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竹市鎮的結果 展開

竹市鎮

湖南耒陽市竹市鎮

竹市鎮距湖南省省轄耒陽市10公里,為耒陽市區"東大門",交通便利,經濟活躍,市場繁榮。瀕臨耒水,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國道"三南"公路、省道320線貫穿東西,市道竹馬公路(竹市至馬水)縱橫貫穿,區位優勢與交通優勢明顯。由柑楓線、柑大線及白山坪電力專線構成的電力供應網提供充沛的電力。竹塔市圩場是城鄉物資交流及附近鄉鎮的農產品集散地,每逢集日,市場商賈雲集,特產遍街,交易十分活躍。

簡介


竹市鎮19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374人,有耕地1125公頃,水田824公頃,旱土22公頃。鎮內有工礦企業42個,其中有投資1.5億的省重點工程竹市220千伏變電站,白沙煤電集團龍塘工業區,湖南省規模最大的陵園——青山陵園,投資800萬元的龍騰山莊,東口洗煤廠、建材廠、煤礦、農機站、漁場、林場、農副產品加工廠等。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甘薯、小麥。農業開發項目5個,小學9所、中學2所,年種植優質烤煙2100餘畝,2009年完成國、地兩稅839萬餘元,完成工農業總值2.59億元。鎮內有市政府職能單位駐竹市站點5個:耒陽市煤炭規費驗票站、耒陽市省道320線收費站、耒陽市木材檢查站、耒陽市非煤礦產品規費站、耒陽市車輛超限超載檢測竹市站。

行政劃分


竹市鎮下轄:竹市街、桐子山2個居委會;竹市、大城、毛田、里王、石梓、廟背、東口、陽光、東塘、新塘、新聯、東灣、白石、金鉤14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竹市鎮豐收
竹市鎮豐收
據傳古時此地圩場附近,楠竹生長茂盛,如座座寶塔聳立,人們稱此圩為竹塔市。 1956年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5年改鎮。
人民公社建立時,去"塔"字簡稱竹市,故名竹市鄉。1995年撤區並鄉,原東灣鄉和竹市鎮合併,組成新竹市鄉,同年10月改為鎮。總面積65平方公里,鎮政府駐竹塔市。轄14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2000年末人口325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891人。竹市鎮有耕地1196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55畝,竹市鎮共有大中型農用機械65台(套),農機總動力5000千瓦。竹市鎮共造林1250畝,其中造果木林1000畝,墾複山林1.8萬畝,更新綠化和改造荒山1600畝。有集貿市場2個,各類商店60個。

基礎設施


竹市鎮有中學2所,小學16所,教學點2個,在校學生6100人,中小學共有教師680人。有醫院2個,醫療點20個,病床25張,醫衛技術人員30人,擁有固定資產180萬元。
竹市鎮是耒陽城區的"東大門",交通便利,經濟活躍,市場繁榮。京珠高速穿境而過,國道"三南"公路和市道竹馬公路(竹市至馬水)縱橫貫穿,村組間都有公路相連。
為改善辦公條件,美化環境,鎮黨委、鎮政府下決心投資18萬元,將鎮政府院舍環境進行了較大改造,改造后的政府院舍面貌煥然一新。

交通


耒陽市竹市鎮政府駐地距離城區10公里,省道S320線穿境而過,是耒陽耒水東岸各鄉鎮進入城區的必經之處,交通便利。但由於該鄉距離城區較近,一直未通客班車,該鄉群眾出外辦事一般搭乘過往班車。隨著經濟的發展,該鄉群眾對交通運輸的需求日益增長,迫切要求開通此班線。為滿足該鄉沿S320線各單位及附近群眾的乘車需求,經耒陽市交通局考察論證,決定由該市利發有限運輸公司購車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試運,試運期滿正式開通。經過一個月的試運,耒陽至竹市鎮無人售票班線車正式開通。在鄉鎮開通無人售票車,為農村運輸市場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鄉鎮產業


竹市鎮視察
竹市鎮視察
竹市鎮的四大支柱產業為造紙、釀酒、印刷、制衣,機械,傢具,製鞋。新興產業為書畫,最為突出的機械產業有湘耒 湘竹,耒竹牌農用汽車,竹市鎮約500多農戶從業,品種達20多個、占桂林自由書畫市場70%的份額,產值約2000萬元以上。竹市鎮農民書畫藝術在全區一枝獨秀,除傳統國畫外,農家女沈運香更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將雲南重彩畫作用於豬皮、牛皮、樹皮,另闢蹊徑創造出“皮畫”。一時聲名鵲起,引起國家、區、市等重量級傳媒頻頻注目。2002年,竹市鎮被自治區文化廳授予“廣西民間特色藝術之鄉”榮譽稱號。竹市鎮竹市鎮國內生產總值14550萬元,工業產值12819萬元,財政收入54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竹市鎮人才薈萃,俊豪輩出。2008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強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現有企業、個體經營戶共1305個,從業人員2759人。年產值50萬元以上的企業22家。工業企業主要有小水電、造紙、印刷、食品加工、制衣、機電製造、釀酒、建材、制茶、水廠、鑄造等。2005年引進企業家,總投資萬元,已建成投產家。
為引導計生困難戶少生快富,竹市鎮黨委政府組織廣大育齡群眾廣泛開展了以“種”、“養”、“加”致富的“三結合”活動,相繼通過建基地、傳技術、找資金、引項目等方式,幫助近150戶計生光榮戶發展規模種養,走上富裕之路。同時,為近60戶計生光榮戶在鎮屬企業和私營廠家找到了工作。10月,鎮政府聯繫資金15萬元,組織近60戶計生戶在新聯村創辦了一個年收入近30萬元的優質果木基地,使計生協會有了活動場所。

文化事業


竹市鎮慰問
竹市鎮慰問
由於基礎差、底子薄,耒陽市竹市鎮計劃生育工作在一段時間內管理混亂、裹足不前,還一度被列為衡陽 市計劃生育重點監管鄉鎮。2002年12月,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后,從轉變計生對象思想觀念入手,多輪驅動,紮實推進計生綜合治理,經過努力,竹市鎮計生工作徹底摘掉落後的帽子,躋身衡陽市一類鄉鎮,成為計生工作後進轉化的先進典型。
面對嚴峻的計生工作形勢,新班子深入竹市鎮15個村(居委會)了解情況,制定了詳實的工作方案:轉變觀念,攻心為上。兩年來,先後以“三八”婦女節、“5.29”計生協會活動日、母親節等節假日集中宣傳8次,向群眾分發宣傳品13000份,贈送避孕知識小冊1720份,計生文藝演出光碟150張。2003年,竹市鎮在全市創造性地製作了30Q余幅室外計生牆體標語,形成了強有力的計生宣傳氛圍,受到了前來視察的時任省計生委主任盛茂林等領導的交口稱讚。
大宣傳帶來了大轉變。隨著宣傳教育的不斷深入,竹市鎮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群眾越來越多,一批生育一孩的育齡群眾紛紛要求申領獨生子女證,相當一部分生育兩女的育齡群眾,也相繼自願落實絕育措施。春季計生集中活動期間,毛田、新塘等村還出現了婆婆主動送兩女戶兒媳前來計生服務站落實絕育手術的喜人局面。生男生女一個樣、少生快富奔小康的婚育新風正在竹市鎮悄然興起。竹市鎮政府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撥出20萬餘元,對鎮計生辦進行重新裝修,裝配空調4張,添置手術器械1套,購進多功能綜合產床4個,還在全市率先給康復室配備了家庭影院,為計生對象提供了舒適的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