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盤谷
揚州城市園林的代表作之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江蘇省揚州市丁家灣大樹巷內。為晚清官員周馥家園,因韓愈名篇《送李願歸盤谷序》而得名。周馥(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安做東至)人,歷官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兩江、兩廣總督。光緒三十年(1904年)購徐氏舊園修建。園在宅東,園門作月洞形,上嵌隸書“小盤谷”額。園內峰迴路轉,蒼岩臨水,溪谷幽深,石徑盤旋。是揚州城市園林的代表作之一。園西部住宅,東西兩軸,前後各三進。
園門月洞形,嵌隸書“小盤谷”石額。園門前以火巷將住宅與花園隔開。園內以花牆隔為東西兩個庭院。西院右首疊湖石假山一座,左首建曲尺形楠木花廳三間,以卷棚游廊連接水閣涼亭,廳后辟一方清池。越三折石橋,即入幽洞,洞在假山腹部,多孔穴,彩光好,上可透入天光,旁可觀賞園景。山頂有風亭,可覽全園景色,東院粉牆開桃形門,題額“叢翠”。東院有魚池、花廳、竹樹、石筍等。登山可暢懷,探洞可尋幽。
小盤谷
小盤谷布局嚴密,因地制宜,隨形造景。園中山、水、建築和岸道安排,無不別具匠心。岩壁險峻,谷洞深曲,廊、廳隨地形曲直,小徑通幽。雖為人工所築,卻宛如天然圖畫。園內北部臨池依牆的湖石假山,疊藝高超,過去一直以“九獅圖山“相稱。其空間雖小而山峰峻峭,曲洞危崖,瀕水有橋,遠近成景。陳從周教授在《揚州園林》一書中,對小盤谷的假山作如下評價:“山拔地崢嶸,名九獅圖山,峰高約九米余,惜民國初年修繕時,略損原狀。此園假山為揚州諸園中的上選作品。疊山的技術尤佳,足與蘇州環秀山莊抗衡,顯然出於名匠師之手,按清光緒《江都縣續志》卷十二記片石山房云:‘園以湖石勝,石為獅九,有玲瓏夭矯之慨。’今從小盤谷假山章法分析,似片石山房為藍本,並參考其他佳作綜合提高而成。”
小盤谷佔地小,妙處在於運用了“以少勝多”、“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造園者為了能小中見大,在有限的空間內,應用粉牆分隔,增加景深,以游廊連接景點,一隔一連,使景觀若隱若現,給人們造成奇妙的錯覺。同時,以通過開池堆山,變幻景觀,創造無限空間。設置亭台樓閣,組合巧妙,參差錯落,相互借景,組成畫面,樹木花草點綴其間,增加山林之意。
小盤谷
小盤谷佔地不大,也用一道花牆將園子分隔成兩個庭院。牆內山池,牆外花木。一邊是人工精心構造的瓊樓閬苑,一邊是綠葉扶疏的自然景色,其間有月洞相通,似隔非隔,而一幽一曠,一密一疏,一文一朴,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這也是揚州造園藝術中高超的一手。
小盤谷在揚州園林中有獨到之處,與個園、何園相比,小盤谷佔地很小,建築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緊湊,以少勝多,即小見大。水池、山石和樓閣之間,或幽深,或開朗,或高峻,或低平,對比鮮明,節奏多變,在有限的空間里,因地制宜,隨形造景,產生深山大澤的氣勢,咫尺天涯,耐人尋味,這是其他園子所不能相比的。
小盤谷總體分為三部分,西部為平房住宅區,中部為一大廳,大廳右為一火巷,巷東即花園。花園分東西兩部分,進園門,即為西園。園中有湖山頹石,舊名為“九獅圖山”,因其山石外形如群獅探魚而得名。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樑三折。池西一水閣涼廳,三面臨水,山洞北口,臨水設“踏步”,石上嵌“水流雲在”。東西花園以走廊和花牆分隔,牆南一桃門,上題“叢翠”,進桃門為東園,園南有涼廳三間。整個園林是以小見大之手法中最傑出者。小盤谷宜靜觀,或待清風於水閣,或數游魚於檻前;或逍遙于山頂,或徜徉於迴廊,或閑敲棋子,或倚樓納涼。如此,方能領略到小盤谷的佳妙之處。
長期以來,這座玲瓏娟秀的城市山林被用作某單位的招待所,可謂“深藏閨中人不識”。後來,揚州市政府大力挖掘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動遷了有關單位,撥款對該園進行了徹底的修繕,使之恢復了昔日風采。它將作為揚州新辟的“古巷游”中的精彩一景,讓廣大中外遊客一飽眼福。
"掇步"小盤谷中有山有水,有曲尺形花廳,有水閣涼亭,有水上石樑(橋),布局緊湊。在山洞北口與東仙陡峭的石壁之間,名叫"水雲深處"。這裡水面上沒有架橋,而是以相互連綴的石塊供遊人行走。以石代橋,稱為"撰步",也稱作"步石",《揚州畫航錄》上則稱之為"約略"。出山洞,一步"一步步略",過石壁,增添了不少煙水野渡的趣味。
小盤谷中的湖石假山,臨日兀立,高險磅礴,過去一直以“九獅圖山”相稱。據說,“積雪時,九獅之狀畢現”,實際上獅形並不明顯。所謂獅形,當從意境和氣勢上去體味,才能得其“神似”。九獅圖山玲瓏瑰偉,山上峰巒重疊,狹路逶迤,山下懸崖幽壑,流水淙淙。山洞疏朗清幽,設有棋桌。山頂平地如盤,築有風亭。坐亭中左顧右盼,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小盤谷
已故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著述中曾提到揚州古深巷之中一處娟秀山林—小盤谷。小盤谷,位於丁家灣大樹巷,原系清代兩江總督周馥的住宅園,1982年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園在宅之東偏,有火巷宅屋相隔。園門西向,為月洞門,門首嵌隸書“小盤谷”三字額。入門先見花廳三楹,屋宇高敞,有曲廊繞屋折向後庭。花廳對面為湖石假山,山上黑松古拙,竹影婆娑,蒼然入畫。花廳東側,一道復廊將園林分隔為東西兩部分,廊壁設一桃形門,桃尖向下,上嵌桃枝桃葉,甚有趣。門前檐下立一青黛峰石,形似壽翁。透過桃形門,可見園內修竹叢翠,花木扶疏。沿壁廊向北,入花瓶門,眼前突然一深邃山洞,此乃倚壁而築,外奇中空的湖石山入口。山洞幽深曲折,洞內涼氣襲人。洞室開闊處,置天然石塊,宛若桌凳,可供遊人小憩。洞曲雖深,卻並不十分黑暗,原來岩壁上有竅孔,可以透進光來。洞室中段西向有一出口,面臨深池。池以湖石駁岸,極為古樸,池水清澈見底,可見游魚嬉戲。池之西為鳧水而築的水閣涼廳,與池東矗立的假山隔水對峙,使陡崖更顯高峻雄偉。水面架有三曲石樑,由洞口通向北岸。池畔有高大廣玉蘭兩株,遮天蔽日,使山谷更添幾分深幽。若由山洞北口而出,須踏過“石汀步”,再經過一段洞曲,才是假山盡頭。此時回望峭壁,因無甚退步,更覺山高崖險。洞壁上方鐫“水流雲在”四字,奇峰、巧雲倒映水中,給人無限遐想。山之北端,有懸蹬可供拾級攀峰。山上建一六角亭,半隱於聳山峰側。登亭眺望,園中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亭與爬山廊相接,沿階而下,即到園之東部。東園布局清秀疏朗,與西園的緊湊邃密形成鮮明對比。蜿蜒的花牆上,洞窗古樸別緻,足資游目。入東園漫步於青磚曲徑,婀娜有姿的楓樹,繁花滿枝的紫薇,一一映入眼帘。游廊一隅,芭蕉與頑石相伴,儼然一幅生動的“蕉石圖”園之最南端,是一處僻靜小院,額題“通幽”二字,內築花廳三楹,修篁繞屋,塵氛不入。值得一提的是,此園東、北兩側連綿數十米的圍牆高低起伏,如飛如游,堪稱我國古典園林中龍脊牆的範例。
陳先生對小盤谷的造園手法極為欣賞,他說,此園“危峰聳翠,蒼岩臨流,水石交融,渾然一片,妙在運用‘以少勝多’的手法。”又說,“此園假山為揚州諸園中的上選作品”,“疊山的技術尤足以足以足以與蘇足以環秀山莊抗衡。”(陳從周《園林談叢》)
國慶黃金周,古城揚州盡顯精緻魅力,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滿城皆遊客。而作為古城古巷游的亮點揚州“小盤谷”卻門可羅雀,和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個園、何園人頭攢動形成天壤之別。4日,記者走進小盤谷,實地探訪緣由。小盤谷位於揚州老城區丁家灣大樹巷的一所老宅,為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周馥的私人家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盤谷毗鄰何園,深處古巷,對老揚州人而言,“小盤谷”這個地方一直不陌生,原先一直被用來做招待所,因為年久失修,呈現出衰敗的格局。2009年,當地政府與企業聯姻共同保護和開發“小盤谷”。如今,“小盤谷”已被打造成集高檔會所、園林旅遊、娛樂餐飲等為一體對公眾開放的旅遊場所,成為揚州“古巷游”的必去之地。
當日上午10時許,記者20元購門票進園遊覽,剛進大門即被工作人員告知“抓緊時間,11時就要閉園”。工作人員解釋說,這裡每天只開放兩個時間段,即上午9點到11點,下午2點到4點。同時工作人員告知,小盤谷內只有“花園”部分可供參觀,“會所”部分不對外開放。
揚州小盤谷與個園、何園相比較小,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佔地5000多平方米。在園中看到,這裡樹木蔥蘢,藤蘿疊翠,和錯落有致的亭台樓閣相得益彰,很多假山小品設計得精巧雅緻,給人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平中見奇的視覺享受。而一旁的原主人住宅部分,也是一派典型的徽派風格,屋宇高敞,沉穩大氣,楹聯匾額穿插其中,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層層疊疊的假山、修舊如舊的亭台與迴廊、再加上庭院中花開自在的各類植被,這種感覺彷彿真的剎那“穿越”到古代的大戶人家。
在遊覽中,小盤谷的保安一直尾隨左右,閑談中保安告訴記者,平時這裡每天的遊客量在20人左右,國慶長假也沒有什麼改觀,4號上午遊園的也就是10幾個人。
從遊覽的經歷來看,小盤谷內可供參觀的“花園”和“會所”是相融一體的,密不可分,由老宅改建的會所內客房並不多,加在一起只有7間,分成三種房型,分別是基礎客房、套房和古式宅院。記者了解到,這裡的價格不菲,只含1人早餐的“大床房”價格1660元;含雙人早餐的套房3420元,含雙人早餐的“古式宅院”10460元。
同徠時,小盤谷會所有兩幢古色古香的餐廳,每幢餐廳每天中午、晚上只開設一桌,在餐廳門前,看到幾位服務員正在忙碌。記者以訂餐者的身份詢問價格,一位女服務員透露,他們這裡的價格以人頭計,有每人1888元和每人2888元兩種,“我們的菜品主要是淮揚菜,分春、夏、秋、冬四季特色,鮑魚、魚翅等菜肴,應有盡有。”
“小盤谷搞了豪華會所,裡面的消費高得嚇人,這裡已經不是我們普通老百姓去的地方了。”附近的揚州居民表示,不管怎麼說,這是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盤谷是屬於揚州人,也是屬於各地遊客的。這麼好的地方,黃金周一天只有這麼一點人參觀,真的太可惜了!
歷史
西泠印社小盤谷位於杭州西泠印社社址,漢三老石室南下,阿彌陀經幢旁。小盤谷上通遁庵,下達印泉,竹樹茂密,境地稱幽邃焉。
光緒年間,江西布政使(湘陰)李桓(字黼堂)喜孤山西泠山水之勝,在六一泉上構室居住,詩僧笠雲在此游息,名曰“小盤谷”。后室圮。后其孫李庸奉父命以“生父既歸里,以遠道營輯感不便”,遂將地屬之社,闢為一區,並以文手書勒石記之。該刻石文革中遭毀至不能卒讀,現嵌於小盤谷摩崖中的刻石,是據社藏拓片翻刻的。
石刻
小盤谷北面摩崖有多石刻。
1917年,勒李黼堂遺篆(1862年書)“留雲”二字,款楷書二行。
石刻篆書“芋禪”二字,俞曲園1881年書,於岩,跋語隸書,6行,行12字,“刻此二字於石上,用鄴侯故事也”。
旁有一石刻,文如下:“昆弟六人共買山地,建初六年造此冢地,直三萬錢”。隸書,5行,無款識。其上有石刻“大吉”,無書人名。
石刻“小盤谷記”,1922年李庸撰,楷書,直列,11行,行21字。石高103厘米,寬55厘米。
石刻“小盤谷”,楷書,直列,無款識。
石刻“人間何處有此境”,吳聖俞1850年書,隸書,橫列,款楷書,3行。
石刻印傳東漢,篆書,橫列,1983年李伏雨書。
舊有康有為書“湖山最勝”(后移至鶴廬下石窟門門楣)、釋迦牟尼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