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土瓶草的結果 展開

土瓶草

土瓶草科土瓶草屬植物

土瓶草(學名:Cephalotus follicularis Labill.)是土瓶草科,土瓶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呈卵形,且末段尖狀。葉子的壽命通常為一年,木質地下莖。花淡黃色,其下為葉瓶狀,用以捕捉昆蟲。平均葉長度為3厘米。瓶蓋上多毛並且有漂亮的條紋,瓶口有輻射狀的突起形成溝狀物,並在瓶口內部伸出,形成刺狀物。蔭蔽處葉籠成綠色,光照下呈現出斑斕的紅紫等顏色,過多的光照會影響葉籠的尺寸。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南部。世界各地作為栽培觀賞植物的引種種。

土瓶草如果在陽光直射下,顏色鮮艷;如果生長在光照充足的陰影中,則成為綠色。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木質地下莖。花淡黃色,其下為葉瓶狀,用以捕捉昆蟲。在原產地春天發葉,葉呈卵形,平且末段尖狀。葉梗平且短。葉子的壽命通常為一年,待新葉發出后老葉枯萎。某些葉子可超過8厘米,但平均長度為3厘米。捕蟲器梗與捕蟲器的連接處在背部的上端,瓶蓋上多毛並且有漂亮的條紋,瓶口有輻射狀的突起形成溝狀物,並在瓶口內部伸出,形成刺狀物。葉籠長度從4毫米到4.5厘米不等,在蔭蔽處葉籠成綠色,光照下呈現出斑斕的紅紫等顏色,過多的光照會影響葉籠的尺寸。
土瓶草生有兩種葉子,一種和普通葉子一樣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另一種為捕蟲用的瓶罐形葉子,內有消化液,外面有一個蓋子,防止雨水流入稀釋消化液,蓋子上有透明的斑點,類似藍天的效果,以迷惑蟲子。

地理分佈


原產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濕地中。世界各地作為栽培觀賞植物的引種。

生長習性


對光照要求不是很嚴格,半陰到全日照都可以,溫度5-35℃,如果濕度90%,短期適溫可達40℃。

繁殖方式


使用2份泥炭加1份珍珠岩,盆器至少15公分高度。用浸盆法營造一個類似原生地的小環境,將盆栽放於水盆或玻璃缸內,注水至盆高的1/ 4 處,定期補水。雖然土瓶草是沼澤生食蟲植物中根系耐鹽性最強的一種,但還是盡量使用純凈水、雨水等軟水種植。

栽培管理


陽光:溫度在18℃以下,濕度在90%以上則可全日照,捕蟲袋呈紅色,但較小,濕度低時則需遮陰30-50%。溫度在18-35℃時,遮陰50%,捕蟲袋較大些,但顏色呈綠色。可逐漸增加光照使捕蟲袋轉成紫紅色。
濕度:在高濕度,捕蟲袋較大型,低濕度下也可生存,但捕蟲袋。較小。在乾熱季節,囊袋蓋子似乎較閉合。平常應保持在透明罩或水族箱內。
澆水:以雨水、蒸餾水最佳,山泉水(EC<0.2)也可以。自來水和酸雨水不能使用,盆底置水盤裝約0.2厘米水,以利盆底吸水。避免澆水淋到植物心芽,以免腐爛。
肥料:千萬不可施用任何化學肥料或有機肥料。
休眠:不會休眠。如植物突然枯萎,檢視根部狀況仍然良好時,應立即將枯萎老葉消除,將植株種回原介質,保持介質濕潤,約2個月後即能恢復生長勢。如情況未改善,則考慮增加日照或濕度。春季長出的葉子不會形成捕蟲袋,只有夏季多蟲季節才會長出捕蟲袋。

病蟲防治


芽蟲、粉介殼蟲。冬季時將枯萎老葉消除,可減少發生灰霉病

捕蟲方式


瓶草算是比較獨特的一種。植株在同時期長著2種形態的葉片:正常葉和瓶狀葉(捕蟲葉)。雖然土瓶草的捕蟲原理和瓶子草基本相同:引誘獵物掉入瓶內,溺死在消化液中,經分解,被瓶內的腺體吸收。但它們布置陷阱的方法卻截然不同:瓶子草靠蜜腺分泌出的蜜汁來吸引獵物,類似於人們釣魚,要先支付一些成本做誘餌;相比之下,外表可愛的土瓶草就先進得多,它早已拋開了以實物引誘獵物的原始手段,進入信息時代,達到了“空手套白狼”的新境界。它瓶狀葉的瓶蓋內側有2道紫色的條形斑紋,一直通向瓶內,這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構造卻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擬態行為:一般蟲媒授粉的管狀花都有同樣的斑紋,這是和一些昆蟲共同進化、相互選擇的結果,這斑紋對昆蟲所表達的信息便是“內部有蜜汁”,昆蟲爬進朵花進食的同時也幫助植物完成了授粉。

主要價值


有效降低農業害蟲數量、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特別是園藝作物的產品產量。不污染自然環境,農產品無農藥殘毒,提高了產品質量。防蟲有效期長,特別是多年生的食蟲植物,防蟲多年有效,並具有防蟲的多效性,節省施藥的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