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企業化方式運作的事業單位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建的以企業化方式運作的事業單位。

“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建設”摘得廣東省科技獎特等獎,之前獲得該獎項者為南山區政府。

發展歷史


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和清華大學於1996年12月共建的、以企業化方式運做的事業單位,雙方各佔50%股份,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研究院佔地面積1.6萬平米、建築面積3.2萬平米,1999年8月落成使用。

主要職能


組織宗旨

研究院恪守著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秉承了深圳“敢闖敢試,兼容並蓄”的精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在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理念,確立了行之有效的發展戰略,各項工作持續不斷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與成績。

工作業績

研究院創立了“四不像”理論,即:研究院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文化不同;研究院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 像科研院所,內容不同;研究院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目標不同;研究院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機制不同。
研究院確定了“四三二一”戰略,即:四個加強,加強與清華的紐帶,加強與政府的互動,加強與金融的結合,加強與國際的合作;三個重點,重點人才、重點項目和重點園區;兩個關係,開拓發展和規範管理的關係,集體利益和團隊激勵的關係;一個核心,體制機制創新。
研究院定位於充當清華大學推進區域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典範、珠三角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搖籃和華南地區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據此,研究院提出了四個主要發展目標:第一,推出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面向市場的科技成果;第二,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第三,培育高科技創業企業;第四,培養高層次人才。
研究院致力於金融助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借力於科技特色的金融體制創新,全面構建輻射海內外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及產業投資平台,培育關乎國家經濟命脈、具有行業領先地位、具備長期可持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研究院已逐步探索出“科技創新孵化器”的經營發展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形成了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發展驅動方式。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研究院先後投入6億元,依據深圳市及國內外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組建技術支撐平台,建成了寬頻無線通信研究所、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新材料與生物醫藥研究所、光機電與先進位造研究所、新能源與環保技術研究所和航空航天技術研究所,下設26個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研究院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申請專利300多項,其中70%以上是發明專利;承擔了包括國家 863、973、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重大專項等重點課題。2011年,研究院成為國家973重大專項“高性能LED製造與裝備中的關鍵基礎問題研究”的第一承擔單位。2012年,研究院成為深圳市首批孔雀計劃引進團隊、廣東省第三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的承接單位。截至到目前,研究院平台共有廣東省創新團隊、孔雀計劃團隊立項4個,兩院院士7人,973首席科學家5人,3人。
研究院先後與200多家企業簽訂技術合同400多項,組織實施了高端半導體激光器、鹽鹼地治理改造、地面數字電視國標、先進複合材料、小衛星、石英晶體力敏感測器、紅外快速體溫篩檢儀、高性能安全路由器、電力線載波通信晶元、SDH通信晶元等15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
研究院集聚了300多名教授、博士、高級研究人員和海歸學者,建成深圳市最大的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培養超過80名博士后。研究院還打造了力合教育品牌,近年來舉辦了100多期EMBA、MBA、高級工商管理人才培訓班,培養了3.5萬名企業和政府的高級管理人才。力合教育屬下國際教育學院已成為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中國唯一對國外學位學歷進行認證的機構)的官方合作教育單位。
研究院於1999年創建力合創業投資公司,2015年已更名為力合科創集團,為研究院絕對控股的專業化、市場化的投資平台,參與成立和受託管理基金11隻,管理基金規模40億。研究院先後發起、投資、孵化了力合股份、茅台股份、拓邦電子、安泰科技、飛樂音響、和而泰、達實智能、數碼視訊、海蘭信、鐵漢生態、茂碩電源、賽輪股份等20家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在2009年“首屆中國最具競爭力創投機構暨創業企業百強評選”中,力合創投公司榮獲“2009年度最具競爭力創業投資機構”稱號。
以深圳為基地和內核拓展了在珠三角業務空間,先後建成東莞創新中心、珠海創新中心、佛山創新中心,及清華信息港(深圳)、清華科技園(珠海)、力合佛山科技園、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等一系列高新產業園區,同時大力建設力合清溪科技園、力合順德科技園、清華科技園(珠海)二期。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基於技術與資本結合的成功經驗,研究院強化了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於2013年在前海發起設立了力合金融控股公司,形成了以創投公司、基金公司、科技小貸公司、科技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
研究院堅持走國際化的道路,先後在美國的矽谷創立北美創新創業中心(2010年)、在英國的牛津創立歐洲中心(2011年)、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創立俄羅斯中心(2013年),在德國的科隆建立德國中心(2014年),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創立以色列中心(2015),旨在從國際上引進優質人才和科技項目,並將國內的優勢科技項目推向國際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技術轉移。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研究院累計孵化企業累計孵化1508家,目前在孵807家,投資企業145家,培育20家上市公司。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隨著研究院自主創新孵化體系的形成,研究院實現了研發平台、教育培訓、投資孵化、創新基地、科技金融和國際合作的六大板塊互動發展,在創新思維的引領下,研究院對內實行企業化管理,激勵與約束機制有效互動;對外遵循市場化運作,努力實現研究院、企業、政府三方互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0年費孝通副委員長視察研究院時欣然題詞,稱譽研究院為“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搖籃,創業者成功發達的階梯”,2002年李嵐清副總理、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2004年陳至立國務委員、路甬祥副委員長等中央領導先後視察研究院,對研究院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2010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視察研究院時說:“研究院已經合格了,博士畢業了!這個博士學位不是我授予的,而是深圳人民授予的,是你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取得的!”201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視察研究院時說:“研究院的四不像理論,擺脫了政府是投入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得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模式。我看研究院可以是博士后。2015年2月27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胡春華書記為“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建設”項目頒發了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證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是繼深圳市人民政府、南山區人民政府之後深圳市第三個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的單位。
研究院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基點、以集成創新為特徵的“科技創新孵化器”的發展模式、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驅動方式,發揮了清華大學在華南地區的橋頭堡作用,較好地實現了研究型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了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了“市校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成功範例。這對國內大學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推進產學研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

組織結構


領導機構

院長:嵇世山
常務副院長:劉岩
副院長:劉偉強、嚴叔剛、賀臻

理事會

理事長;劉應力
副理事長:陳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