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優勢
積累優勢
積累優勢是科學領域中的一種社會選擇過程,通過這一過程,科學研究的各種機會、對成果的獎勵和資源的分配往往為某些科學家個人或科研機構所積累,其結果是導致科學界的社會分層和權威機構的產生。
從上個世紀40年代初至90年代的半個多世紀中,默頓等人對積累優勢和作為其特例的馬太效應這一主題進行了開拓性的和不斷深化的研究,提出了積累優勢理論。80年代以來,默頓關於科學中積累優勢及馬太效應的思想連同其科學社會學被陸續介紹到我國,並受到了學界的普遍關注。
但人們主要關注的是作為積累優勢之特例的馬太效應,對一般積累優勢過程則缺少研究,且不圖留意默頓學派關於積累優勢的較近文獻,結果導致了一些不甚完整乃至不正確的理解,有的學者甚至把積累優勢與馬太效應混為一談。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作為積累優勢特例的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的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的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獲得較好的回報。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其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有相類之處,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經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將第三個僕人的銀子也賞給了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馬太效應,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