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胡
牛角胡
牛角胡即“必汪”,藏族弓拉弦鳴樂器。藏語因方言不同又稱必庸、必央、巴汪、日阿雜、則則、扎尼等。主要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等地區。
牛角胡
結構同漢族二胡,由琴筒、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形制無固定規格,一般多為民間藝人自製自用,全長55厘米~68厘米。琴筒為圓筒形,有牛角、木或竹制三種。牛角琴筒是必汪的最早形式,多採用較粗大的野牛角製作,並以雌野牛的角質最佳,將角根、角尖截去,用中間偏根部分製成,筒身後部略向上彎,后因野牛角難以尋找,才逐漸改為木製琴筒。木製琴筒常使用核桃木、樺木、杉木或松木製作,用一段原木,將其中掏空即成,筒長13厘米~17厘米、前徑10厘米~13厘米、后徑9.5厘米~11厘米。竹制琴筒使用經長年自然乾燥的老毛竹製成,數量很少。將琴筒上下開出插入琴桿的方孔,筒前口多蒙以野山羊皮為面,近年來也有少數蒙以蟒皮者,筒後端敞口。琴桿為上方下圓的柱狀體,多使用質地較堅硬的木材製成,藏區常用當地所產的杜鵑木、青岡木或白楊木等製作,弦軸及其以上部位呈方柱形,頂端為琴頭,多雕刻成方塔形或圓球狀,琴桿右側橫置兩個木製弦軸。軸頭為圓錐形,軸頂為多棱形、不規則圓柱形或旋成圓球形。琴桿中、下部呈圓柱形,其上系有絲弦千斤,琴桿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琴筒皮面中央置有木製琴馬。張兩條琴弦,傳統多用黑色馬尾弦,四川巴塘則以黑馬尾作外弦,白馬尾為內弦;近年來已開始使用絲弦或鋼絲弦。琴弓用竹條或剌巴樹細枝作弓桿,彎成滿弓狀或半圓形,兩端系以黑色馬尾為弓毛,弓長34厘米~57厘米,長短因奏者而異。必汪的外表裝飾,以四川巴塘一帶的最為精美,一般則在琴頭飾以彩雕,琴筒和琴桿上繪有鮮艷的民族圖案。
http://info.guqu.net/erhuzhishi/20070131170914_755.html
http://www.chinayq.com/News/Musical/Knowledge/2007-4/2/132437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