的晉國,晉國君主按爵位是稱晉侯,時代禮制特性允許尊稱晉公。受封晉公的大臣很多又晉封為晉王,所以本詞條會和晉王有所重疊。
晉公
(?~368),前秦大臣,苻健少子,苻生之弟,晉公。
(515年-572年),字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顥第三子,南北朝時期北周權臣。早年跟隨宇文泰與東魏的交戰,屢建戰功。宇文泰死後,接掌國政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擁立宇文覺建立北周,封大司馬、晉國公,在三年之內連殺三帝。后在周武帝宇文邕的策劃之下被殺。
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后徒居蘭州金城,是隋末佔據隴西的軍閥薛舉之子,薛仁杲的弟弟。大業十三年(617年),薛舉起兵反隋,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封薛仁越為晉公,后薛舉進封薛仁越為晉王兼河州刺史。
(649~713)字嗣通,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唐朝中書令薛元超從子。漢族,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景雲元年(710年),李旦甫登帝位,即刻升遷薛稷為太常少卿,以後累遷中書侍郎,轉工部、禮部尚書,復以翊贊之功,封晉國公,賜實封三百戶,加贈太子少保。
(683-752),唐宗室,大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奸相之一,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王李叔良曾孫。小字哥奴。738七月賜爵晉國公。
(765年-839年),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后拜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封晉國公,故後世稱其為“裴晉公”。后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次出鎮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避禍。官終中書令,故又被稱為“裴令”。開成四年(839年)卒,贈太傅,謚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年)加贈太師,后配享憲宗廟廷。
(?-884年),字昭范,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司徒王播之侄。878年(乾符五年),王鐸被任命為守司徒、侍中、江陵尹、荊南節度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又封晉國公。
(?-908年),本姓甘,洪州人氏,五代十國政權前蜀開國皇帝王建養子,907年,王建宣布建立蜀國(史稱前蜀),稱帝。他授王宗佶中書令,拜為宰相,封為晉公。
(?-928),字子重,河北洺州曲周縣人。五代時後梁名將霍存養子,後梁後唐大臣,死後冊贈太師、晉國公,謚曰忠武。
(859~932)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人。乾寧年間(西元894-898年)進士。唐末累官秘書郎、右拾遺。五代後梁時官至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閩國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爵晉國公。
(890-967)本姓危,字明遠,南城東興鄉蘇源村(今屬江西省黎川縣荷源鄉)人,寄籍錢塘(今杭州市)。五代吳越丞相。乾德六年(968)春卒,享年78歲。仕至尚書左僕射兼侍中,封晉國公,謚“正宣”。
(924—987年):字景叔,一作叔子,大名莘(今屬山東)人。歷仕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生於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卒於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六十四。追謚晉國公,世稱王晉公,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
(約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北宋江西石城人,《宋史》載為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北宋名相,1004年病逝,朝庭追封其為晉公,贈吏部尚書。
(966-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北宋宰相,顯赫一時,貴震天下。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世稱丁晉公。
字天相,陳蘊圭之次子。生活於唐玄宗時期前後,是江州義門陳氏始祖。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追封為晉國公。
(1203~1275),字好問,號雪庭,為元初著名禪師和曹洞宗師。太原文水人,俗姓張。元皇慶元年(1312),元仁宗追封其為晉國公,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