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彙集法
資金彙集法
資金彙集法又稱“資金集中法”或“資金總體法”是20世紀30~40 年代西方商業銀行資金管理中普遍運用的一種傳統的資產管理方法。它是指商業銀行將各種不同渠道形成的各項負債集中起來,然後再依據資金需要的輕重緩急排的先後次序,把資金分配到各項資產。在分配資金時通常首先考慮資金的流動性,只要這種配置符合銀行的總體管理目標就行。
在運用資金彙集法進行資產負債管理時,資金來源的構成如何是無關重要的,各種負債全部集中只是作為單一的來源進行運用,而且資金水平的高低也看作是由貨幣政策,工商業活動和人口增長等市場因素所決定而獨立於銀行的決策過程之外。資金分配構成只要能有助於銀行經營目標的實現即可。由此可見,它不是按現代意義的負債管理方法來管理的。在運用此方法時,商業銀行首先確定其流動性和盈利性標準,制定標準的主要依據是管理人員的經驗和判斷以及銀行在這方面的相關數據。然後按先後次序,把資金分配到最能滿足預定的流動性和盈利性需要的資產上去。
1、第一優先順序——第一準備金

資金彙集法
2、第二優先順序——第二準備金
這部分資產是指非現金的流動資產,一般可迅速地轉換成現金,並且有一定的收益。這樣它既可以補充第一準備金的不足,又能兼顧銀行資金運用的盈利性。這部分準備金主要由國庫券、政府機構債券、銀行承兌票據、活期貸款等構成,其規模受存貸款變化的程度和額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第二準備金,同第一準備金共同保證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它也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
3、第三優先順序——各種貸款
這部分資產是銀行資產中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銀行取得盈利的主要活動,在我國尤為如此。各種貸款是商業銀行在滿足了第一準備金和第二準備金后,在可能的資金實力範圍內,依據有關的貸款原則和條件發放的。在資金彙集法的運用中,不需要分析貸款結構,同為貸款結構並沒有被看成是資金流動性伺題。
4、最後部分——有價證券和固定資產
1、沒有擺脫單一資產管理的影響,也未揭示資金分配本身與負債來源間的內在聯繫。
2、資金分配不能適應變化的流動性和盈利性的要求。當負債方的各來源結構發生變化時,資金分配方則沒有相應的變化。
3、片面地注意銀行的資主流動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資金的高收益能力。
4、過分強調流動性要求,但又沒有提供把握判斷資金流動性的具體標準,如沒有規定一級或二級準備應佔多大比例。
5、忽視了各類貸款所提供的資金流動性。同時對資金與負債兩者在提供同期性和季節性的資金流動性上的相互影響與沒有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