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波
陳遠波
陳遠波(1913年-1963年),江西省興國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曾任西北軍區幹部部副部長,總後勤部幹部部部長、軍政委等職。
陳遠波
陳遠波出生於興國縣五里亭鄉瑤崗背(今瀲江鎮)一個貧農家庭,同胞兄弟有三個,他排行老三。老大陳遠泡、老二陳遠潤(又名發春)都當紅軍犧牲了。在革命隊伍里,他和一位紅軍女戰士結了婚,在長征途中,這位女紅軍又犧牲了。真正是全家革命。
陳遠波的樸素在家鄉是出了名的。1949年革命勝利后,他與家裡取得了聯繫,得知母親尚在人世,便趕回來看望母親,並給母親帶了一些布料。村裡人以為一定是綾羅綢緞之類的高級料子,誰知到他家一看,全是棉織土布。第二年,陳遠波帶孩子回家看祖母,鄉親看見孩子穿的也是一些土布,不禁問他:“你做地這麼大的官,子女穿得這麼土氣,不怕人家笑話?”他哈哈大笑,說:“我們共產黨的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不是發財擺闊的官。生活節儉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統。”一席話,說得鄉親們頻頻點頭,對他更加飲佩和尊敬。
1960年,陳遠波的侄子陳紹椽中學畢業,去北京看他。陳紹椽走進院子,看見叔叔正在院子的花生地里除草,非常奇怪。侄子以為,在北京當將軍的叔叔一定是天天坐在辦公桌前日理萬機,卻不料卷著褲腿干農話。陳遠波看見侄子,哈哈一笑說:“這院子里的空地浪費可惜,現在國家糧食困難,我就開了一點荒。你從小讀書,很少參加勞動,今天也來勞動勞動。”說罷,撿起一把鋤頭遞過來。陳紹椽不好意思地說:“叔叔,我怕會把花生鋤死。”“不會就學嘛,不要看不起勞動。”陳遠波耐心地開導侄子,陳紹椽只好認真地學起鋤地來。
1949年冬,陳遠波回到剛剛解放的家鄉,當時尚未土改,老母親借住在堂伯的一間房子里。他一回來,堂伯見他無處棲身,又借了一個8平方米的小房間,讓他和警衛員暫住。晚上,母親含淚對他說:“為人一世,買田做屋,你父親去世得早,我們孤兒寡母的,只有希望你做幢房子住了。”陳遠波安慰母親說:“媽!很快就會土改了,政府會分房子給您住的。我們共產黨人為大家謀利益,不為自己建房。”
果然,第二年春天,村裡開始土改,陳遠波家裡分到兩間房子,老母一住就是十幾年。
1963年,陳遠波母親住的兩間土坯房不幸倒塌了。興國縣政府得知這一情況,根據當時的政策,決定撥一筆款子,幫他家建幾間新房。陳遠波正因肺炎住院,得知這個情況后,急忙要求出院回家;當時因他的病尚未全好,醫院不同意他出院,見他態度堅決,只好派一名醫生同行,天天為他打針。陳遠波回來后,對縣政府負責民政的幹部說建房的費用不能全部由公家負擔,應該自己家裡承擔一部分。這位幹部說:“那縣補助4000元錢,其餘要陳部長自己解決。”
陳遠波連連搖頭說:“不要這麼多,縣補助1000元就行了。”
這位負責民政的幹部大吃一驚,說:“陳部長,您收入也不高,補助4000元,您還很吃緊。”
陳遠波說:“國家剛度過困難時期,不能補助太多,況且,政府都有補助,陳遠波是長征幹部,本來有規定可以由政府建房屋一幢。當時是物資困難時期,補助4000元建房也遠遠不夠,沒想到陳遠波竟嫌補助款多。最後商定縣政府補助2000元,其餘自籌。
陳遠波
房屋一開工,陳遠波返回北京。返京途中,他惦記著家裡建房的事情,先後寫了三封信回家。第一封信是在樟樹寫的,交待母親建房要節省開支。到了南昌市他又寫了第二封信,說他在興國縣招待所借了一內裝麵粉的面袋,請母親代他送還。到上海后,寫信叮囑母親建房不要省給工匠工資和材料費,房子建好后不要請客送禮,鋪張浪費。回到北京后,他又住進了醫院,不到一個月,噩耗傳來,陳遠波英年早逝,年僅50歲。
陳遠波家新房子建好后,一直沒有裝修,過往的鄉親感慨地說:“這哪裡像一位高級幹部的房子,跟我們普通農民的房子差不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