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鼻器

犁鼻器

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VNO)是在鼻腔前面的一對盲囊,開口於口腔頂壁的一種化學感受器。通過研究,科學家認定感覺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這是一個位於鼻中隔底部的軟骨結構。目前,人類外激素也已被科學界確認,只是,接受人體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卻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兒和新生兒中,還有明顯的犁鼻器結構。

結構分析


在鼻腔前面的一對盲囊,開口於口腔頂壁,是一種 化學感受器。在兩棲類開始出現,在有尾兩棲類中,犁鼻器是鼻囊腹外側的一個深溝,在無足類和無尾類中則形成一個幾乎完全與鼻囊分離的盲囊,但仍與鼻腔連通,而在爬行類中,犁鼻器和鼻腔分離,形成兩個獨立的囊,直接開口在口腔。由於它通常位於犁骨的上方,因而稱為犁鼻器?。爬行類的蜥蜴和蛇類的犁鼻器最發達。其內壁具嗅粘膜,通過嗅神經與腦相連。由於犁鼻器不與外界相接相通,這就要靠舌的幫助。蛇的舌頭有細長而分叉的舌尖,總是在不停的吞吐,俗稱“信子”。其活動頻繁的舌尖是在搜集空氣中的各種化學物質。當舌尖縮回口腔時,即進入犁鼻器的兩個囊內,將信息通過連接的神經傳遞給大腦產生嗅覺,從而判斷其所處的環境條件。兩棲類最先出現,爬行類發達(鱷和龜鱉類的犁鼻器退化),鳥類退化。哺乳類在胚胎期也有犁鼻器,至成體大多退化,但在單孔類、有袋類、食蟲類、嚙齒類、兔形類及有蹄類的成體中仍存在。
人類
犁鼻器
犁鼻器
跟其他哺乳動物不同,人類的犁鼻器是高度退化的。在胎兒和新生兒中,很明顯有犁鼻器結構。新生兒似乎也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後代一樣,能通過母親乳頭散發的外激素尋找乳房。但是隨著嬰兒的成長,犁鼻器逐漸退化。對564名成年人所做的解剖表明,70%的人不具有犁鼻器結構,剩下的30%的犁鼻器也是高度退化的。人類犁鼻器由兩個很小的器官構成,位置在兩個鼻腔的深部,有些人的犁鼻器開口可用肉眼看見,但多數人要用放大鏡才看得見。

費洛蒙


“第六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有些人對“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卻認為是無稽之談。此外,科學界還沒有給“五大感覺”之外的“第六感”命名,有人根據這個感覺的特徵提出是否可以把它叫做“類嗅覺”或者“情覺”———直接影響人們感情、情緒的感覺,國外叫法是“費洛蒙感覺”。
費洛蒙,是嚙齒動物和其他一些哺乳類動物所分泌發布的一系列化學信息的總稱,其攜帶了和生物體性別和生殖相關的生物信號,以此來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而犁鼻器就是專門用於探測費洛蒙的感知系統,是位於鼻腔或者口腔上頂,由一對成雙的結構組成(如圖)。雖然在成人鼻腔內發現了類似於犁鼻器的組織,佛羅里達州立塔拉哈西大學的神經學家邁克爾梅雷迪思,仍然不遺餘力的闡述定義其是退化組織。
“如果觀察其解剖構造,你在人類組織內,找不到和其他哺乳動物犁鼻器感知細胞很像的細胞。”他說,“你也找不到任何神經纖維和大腦相鏈接。”同時他用基因遺傳證據,說明了人類的的犁鼻器是沒有功能的。實際上,基因編碼了其細胞表面的接受器,一種約束進入細胞的化學物質並在細胞內產生電流反應的分子結構。人類對應犁鼻器的基因是隱形而不作用的。但是另外一些令人費解的證據表明人類對費洛蒙有回應,這又如何解釋呢?拉里卡茨,還有來自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已經實驗發現,老鼠的主嗅覺系統同樣對費洛蒙有回應。如果人類也是如此,神秘的費洛蒙仍然可能不經由犁鼻器來影響我們的行為。

物質基礎


科學家已經知道,性吸引力和擇偶判斷與人體外激素有關,人體外激素由皮膚製造並釋放於周圍的空間,通過人的犁鼻器感應,傳入下丘腦。人體外激素可以是慾望的火種,反之也可以是強力滅火器。兩個人如果外激素相諧,進而傳遞彼此吸引的信息,成雙配對的幾率自然比較大。這就是愛的“物質基礎”。
動物犁鼻器
犁鼻器
犁鼻器
蜥蜴和蛇類的犁鼻器十分發達,以獨立的鼻齶管開口在口腔頂部。犁鼻器的內壁覆有感覺上皮和嗅粘膜,並通過位於感覺上皮深層的犁鼻神經(嗅神經的分支)與腦相連,具有傳遞嗅覺信號的功能。由於犁鼻器不與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它的這部分嗅覺作用主要靠舌的活動才得以完成。蜥蜴和蛇的舌尖經常從上唇正中的縫隙內頻繁地伸出口外活動,旨在探知和搜集空氣中的各種化學氣味物質,當舌尖縮回口腔時,即進入犁鼻器,將化學分子溶解於嗅粘膜上,產生嗅覺。鱷類無犁鼻器,龜鱉類雖有犁鼻器,但只突入鼻腔,並不像蜥蜴那樣通入口腔。
犁鼻器決定老鼠性別行為差異
雌雄老鼠間行為差異並非由大腦結構不同造成,而主要受雌鼠鼻部器官“犁鼻器”影響。
哈佛大學的Catherine Dulac和同事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剔除了雌性小鼠體內的TRPC2基因,該基因對小鼠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感應生化信息素起著關鍵作用,導致這些老鼠的“犁鼻器”發育不全。這一器官中含有能接收外激素的感受器細胞,而外激素能引發陸生脊椎動物的攻擊性和性反應等與性別有關的特徵行為。
變異雌鼠
雌鼠改變基因後行為有雄性化趨勢。它們嗅尋、追逐其他雌鼠,扭動屁股,喜歡擠入雄鼠群,還發出雄鼠求愛時的尖叫。
犁鼻器
犁鼻器
不過,變異雌鼠行為並非完全“男性化”。它們仍以雌性方式與雄鼠交配,而且與普通雄鼠不同,它們不攻擊雄鼠。
一旦這些變異雌鼠產下幼崽,它們隨即又變得像“不負責任”的雄鼠。普通雌鼠產崽后一般花80%的時間留在窩中照顧幼鼠,並拒絕與雄鼠親熱。但變異雌鼠在幼鼠出生約2天後就會離開巢穴,拋棄所有幼鼠,而且容易“另尋新歡”。
為了驗證是否TRPC2的缺失導致了這種情況,研究人員將一群成年雌性小鼠的犁鼻器全部移除。結果發現,同樣的現象再次發生這些雌鼠像變異雌鼠一樣,變得行為異常。

認識歷史


1703年荷蘭醫生Frederik Ruysch為一個臉部受傷的士兵治療時發現這個器官。
1811年丹麥解剖學家Ludwig Levin Jacobson第一次描述了它的解剖結構。幾乎同時,法國自然學者Georges Cuvier發表論文。(值得提出的是:Ludwig Levin Jacobso是Cuvier的學生)。
瑞士物理及解剖學家Albert von Kölliker於1877年在德國維爾茨堡發表了一篇專著《關於人類的Jacobson器官》,他是第一次提供關於Jacobson器官人類胚胎和成年個體的組織學證明的。
1950年推出Pheromon(費洛蒙)這個概念,一種令另一動物通過嗅覺系統達到特定響應的分泌物。
歷史Geschichte
Im Jahre 1703 entdeckte Frederik Ruysch an einem verwundeten Soldaten bei der Versorgung seiner Gesichtsverletzung den Ductus vomeronasalis.Erstmals beschrieb der dänische Anatom Ludwig Levin Jacobson im Jahre 1811 diese anatomische Struktur.Georges Cuvier veröffentlichte ebenfalls fast zeitgleich eine Arbeit über dieses Organ.Zu erwähnen ist,dass Ludwig Levin Jacobson ein Schüler von Cuvier war.Im Jahre 1877 wurde von Albert von Kölliker aus Würzburg eine Monographie mit dem Titel Ueber die Jacobsons´schen Organe des Menschen veröffentlicht. Von Kölliker war der Erste,der sich um den Nachweis für das Vorhandensein des Vomeronasalorgans beim Menschen bemühte und er konnte diesen Beiweis histologisch sowohl bei menschlichen Embryonen als auch in adulten Individuen erbringen.
Der Begriff Pheromon wurde im Jahre 1950 für eine abgesonderte Substanz eingeführt,die eine spezifische Reaktion über das olfaktorische System in einem anderen Tier hervorru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