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學科

新興複合型學科

物流學科物流業的迅速起步和崛起,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據中國交通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國內物流專業人才缺口為600萬,目前物流從業人員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僅佔20%左右,而發達國家,如美國從事物流行業的人中90%以上有學士學位。根據200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招生目錄的數字,廣東本地就有近30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專業方向(包括物流運輸、物流工程、物流技術與管理、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與運輸等)的本科生和大專生。

解析


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對物流高等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物流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以物流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基礎。本文對物流學科體系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國物流學科體系的理論框架。
主要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性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等方面探討一下物流學科體系框架結構,儘管探討還不深入,但是畢竟為以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結構,因此,到此為止本文的目標之一—提出物流學科理論體系框架結構—已經基本達到。為了便於以後的研究,將物流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思路匯總列表,其中的課程體系是以大學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或物流管理專業方向為對象設計的,只列出了主要課程,提出這些課程時,我參考了國內外開展物流高等教育的部分高等院校的課程計劃。還列出了確定物流系統邊界的主要理論和方法,以及物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將以後的相關章節中探討。從表3可以看出,物流學科體系是由物流學科的基本定位、基本方法、基本假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課程體系以及與相關學科的聯繫等內容構成的。

體系構成


物流學研究的對象是經濟活動中“物”的流動規律;研究的目的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管理組織方法,減少物流流程的成本,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物流的全過程。
現代物流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相互滲透形成的應用性新興學科,是一門彙集了經濟科學、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多門學科精華的交叉學科。由於物流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的特點,我們的設想是把物流管理放在管理學學科門類工商管理(專業代碼110201)一級學科下面作為二級學科,即:學科門類——管理學;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二級學科——物流管理。在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上再設置物流工程、物流經濟、供應鏈管理、物流運輸、國際物流等專業方向。
物流是國民經濟中跨行業的基礎產業,涵蓋了全部社會再生產的運動過程。現代物流學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是在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自動識別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支持下,研究物質實體流動的理論、規律和方法。其內容從物流理論到應用;物流技術到管理方法;宏觀物流到企業物流;國際物流到社會物流等各類別的龐大體系。與現代物流關係最密切的相關學科有: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指利用計算機網路,通過電子化的手段進行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商業貿易活動。電子商務的產生是為了簡化煩瑣的訂單處理的過程,提高物資的利用率和資金周轉率,解決信息流、資金流處理滯后的問題。為了保證電子商務的執行,要求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柔性化等物流現代化的水平,確保商流、物流從供方向需方的快速轉移,從而保證電子商務從虛擬到現實的最終完成。

自動識別技術

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智能化、柔性化是現代物流的特徵。物流技術最主要的發展趨勢是向信息化發展,主要包括網路通信技術、自動識別技術、自動監控技術、自動導引技術、模擬模擬和機器人技術等方面。從數據採集的條碼系統,到對物流全過程進行跟蹤、識別、認證、控制和反饋,這些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各個環節的廣泛應用。因此在物流專業課程設置時,要特別重視此類學科的開設。例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在全國高等院校推廣普及的《條碼技術與應用》課程以及《自動識別技術》等課程。

國際商務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採購、國際配送、國際快遞、國際運輸、國際中轉等國際間的貿易、服務也越來越頻繁。國際物流業務是伴隨著國際商務活動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國際物流是為了克服供需時間和空間上的矛盾而發生的商品物流跨越國境的流動。

核心課程


根據當前物流企業對物流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職業技能方面的要求。高等院校在開設物流專業之前都要制定出體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崗位方向的教學計劃。
在參照較早開設物流專業的高校所做的物流專業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狀況及物流企業對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按照培養目標,制定的大專層次物流管理專業16門核心課程有:
專業課程:現代物流概論;商品學;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概論;運輸管理實務;採購與庫存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國際物流實務;物流法律與法規。

技能課程


物流信息技術;條碼技術與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物流設施與設備;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案例與模擬;物流專業英語。

師資隊伍


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物流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開始籌建和招收物流專業的學生。然而,在開設物流專業時,普遍還未來得及做好理論上和師資上的準備。在沒有考慮好物流專業培養計劃就倉促上馬的結果是根本達不到培養合格物流專業人才的目標。
應採取派出去和招進來的兩種做法解決師資問題,從2001年開始,教育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等都舉辦過一系列高校教師培訓班和學術研討會。通過學習交流和參考培訓單位提供的教學課件及相關資料。第二種做法是招進來,解決本校師資資源不足的出路是向社會招聘有物流從業經驗的優秀人才。來自於企業的教師既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有豐富的實際運作經驗,比從校門到校門的教師更受到學生的歡迎。
物流學最早發源於市場營銷學、管理學、運籌學系統論等學科的理論當中,是一門具有交叉性特點的邊緣學科,在專業教師隊伍的組合上,專業教師隊伍中有學經濟的、營銷的、管理的、機械的、建築的、信息系統的以及計算機和自動化的。這種多元化的師資結構搭配比較適應物流專業的綜合性。

實驗室建設


物流實驗室的建設是物流專業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課題,在實驗室的建設上,國內尚沒有明確的建設準則。我校在物流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建設實驗室的重點放在物流教學軟體的配置上。從開辦物流專業開始,我們就著手進行物流實驗室的建設。我們參觀了一些高校的物流實驗室,例如北京物資學院物資系統與技術實驗室、後勤指揮學院軍事物流工程實驗室等。通過學習和了解,在我們認識到實驗效果的真正差異在於實驗軟體的配置選擇上后,開始著手對物流實驗教學軟體的選擇和甄別,先後接觸了國內許多家軟體公司,例如北京網路暢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深圳駿虎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等。
充分利用現有的計算機設備。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我們在選擇實驗軟體、構造實驗環境時充分考慮學校目前已有計算機設備的能力,在沒有增添實驗硬體的情況下來完成物流實驗室環境的構建。
教學軟體選擇的思路。我們選擇物流教學軟體時要求軟體具有實用性、模擬性和系列性。其軟體系統的設計內容要能充分體現現代物流的實際運作程序,這種軟體系統既要能夠在物流公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運用,經過修改後又可在教學上使用。讓學生經過實驗課程的訓練就能初步掌握物流業務的實際操作流程。
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現在要選擇的物流實訓軟體是包括國際貨代(海運、空運)系統、倉儲系統、配送系統、快遞系統、POS系統、3PL系統、報關行系統等能反映本地區現代物流業發展水平的,基本上能覆蓋物流領域的主要環節的軟體系統,從而保證學生通過實訓課程能對物流過程有較全面的了解。

基本框架


組成物流學科的要素很多,國內外過去幾十年的深入研究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所有這些要素,但是,為什麼還是沒有形成物流學科體系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研究不少是唯物流而物流,從物流到物流,缺少對物流學科體系的全面研究,因此,物流給人的感覺是概念性的、凌亂的和支離破碎的,加上與物流相隨的還有一大堆新名詞,這就更使人弄不懂,讓人感到物流“有點玄”,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為了深入探討物流學科體系的建立問題,物流學科體系框架分為4個層次:

核心

物流學科體系的核心是物流系統的基本概念,這是由一組最關鍵的核心概念組成的,這些概念可能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善,但是它們是存在的,比如物流、配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等,要理解物流,必須藉助於這些概念,物流學科體系的所有其他組成部分都是通過這些概念來表現並且由此而展開的。這些概念是人類在逐步歸納和綜合幾千年的社會實踐基礎上抽象出來的,當這些概念足夠穩定,其內含和外延能夠被準確地表達的時候,說明以這些概念體系為基礎演繹出一個學科的時機的成熟。這一層是物流學科體系的基本內核。

四大支柱

即物流學科體系的基本假設、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這四大支柱與物流學科體系的核心概念一起演繹出物流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1中粗線圓圈內的部分。物流的核心概念和這四大支柱組成了物流學科體系的主要理論,可以將以上內容集成在《物流系統論》中,《物流系統論》可以是一本系統和全面闡述物流學科理論的學術專著,也可是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研究旨在探討其中應該包含的主要內容。這一層次是物流學科體系的基本內含。

理論基礎

物流學科的建立,本身依賴於其他已經成熟的學科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物流理論就是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是物流與其他相關學科聯繫的具體反映,不過,與物流相聯繫的學科很多,它們本身分成不同的層次,與物流學科構成最緊密聯繫的理論主要有四類:系統論、運籌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系統論提供物流學科的最根本的思維方法和邏輯;運籌學提供實現物流系統優化的技術與工具,它是系統論在物流中應用的具體方法;經濟學提供物流系統資源配置的基本理論,物流系統的資源配置服從經濟學的假設、原理和規律;管理學提供物流系統具體運作的基本假設、原理和規律。除了這些理論以外,物流學科體系還以其他一些學科理論為支撐,但其他理論同這些理論相比,與物流學科理論體系的距離要遠一些,因此作為第四個層次。

相關學科

現代物流的運作和管理都依賴於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條件,研究這些技術或手段的學科就成為物流學科體系的相關學科,比如電子、電氣及信息類學科對現代物流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這些學科對其他許多學科都起類似的作用,因此作為物流學科的相關學科來處理。
以上四個層次形成的物流學科體系框架與供應、製造、流通和消費四大環節具有緊密的聯繫,物流學科的研究對象就是供應、製造、流通和消費活動中的物流問題。
在對於物流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後,下面具體描述物流學科體系的框架。

研究對象


物流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物流系統,物流系統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它包括原材料供應物流系統、生產物流系統、銷售物流系統、廢棄物物流系統、回收物流系統等,物流學科研究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流通直至消費的供應鏈全過程中物的時間和空間轉移規律,物流系統有七個流動要素:第一要素是流體,即“物”;第二要素是載體,即承載“物”的設備,如汽車,和這些設備據以運作的設施,如道路;第三要素是流向,即“物”轉移的方向;第四要素是流量,即物流的數量表現,或物流的數量、重量、體積;第五要素是流程,即物流路徑的數量表現,也即物流的里程;第六要素是流速,即單位時間流體轉移的空間距離大小。第七要素是流效,即流體流動的效率和效益、成本與服務等。流體、載體、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和流效這七個要素是本書中提出的物流的七要素,儘管組成物流系統的要素很多,要素可以從各個角度分類,但是我們講的“物流七要素”就特指上述七個反映物流本質特徵的要素。任何物流系統都有這七個要素,因此物流學科的研究對象主要應該包括這七個方面:

流體

系指物流中的“物”,即物質實體。流體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其物理、化學、生物屬性。物流管理的任務之一是要保護好流體,使其自然屬性不受損壞,因而需要對流體進行檢驗、養護,在物流過程中需要根據物質實體的自然屬性合理安排運輸、保管、裝卸等物流作業。社會屬性是指流體所體現的價值屬性,以及生產者、採購者、物流作業者與銷售者之間的各種關係,有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作為物流的流體還肩負著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物流過程中要保護流體的社會屬性不受任何影響。
根據流體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可以計算流體的價值係數
p p
v = —— 或 v = ——
t c
其中v表示每立方米體積或每噸商品的價值,單位是元/f,p表示商品價值,t表示商品重量,單位是噸,c表示商品體積,單位是立方米。該係數可以反映商品的貴賤,可以反映生產過程的技術構成,對物流部門確定物流作業方案、對貨物保險條款的確定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價值係數越大的商品,物流過程越要精心,一方面可採取商品保險措施,同時運輸方式和運輸工具的選擇、保管場所和條件的安排、包裝方式和材料的確定、裝卸設施設備的配置等都要精心規劃。
由於物流的目的是實現流體從供應者向需要者的流動,儘管為實現此目的,有一部分流體要不斷地儲存在倉庫中,這也是流動的前提,是流動的一種形式,但所有的流體終究要經過運輸等方式實現空間上的移動,因此,總的來說,流體是處於不斷流動狀態中的。
流體的結構是經營者比較的關心的事情,比如連鎖超市、百貨商店等都在商品結構的確定與調整上大做文章。物流渠道中流動的是各種各樣的流體,但是特定的經營者必須根據其經營目標定位來合理確定其流體的規模和結構,物流部門研究流體的結構就可以為經營者優化商品生產和經營品種結構提供依據。

載體

指流體藉以流動的設施和設備。載體分成兩類:
第一類載體指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水路、港口、車站、機場等基礎設施,它們大多是固定的;
第二類載體指設備。即以第一類載體為基礎,直接承載並運送流體的設備,如車輛、船舶、飛機、裝卸搬運設備等,它們大多是可以移動的。物流載體的狀況,尤其是第一類載體即物流基礎設施的狀況直接決定物流的質量、效率和效益。
物流學科研究物流載體的結構、規模,尤其要研究物流載體的網路結構、技術進步等,比如要研究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網路的選址、載體的定位和跟蹤、載體運行速度的提高、載體的配套等等問題。

流向

指流體從起點到終點的流動方向。物流的流向有四種:
一是自然流向,指根據產銷關係所決定的商品的流向,這表明一種客觀需要,即商品要從產地流向銷地;
二是計劃流向,指根據流體經營者的商品經營計劃而形成的商品流向,即商品從供應地流向需要地;
三是市場流向,指根據市場供求規律由市場確定的商品流向;
四是實際流向,指在物流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流向。
對某種商品而言,可能會同時存在以上幾種流向,如根據市場供求關係確定的商品流向是市場流向,這種流向反映了產銷之間的必然聯繫,是自然流向,實際發生物流時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運輸路線和調運方案,這才是最終確定的流向,這種流向是實際流向。在確定物流流向時,理想的狀況是商品的自然流向與商品的實際流向相一致,但由於計劃流向與市場流向都有其存在的前提,還由於載體的原因,導致商品的實際流向經常偏離自然流向。
物流學科通過研究流向準確掌握流向的變化規律,達到合理配置物流資源、合理規劃物流流向,從而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速度的目的。

流量

即通過載體的流體在一定流向上的數量表現。流量與流向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種流向都有一種流量與之相對應,因此,流量的分類可以參照流向的分類,可以分為四種,即自然流量、計劃流量、市場流量和實際流量。但是,對流量的分類也有特殊性,根據流量本身的特點,可以將流量具體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是實際流量,即實際發生的物流流量。又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按照流體統計的流量;第二,按照載體統計的流量;第三,按照流向統計的流量;第四,按照發運人統計的流量;第五,按照承運人統計的流量。第二類是理論流量,即從物流系統合理化角度來看應該發生的物流流量,也可按照與實際流量相對應的五個方面來分類。另外,流量統計的單位也可視具體統計目的確定,如噸、m3、元等等。
從物流管理角度來看,理想狀況的物流應該是在所有流向上的流量都均勻分佈,這樣,物流資源利用率最高、組織管理最容易。但是實際上,在一定的統計期間內,在一個流向上流量達到均衡的物流是不存在的,在流體之間、載體之間、流向之間、承運人和託運人之間的實際物流流量不可能出現均衡,這樣,就需要從宏觀物流管理的角度,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採用合理的物流運行機制等手段消除物流流向和流量上的不均衡。

流程

即通過載體的流體在一定流向上行駛路徑的數量表現。流程與流向、流量一起構成了物流向量的三個數量特徵,流程與流量的乘積還是物流的重要量綱,比如噸公里。流程的分類與上述流向和流量的分類基本類似,可以分為自然流程、計劃流程、市場流程與實際流程,還可以象流量的分類那樣,將物流流程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實際流程,這又可按照五種口徑來統計,第一種是按照流體統計,第二種是按照載體統計,第三種是按照流向統計,第四種是按照發運人統計,第五種是按照承運人統計。第二類是理論流程,理論流程往往是可行路徑中的最短路徑。路徑越長,物流運輸成本越高,如果要降低運輸成本,一般就應設法縮短運輸里程。

流速

即單位時間流體轉移的空間距離大小。流速由兩部分決定,一是流體轉移的空間距離,即流程,二是進行這種轉移所花的時間,流速就是流程除以時間所得到的值。流體在轉移過程中總是處於兩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在運輸過程中,第二種狀態是在儲存過程中,流速衡量的就是這兩種狀況。由於第二種狀態需要花費時間,但是並不發生空間位移,因此,第二種狀態的存在是導致流速降低的原因,而第一種狀態採用的具體運作方式(比如不同的運輸工具、不同的運輸網路布局、不同的裝卸搬運方式和工具等)也會對單位時間內流體轉移的空間距離產生影響。因此,要提高物流的速度從而提高商品周轉速度,就必須從決定流速的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合理規劃。

流效

流效即物流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物流的目的是為了用最少的物流成本完成物品從起源地到需求地的轉移,並滿足客戶的其他物流要求,這個目的集中體現在物流的效率和效益上。
物流效率是指單位人力、資本、時間等要素的投入所完成物流量大小。可用物流的反應速度、訂貨處理周期(order cycle time)、勞動生產率、物流集成度、物流組織化程度、第三方物流的比重等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指標來衡量。物流效益是指單位人力、資本、時間等要素的投入所完成物流收益的大小。可用成本、收益、服務水平等定量和定性指標來衡量。
物流效益與效率從根本上是一致的。物流的高效率一般會帶來高效益。快過公司一般都採用與其製造、分銷業務需求相匹配的集中的物流組織形式、集成的物流系統、先進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網路、自動化的物流設施設備以及先進的計算機於信息網路。
物流的流體、載體、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和流效七個要素之間有極強的內在聯繫,如流體的自然屬性決定了載體的類型和規模,流體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流向和流量,載體對流向和流量有制約作用,載體的狀況對流體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均會產生影響,流體、載體、流向、流程等決定流速。因此,進行物流活動要注意處理好七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否則就會使物流成本提高、服務降低、效益低下、效率下降。
物流七要素橫跨整個供應鏈,存在於原材料採購、製造、銷售、消費、廢棄物回收等任何類型的物流環節中,也存在於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種物流活動中,存在於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以及管道運輸等各種運輸系統中。不管是什麼層次、類型、規模、環節、行業中存在的物流系統,都存在以上七個要素,可以從七要素的角度進行分析。當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貨運汽車空駛、空置的倉庫、回程的空集裝箱等具體的物流活動在實踐中也不在少數,有調查顯示,2000年中國貨運汽車的空駛率在37%左右,倉庫空置率在20%-30%,不過,可以將其視作流體為空、流量為零的物流狀況,這是物流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狀況,就正如,生產線總有更換零件的時候一樣,這是在一定條件下完成物流活動所必須的。因此,分析物流七要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物流系統,對於物流學科體系的建設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然,物流的七要素是從“物的流動”的角度抽象出來的最基本要素,如果從物流的運作角度分析,還應包括人的要素、組織的要素、資金的要素、信息的要素等等,但這些要素不是“物流”區別於其他“流”的最根本的要素,在此不作詳細分析。

研究內容


物流學科研究對象決定了物流學科的研究內容。由於物流學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物流的五要素,所以物流學科的研究主要圍繞物流五要素及其相關問題展開。主要內容如下:
1.物流作為新興學科要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
2.圍繞對物流的認識而要研究的問題
3.圍繞物流六要素而要研究的問題
4.圍繞物流的具體功能而要研究的問題
5.圍繞建立物流系統而要研究的問題

學科性質


根據物流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可以看出,物流學科屬於經濟學、管理學、工學和理學等學科互相交叉的新興學科。具體分析在此從略。

相關書籍


《21世紀經濟與管理教材——物流學概論》(第三版)
《現代物流作業管理》
《運輸與運輸管理》(21世紀經濟與管理教材)
《供應鏈管理》
《現代物流管理案例集 》(現代物流與採購管理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