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決策法
共識決策法
共識決策法,是指一種決策過程,不僅追求參與者的多數的同意,而且還解決和減輕少數人的反對以達成最多同意的決策。共識通常被定義為以下含義:a)普遍同意,以及b)達成普遍同意的過程。共識決策法因此主要關注這個過程。
該方法試圖消弱派別或黨派的作用,並提升個人意見的表達。通過並列不同的意見,該方法也增加了不可預測或創新方案出現的的可能性。該方法尋求最小的反對意見,因此該方法在志願者組織中非常流行,在志願者組織中,決策只有取得最廣泛的認可,才更有希望被貫徹執行。當決策的強制執行難以實施時,就希望採用共識決策法,這樣每一個參與者將被要求對決策施加影響。
相對於哪些多數派採取行動,並執行決策而沒有更多的與少數投票人進行磋商的情況,少數派的意見必須更大程度的被考慮。這種方法通常被認為共識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去達成。因此,一些團體可能保留共識決策法用於特別複雜,有風險和重要的決策。然而,有許多團體的例子,那些團體採用共識決策法,以一種使期能夠既考慮到少數派的意見,又同時及時有效地做出決策。這些例子將在共識決策法的期望一節給出。.
共識決策法
這樣給了更多的影響力予少數派、有反對意見但難以迅速闡述的以及缺少辯論技巧的人。因此共識決策法往往被視作草根民主的表現形式。
有些平等主義(egalitarian)團體會試用共識方法來減少其領袖或組織者之權力。此等方法可減多數對少數或個人之任何傷害。共識方法或適用於個人或情緒風險高( personal (or emotional) risk to members is high)、互不信任、討論時間充足 之情況。共識決策法或可修正習慣隋性、過於服從或疏忽等陋習。
如任何集體決定過程,共識決策亦會令不參與辯論者失去影響力,因他們不能參與修訂新提議(但他們在討論前或曾有參與之機會)。故此,多數共識決策程序極重視參與。
定義一套共識決策過程的三種關鍵因素:
共識決策法
討論的時間分配,包括急切事項與重要事項之間之分配;
(1)若共識不是一致同意,誰必同意?
健康之共識決策程序往往及早鼓勵並釋放反對聲音,以儘可能收納各種小眾觀點。
很多組織以為一致同意的決定代表協調、團結、一致。
(2)時間性
(3)行動、監察與後繼行動是決策的關鍵之處,如果沒有行動,只會是空談。自亞歷山大大帝以降,軍事領袖經常強調:若司令不親自督促,則命令不會被切實執行。同理亦適用於集體決定-或更甚。
共識決策法
共識決策法也會導致一些病態的團體動力學。比如,人們會不願意表達不同意見以免打破共識。這會導致一種團體迷思的情形,團體里的每一個成員詳細一個策略有缺點,但是沒有人願意表達這個想法,因為他們的誤以為團體中的其他每一個人都支持這個策略。
共識決策法
(1)基於貴格會的共識貴格會員模型的下列方面可以被有效地應用到任何共識決策的過程中
包括積極傾聽和共享信息的討論。
想法和方案屬於團體,不記錄名字。
通過討論解決異議,促進者識別出達成一致的部分,和存在異議的部分,以便推動討論的深入。
The 團體作為一個整體為決策負責,決策屬於團體。
(2)使用彩色卡片
一些共同社區也使用共識決策法取得了好的效果。在en:cohousing團體中,很多情況下,事務必須在時間約束下辦理。因此效率是很重要的。如果團體真誠地希望通過共識進行決策,就需要一種有效的辦法。一個開放的討論需要在一個過程的推動下進行,這個過程很快地合理地向前進展,決策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可以滿足這樣要求的具有獨創性的方法被開發出來,一種方法就是引入了彩色卡片(綠,黃,紅)的使用。
在一些團體中,卡片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在討論時用,另一種是在決策時用:
1)討論時用希望發言的團體成員舉起一張卡片:
綠色卡片意味著“我有話要說”或“我有問題” 。當多名團體成員舉起綠色卡片,他們被安排按著順序等待發言。每一個人依次發言,以與貴格-based 共識類似的方法。
黃色卡片意味著“我可以澄清”或“我需要澄清(對剛才所說的)”。
紅色卡片是過程卡。當紅色卡片被舉起時,要求成員關注一下過程。比如說,一個舉起紅色卡片的人會說:“我們是不是偏離了議題?”或者“我們爭論這個的目的是什麼?”,甚至是“我們休息一下如何?”紅色卡片給與所有成員一個稱為促進者的平等機會。
2)決策時用討論過後,促進者清楚地說明提議並要求大家舉起卡片:
綠色的意味著:“我同意”
黃色的意味著:“我可以接受”
紅色的意味著:“我不同意,但我會考慮所有團體成員的發言,努力來尋找一個更好的方法”。這樣,舉起紅牌並不會阻塞過程,這意味著舉紅牌的人將要與其他人在質疑的事情上一同工作,並把它帶回後續的討論。這樣往往能夠保證紅牌不會被輕易使用。
如果團隊同意採納類似這樣的方法,並且所有的團隊成員都願意用這種方法討論和決策,共識決策法可以即能夠有效地滿足團體的目標,同時具有時間效率。
[2]知識空間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KJJ2008S1006.htm
[3]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40/3422515.html
[4]華夏心理網http://www.psychcn.com/enpsy/200110/3149322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