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文化復興
1993年,著名詩人俞心焦在上海和杭州的大學里講學時,正式提出並致力於推動“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他認為這是一場人的全面復興的運動,是為中華民族肩負起社會正義與文化重建雙重使命的運動。同年7月,俞心焦在《星光》月刊上發表了《掀起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文,引起王蒙等許多著名社會人士的迴響。同時也收到了許多建議。俞心焦接受許多參與者和支持者的建議,把“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提法正式改定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
中國徠文化復興運動,是植根於民間自然而遼闊的文化土壤,融匯學院派中不乏特立獨行的優良資源,始終堅持獨立批判地立場,放眼世界和人類未來,對中國本源天道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進行全面的梳理、挖掘、融匯的開創性工作;這項事業的偉大在於,她致力於在人間恢復喪失已久、日趨殆盡的神性的尊嚴,使人類精神獲得覺悟,蕩滌靈魂重獲光明;以此為基,推動全球政治和社會、經濟秩序由割立戒備、分散對峙、有限合作上升為全球整體自由、平等博愛、充分合作的和諧互助、天下一家的人類文明新秩序,恢復人性和整體事務共榮、共享、共擔的祥和,和宇宙深處保持密切而通暢的道路。
在1993年後的幾年裡,幾十位作家、詩人、學者在“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旗幟下,為推進不受政治意識形態束縛的文化、思想和宗教的自由而發出吶喊。俞心焦於1995年末在廣東與友人一起創辦了季刊《工作》,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建立了一個橋頭堡。
1997年,浙江文聯文藝研究室的朱修陽先生,將93年至97年“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代表性文獻彙集成書,書名就是《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早期文獻彙編(1993~1997)》。《彙編》以《青春》97年10月特輯的形式出版。
《中國文化復興通訊》99年第1期──,執行編輯自平博。連封面40頁的雜誌質樸無華,但透露出浩然之氣和蓬勃的朝氣。開門見山的是成立宣言,宣告“中國文化復興聯合會”成立;隨後有組詩、文章、訪談、資料等;最後還宣布:將出版季刊《民間》和半年刊《中國文化與現代景況》。
——人的存在,應當聽從神聖性的召喚,這是無須辯駁的關於人性的真理。人應當崇尚自我改造。但是,長期以來、自我貶低,自我踐踏,自我消解。構成了缺乏光榮與夢想的現實,以致我們不能與它親切握手。
——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是關於人的全面復興的運動。
中國文化復興聯合會”第一任主席 俞心焦
——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是“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繼續,也是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以來文化復興、文化啟蒙運動 的繼續。 “中國文化復興聯合會”第二任主席 熊晉仁
——這場跨世紀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其精神實質與價值目標就是關於提升全人類靈魂全面覺悟的運動。
“中國文化復興聯合會”第三任主席 劉浩鋒
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是植根於民間自然而遼闊的文化土壤,融匯學院派中不乏特立獨行的優良資源,始終堅持獨立批判地立場,放眼世界和人類未來,對中國本源天道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進行全面的梳理、挖掘、融匯的開創性工作;這項事業的偉大在於,她致力於在人間恢復喪失已久、日趨殆盡的神性的尊嚴,使人類精神獲得覺悟,蕩滌靈魂重獲光明;以此為基,推動全球政治和社會、經濟秩序由割立戒備、分散對峙、有限合作上升為全球整體自由、平等博愛、充分合作的和諧互助、天下一家的人類文明新秩序,恢復人性和整體事務共榮、共享、共擔的祥和,和宇宙深處保持密切而通暢的道路。(參見劉浩鋒主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歷史資料彙編1993——200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百年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繼續,也是21世紀新時代的文化巔峰;自宋明理學以來,重新為中國文化史注入了豐厚的靈魂,在世界思想學術界樹立起了中國作為“世界學術文化中心”的新旗幟;為中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最為驚心動魄的黑夜與星空並存的經典;經歷93年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95年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2010年它上升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現歷史的成功合流。
劉浩鋒趙總寬
中國文化復興
該書以發明《中華天道數學邏輯學原理》為基礎,創建《心力倫理學原理》、《政治科學原理》、 《經濟科學原理》、 《美學科學原理》、《宇宙生命科學原理》等“宇宙科學”思想體系,與時俱進復興“中華天道”宇宙科學法則,率先推動了中國邏輯學與數學從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的轉向,指出西方文化自性危機邏輯缺陷以及周期政治、經濟、藝術危機所在,用“共富共和數學原理”,重建了實現整體與局部利益互補均衡的利益最大化的科學政治經濟藝術模式,顛復重建了西方主流學術,為構建全球文化一體化新秩序打開了大門,吹響世界文藝復興的號角!
文化復興512工程
由世界徠和諧科學院榮譽主席孫式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導北京邏輯學會前會長數理辯證邏輯泰斗趙總寬教授、湖南社科院院長朱有志等任學術總顧問;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社長朱輝軍、武警總部直工委原副部長徐友金、湖南廣播電視報原副社長梁志濤、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副會長安衛華、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委會主任儒釋宗大和尚、中華文化強國行活動組委會副主任郭聞奇等出任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兼評委;由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朱其、中南工業大學羅會均教授、中央黨校客座教授吳宗熿、中國文聯出版社著名書法家曾正國、陝西省委黨校曹飛教授、世界和諧科學院重彩研究所所長韓雪璜教授、香港衛視《亞洲新聞周刊》總編輯王璞、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周翔、煙台魯東大學教授於海飛、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京張星水等擔任評委,世界和諧科學院院長劉浩鋒出任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組委會主任;世界和諧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者高連奎任副主任。此外特邀世界和諧基金會秘書長楊燁、天津警備司令部原上校李廷聚等貴賓。
“文化復興512工程”就是一個科學院、一個協會、一個金融委員會、一個報社、一個出版社五大機構,與一個節日論壇、兩個獎的簡稱。包括老子世界院士節、“科學生存新時代論壇暨中華文化復興精神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
本次活動的宗旨是:“建中國為人類精神之都,創五洲為天下大同之家;舉世界文藝復興新旗幟,領和諧社會主義大潮流”。
《天道辯證邏輯的數學基礎與中華文化復興》/《天道是宇宙科學的數學邏輯學以及自然物理證明》皆多次入選全國邏輯學會議,引起學界高度讚譽,率先推動了中國乃及世界科學界由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為發展主流的轉向《聖賢為首的民主集中制是現代禪讓制乃人類最優政治制度的數理邏輯證明——兼論實現和諧社會的數理哲學》一文有利於化解對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長期誤解,為堅持發展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義理基礎;
運用數學“均值不等式”推理“圓桶原理”、“等周定理”,破解了西方周期經濟危機,科學論證了建立在“利人利己、均衡之道”“道德經濟人”理性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實現資源配置最大收益的科學制度。並且從數學原理證明了佛家發圓滿菩提心乃宇宙科學,用數學幾何解密了中華核心智慧心學“天人合一”,論證出了心靈定律——“心能守恆與心極必反”;以及解密“天人同構”,破解了霍金“黑洞悖論”,建立宇能守恆定律,將科學與宗教修行貫通合一,在愛因斯坦未完成的大統一理論上,運用“心力”統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完成“宇宙統一場”原理,科學論證了上帝心力創建宇宙時空引力場,震撼世界學術界!
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主辦的學術講座上,被學術界讚譽為:完成儒釋道基督伊斯蘭世界五大文化合流與科學的圓融統一,是繼宋明“理學”時代與東方文藝復興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宇宙和諧科學哲學”(和學)時代與世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歷史跨越。見證了21世紀中華文化復興領導人類文化更新與文明轉型提升,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
中國五千年文化寶藏都是依靠文言文來記載保存的,離開文言文就不能準確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在一個全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只習慣於閱讀白話文而不能閱讀文言文的社會環境下,中國文化的傳承是沒有保障的。傳承既無保障,又何談復興呢?所以,如果沒有文言文的復興,中國文化的復興就是一句空話。因為離開了文言文,我們就沒有進入中國文化寶藏的通道,既然不能進入,當然談不上復興。因此,文言文的薄弱是中國文化復興的瓶頸問題,文言文復興是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沒有文言文的復興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復興。
事實上文言並不難讀,並不難寫。只要我們有心學習,只要大家互相勉勵,在全社會形成學習的氣氛,能夠閱讀和創作文言作品的人就一定會多起來,那樣中國文化的復興就一定可以成功。後學劉周不揣冒昧,謹此倡議!
希望看到此倡議的師長和學友們,共襄此文化盛事!
此倡議歡迎轉貼,轉貼或以其它方式傳播類似理念的人,都將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功臣,都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功臣!
二
全世界都來踐行大眾儒學,促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倡議書)
(一)大眾儒學是儒學的原教旨。
(二)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
1、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人們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們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人民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夠使國家達到太平的統治,事實上都沒有違背儒學的仁和禮兩大原則。
2、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一刻也不可以分開的,這就叫作仁禮一體。
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古代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特別嚴重,每個人都必須依賴群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每個人都習慣於遵守群體共同的道德規範,而認為群體共性對個性的約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後世,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不斷減弱。因此,反對共性約束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發展起來。所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就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禮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內容。拿著古代的“禮”來統治現代的社會,就會違背仁的原則。違背了仁的禮,一定會受到人民的反對和反抗。所以,禮貴在不違背仁的原則。不違背仁的原則,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改變禮的一些具體內容。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年來的舊的禮制,這是因為這個禮制中的許多內容,有違於時代發展的要求,已經違背了仁的原則。所以,辛亥革命推翻舊的禮制,本身正是體現了儒學的仁的原則。但是,新的社會形態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新的社會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後穩定並實現長治久安。
(三)儒學仁禮一體的體系中同時包含了法的內容。
1、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第十三》)。就是把法(刑罰)作為維護禮的重要手段。到了荀子提出“隆禮至法”的主張,就形成了儒學的“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禮法體系。
2、儒學中的法,更注重法的社會意義。它把法置於禮(道德秩序)的指導之下,把法治作為德治的延伸。孔子用“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來應對葉公“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直” (《論語·子路第十三》),正反映了儒學對法的社會意義的看重。
父親包庇兒子,兒子包庇父親,表面看來有違於法。但是這種行為體現了人們對親情的重視。如果全社會的人們都能這樣重視親情,那麼人們在產生犯罪動機的時候,就會因為不忍心連累和傷害親人而剋制自己的犯罪慾望。所以,總體上可以使全社會的犯罪減少。父親攘羊而兒子舉證,表面看來符合法度。但是這種行為同時也體現出人們對親情的淡漠。如果全社會的人們都不重視親情,那麼人們在產生犯罪動機的時候,就不會因為害怕連累親人而剋制自己的犯罪慾望。所以反而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
所以,儒學中的“法”更注重於懲前毖後,更注重於懲罰所能產生的社會效應,即能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行為。所以,對犯罪個體的懲罰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法的全部目的所在。
(四)儒學的禮法體系是分層實現的禮法體系。
宗族、地方自治與行業自律,分擔了政府的管理責任。宗族、地方法規與行業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分擔了政府的立法與司法責任。
——這種社會分層管理體系和法律分層踐行體系,一方面縮小了政府機構的規模,減輕了人民的稅負;另一方面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超脫於一些具體的社會矛盾之外。
——所以,這種分層體系是政府與社會仇恨之間的緩衝器。有了這個緩衝器,在社會矛盾一旦趨於激化的時候,政府就不會首先成為社會仇恨的目標。因而就會為政府及時採取化解矛盾的措施贏得時間和空間。所以,這種分層體系也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綜上所述,仁禮一體和“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分層踐行的禮法體系,構成了超越社會形態、超越階級形態的促進社會長治久安、永久和諧的科學完善的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方略。
所以由上可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超越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並不是一種社會形態或一個階級的專有品。
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六)儒學是大眾的儒學。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闡明了儒學不是把“君”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而是把“民”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不是把統治者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而是把人民大眾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
2、孔子說:“必也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子路第十三》)。這就是禮的基本精神:即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這就是說,禮對君父、臣子是同時發揮作用的,禮對統治者和人民是同時提出道德要求的。
3、孟子說:“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離婁下》)。因此可知,君守君道乃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乃是子守子道的前提。君君是臣臣的前提,父父是子子的前提。
4、孟子在回答齊宣王關於“湯武革命”“臣弒其君,可乎?”的問題時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下》)。這就是說,違背仁義的統治者是獨夫民賊,周武王誅滅獨夫紂王,並不屬於弒君,並沒有違背禮的精神。
5、孟子在回答萬章關於“舜娶妻不告”是否違背“娶妻必告父母”的禮的問題時說:“告則不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下》)。這就是說,舜娶妻不告的原因,是因為知道父母會反對自己娶妻。如果稟告了父母娶不成妻,那就等於廢棄了“娶妻”這一人之大倫,並使父母不得不承擔破壞人之大倫的罪責,以招致人們的怨恨。所以,舜不告而娶也沒有違背禮的根本精神。
6、由上可知,儒學並不是片面維護君主和父母的權益,並不是片面維護統治者的權益。儒學認為,在君父違背仁和禮的時候,臣子是可以採取積極的或消極的手段來維護仁和禮的尊嚴的。“湯武革命”就是積極手段的一種,“不告而娶”則是消極手段的一種。在維護仁和禮的尊嚴方面,所有人的責任和權利都是平等的。因此,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只有在君父不違背仁禮大原則、堪為臣子表率的前提下,才是成立的。
7、由上可知,儒學的本質就是大眾儒學,其根本精神是維護國家社會的正常、和諧的運行。儒學不僅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學說,而且與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民主革命學說,乃至共產主義學說都是兼容的。儒學文化就是和諧文化。
(七)踐行大眾儒學從修身(即個人修養)開始。
1、孔子說“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第二》)。這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崇禮修德、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使這種行為影響於他人、影響於社會和政治,那就跟做官從政沒有什麼區別。
2、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就是說人們崇禮修德的能動性是普遍平等的。
3、《大學》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教育人們按照一定的禮的標準修身,是一切政治行為的基礎。
4、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又說:“一個人要求得進步,就必須下苦功夫,鄭重其事地去進行自我修養”。
(八)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大眾儒學就是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科學方法的完整體系。所以,為了從根本上促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特倡議如下:
1、全世界一切仁人志士行動起來,無論身處何國何地何部門何職位何種情況下,都能各自為戰,努力促進大眾儒學的研究和宣傳推廣。
2、各國當局和文化部門行動起來,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行適合本國具體情況的仁政。努力建立適合本國具體情況的比較完善的禮(道德秩序)。並在禮(道德秩序)與法的協調中逐步加強禮的作用,突出法的社會意義。逐步建成科學合理的適合本國具體情況的禮法體系——亦即適合本國本時代具體情況的體現社會分層管理和禮法分層實現原則的禮法體系。以增加該國社會和諧的保障。
3、全世界的政府和人民行動起來,努力踐行大眾儒學,促進本國社會和諧,並籍以促進世界的和諧。
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本質是完成中華文化核心智慧-----天道-----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復興重建,從邏輯形式上完成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的互補融合,建立世界多樣統一的文化新形態。完成世界五教文化合流與科學的圓融統一;
(一)中國文化復興的目標是推進世界文化的整合,引領世界的和諧發展。
(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導致了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這種隔閡在本質上是來源於不同民族思維模式的不同。
(三)舉例來說。漢語中的地名排序是:國、省、市、縣、鄉村;英語中的地名排序是:鄉村、縣、市、省、國。漢語中的時間排序是:年、月、日、時;英語中的時間排序是:時、日、月、年。
這種語言結構的不同,也反映出漢英兩個民族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思維模式上的不同。即中國文化的思維模式習慣於由宏觀到具體的思辨,而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習慣於從具體到宏觀的求證。西方文化比較重視實驗室的科學,而中國文化則比較重視思辨的科學。
(四)中國先哲說:“自大視細則不明,自細視大則不盡”。——就是說:單從宏觀角度入手來觀察具體的事物,就會看得不夠精確;單從微觀的角度入手來觀察宏觀的全局,就會看得不夠全面。因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是各有所長、各有偏頗的。
(五)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決不能體現為簡單的多樣並存。
(六)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應該體現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補,應該體現為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和優點共享。
(七)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結果,必然是世界的統一多元文化體系的形成。統一多元的意義在於:統一不是一種文化對其他文化的擠壓和消滅,而是不同文化以一種新的科學互補的合理的方式共存共榮;多元不是不同文化以相互孤立和相互隔閡的方式簡單並存,而是不同文化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八)當今世界文化格局,從表面上看,可以劃分為中國文化區、歐美文化區、印度、阿拉伯和俄羅斯文化區。但是,從本質上看,則只有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東方文化以中國文化為代表,西方文化以歐美文化為代表。所謂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也以這兩種文化之間的隔閡最能影響全局。所以,世界的統一多元文化體系之形成的關鍵,就是消除這兩種文化之間的隔閡,促進這兩種文化之間的互補和優點共享。
(九)文化隔閡的消除,離不開文化交流。但是文化交流本身並不等於文化隔閡的消除。文化交流的增多,也不一定意味著隔閡的的減少。
(十)中國文化復興不是簡單的恢復過去的東西,而是要在舊基礎上吸收歐美文化的精華,並運用歐美文化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改造和提高中國文化中有待改進的部分。
(十一)中國文化復興,必然改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東西對比。必然增加中國文化對歐美文化的影響,並促使歐美文化也發生有益的變化和進步。
(十二)所以,中國文化復興的過程,同時也是用歐美方法改進中國文化和用中國方法改進歐美文化的過程。因而也是世界文化優化整合的過程,是世界統一多元文化體系形成的過程。是真正消除東西方文化隔閡的最有效的偉大實踐。
(十三)世界的統一多元文化體系的形成,必將推動——以必要的和合理的方式——實現世界的和諧發展。
“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發布之後,在新華、新浪、網易、搜狐等各大論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一時間,文言文有什麼用途?文言文應不應該復興?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這兩個問題,我在“倡議書”以及“對翱凌孤雲的回復”“對kcaxnol的回復”和“對匿名網友的回應”三篇文章中,已經作了深入的闡述。
但是,為了讓人們對這兩個問題有更加深刻更加堅定和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認為還有必要作以下的一些說明。
(一)復興文言文乃是因為:文言文是傳承人類文明成果的科學工具。其優秀品質乃是:可以無障礙的貫穿古今。
人類語言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后一時代的語言與前一時代的語言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語言的變化必然使白話寫的文章不能被數代以後的後人準確理解,因而使文章以及文章承載的文化內涵不能傳之千古。試想,流行於今日的所謂“粉絲”“青蛙”之類的網路語言,三十年後或者一百年後,還會有幾個人能讀得懂其真實含義呢?
(二)復興文言文不僅是為了準確繼承中國數千年文化寶藏中的優秀成果,而且還是為了將我們今天發生的歷史經驗和文明成果,準確的留給後代子孫。因此,毫無疑問地,二十世紀以來的全部歷史,都應該而且都必須用文言文重修。舍此則不能保證所有史料的留存價值。
(三)復興文言文不僅是為了保證中國文化的延續和復興,而且要給世界各國樹立榜樣提供思路。為了全人類文明的傳承,各國都應該建立自己——從白話語言中獨立出來的相對穩定的書面語系統,從而保證當代的文明成果不會因為以後語言的變遷而使後人不能準確繼承和發揚光大。
文言文是中國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
文言文是中國真正有必要向全世界推廣的真正的國粹!
各國書面語系統的建立必將成為全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正的福音!
任何反對建立“文言文”書面語系統的民族或個人都將被人類文明所拋棄!
七十多年前的時候,魯迅先生說:方塊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答問》)。所以“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鍵”,“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
——這是深嵌著時代烙印的呼籲!——然而,現在看來這是並不高明的愚見——然而,我又以為雖然漢字不必走拼音化拉丁化的道路,但是漢字的改革卻必須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
我在想,為什麼美國的兒童就可以成為闖入別人電腦系統的黑客?那是因為會講英語的人,可以比較容易的掌握英文。為什麼後起的西方國家能夠迅速超越中國?那是因為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可以比較容易的學會本國文字,從而可以把大量的精力用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而,西方國家可以迅速的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使之服務於本國的發展與強大。這是拼音文字對於方塊漢字的優勢。
然而,拼音文字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而且它會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越來越突出。因為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出現。而每一種新事物的出現,都必須創造新的拼音文字來表現。這樣就使拼音文字的總數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增多。這樣,總數越來越多的拼音文字,就會增加人們學習的難度,並增加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困難(譬如學習了普通英語或商業英語的人,如果不專門學習計算機英語,就無法閱讀計算機英文書籍),最終影響到科技文化的整體提高,從而將拼音文字所具有的優勢抵消殆盡。——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國家必將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而且這是絕對不可避免的。——但是,方塊漢字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再多的新事物的出現,都不會使漢字的總數有明顯的增多。幾千個常用的漢字,就基本可以表現任何的新事物或舊事物。所以,方塊漢字在這一點上其實是非常先進的。這是方塊漢字對於拼音文字的優勢。
魯迅又說:“當沒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會想到象形字(這裡是特指方塊漢字)的難” (《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答問》)。然而,方塊漢字其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象形文字。因為第一,只有方塊漢字是字字獨立,由字組詞的。而一般的象形文字則與拼音文字一樣採用了直接造成“單詞”的形式。所以,前面所講的西方拼音文字的缺點在一般象形文字中依然存在,而且一樣嚴重。第二,方塊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形聲字、會意字在漢字中佔有絕對多數。所以,簡單將方塊漢字稱為象形字是很不準確的。
總之,方塊漢字所具有的優勢,是拼音文字與一般象形文字都沒有的。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方塊漢字是既不歸入拼音文字也不歸入象形文字的第三種文字。所以,如果說把漢語稱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這是需要商榷的話,那麼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文字卻是絲毫沒有疑義的。因為,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只有漢字的總數可以保持恆定,不會增加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隔閡。而使用別的文字的國家卻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隨著其文字總數的不斷增長,一個專業領域的人將對另一專業領域的文字都很陌生,更不用說內容了。所以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會越來越少,而這種交流和互動的減少必將使其科技文明的進步速度不斷的緩慢下來。並最終導致其科技文明的滯后落伍。所以,因為有方塊漢字對科技文明的支撐,中國在各領域全面超越西方國家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然而,正如魯迅所說,當我們知道有拼音文字的時候,就一定會想到方塊漢字的難。所以,漢字的改革是必須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的。拼音化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進一步簡化卻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漢字改革的原則:第一是進一步簡化;第二是盡量多採用拼音文字中通用的左右、左中右結構,而盡量減少上下、上中下、包圍、半包圍結構。以減少人們學習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