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

漢語詞語

月影,指月下的影子。在古詩中曾有“對影成三人”,其中“三人”包括月、詩人以及詩人在月下的影子。"月影"也常有“知心朋友或親人”或“孤獨彷徨”等相關的意思。詩人在花好月圓之時,舉目無親,內心十分的寂寞和孤獨,自己在月下的影子似乎已不是影子,而是自己的一位親人,一位能夠知己意的朋友。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刻的孤單和彷徨,而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在月下的影子。

詞語解釋


月影[漢語詞語]
月影[漢語詞語]
(1).映於水中或隱約於雲間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三輔黃圖·池沼》:“影蛾池,武帝 鑿池以翫月,其旁起 望鵠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名 影蛾池,亦曰 眺蟾宮。”唐 楊師道 《奉和詠弓》:“霜重麟膠勁,風高月影圓。”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引 明 俞鳴玉 詩:“中宵映雪讀《離騷》,坐待虛窗月影高。”郁達夫 《釣台的春晝》:“空曠的天空里,流漲著的只是些灰白的雲,雲層缺處,原也看得出半形的天,和一點兩點的星,但看起來最饒風趣的,卻仍是欲藏還露,將見仍無的那半規月影。”
(2).月光。北齊 邢邵 《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館詩》:“風音響北牖,月影度南端。”唐 元稹 《江陵三夢》詩:“月影半牀黑,蟲聲幽草移。”宋 陸遊 《霜月》詩:“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 崔玄微 ﹞乘著月色,獨步花叢中,忽見月影下,一青衣冉冉而來。”清·田蘭芳《哀袁信菴(袁可立孫)》:“長春洞外苔痕遍,紅遠樓前月影移。”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他的母親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兩眼發出閃閃的光芒。”

意象解釋


月之影便是月的魂靈,她的含義並不只是“靜影沉璧”的那塊圓圓的光斑,也不僅僅是月下景影,她還是一種情愫,一種氣韻,從不曾與月分開,不應理解為,月在上,月影在下,月在天,月影在地。月是世人之鏡,鏡顯世人,她是世人在臨月時往往忽視的影子,月有形,亦有影,形是她面向世人的美態,影是她精魂的凝成。蘇軾說,“庭下如積水空明,藻荇交錯,蓋竹柏影也”,這影雖非月之影,確是月影之影,蘇夫子見到的,才是月影的韻致。月影,不妨將它想作一個性靈的月,月的靈性,是世間若隱若現的另一種心情。微笑,便是溫暖;皺眉,便是殘忍。月形現月,而月影現人心。因此,我們相信,那輕薄無根無絆的心靈,就是月影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