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汶河

為引汶濟運的人工河道

小汶河又名汶寧新河,為引汶濟運的人工河道。此河開挖於明永樂年間(1411年),北起大汶河南岸南城子村東開口,下至南旺分水龍王廟京杭運河。經過三次改道治理后,現今小汶河幹流上從北支入口,下至梁濟運河入口,全長69.0km,總流域面積238km。

形成變遷


小汶河原為汶河上的一條溜道口,明永樂九年(1411年),宋禮、白英按照尋走高地,沿用舊溝的原則,將其開挖疏通成為補給運河漕運水量的重要河道,北起大汶河南岸南城子村東開口,下至南旺分水龍王廟入京杭運河。因上、下游落差較大,開挖時為降低流速,儲存水量,彎曲迂迴,沿走高地,灘淺而寬,全河較大彎80餘處,一般寬度100—500m。至光緒27年(1901年)漕運停罷,小汶河無人問津,時常泛濫成災。
1959年,為了解決小汶河洪澇災害頻發的問題,省水利局會同濟寧、泰安兩地區及東平、汶上兩縣於泗汶西北修築小汶河攔河壩,將大汶河與小汶河隔開,並於1962年將泉河曹營以上的河道改道入小汶河。1963年將下游段從田樓改道,通過二道溝匯入總泉河。1978年,從中王莊始,經十里閘北改道入梁濟運河。經過三次改道治理后,成為汶上縣主要的防洪除澇及引汶補源河道。
現今小汶河幹流上從北支入口,下至梁濟運河入口,全長69.0km,總流域面積238km,北支從李集閘東交通橋至幹流交匯處長8.3km,流域面積43.3km,東支從寧陽縣的東皋村東北至幹流交匯處長17.9km(其中汶上縣境內長7.8km),流域面積149.2km(包括寧陽面積107.93km)。

南旺水利工程


大運河山東段,濟寧至東平湖一段是京杭運河地勢最高的一段,而濟寧城北的南旺鎮是號稱是運河的屋脊,是運河的“腸梗堵”。宋禮疏通會通河以後這段仍然無水不能通航。便“微服私訪”,遇見白英。白英老人是汶上縣人,他曾任十多位運河民夫的領班,十分熟悉山東境內及其附近的地勢、水情。為宋禮出“奇計”,在汶水坎河口修築5里長“戴村壩”(此地地形高出南旺分水壩30餘丈),汶水在此原來為向西北流,通過“戴村壩”堵水,通過新開80餘里的小汶河水道,引汶水向東南流至大運河的南旺分水口,進行南北分流。同時修建的配套工程還有引上游諸“泉水”入汶河,在南旺修“水櫃”(南旺湖)等措施,保證了運河的通航500年。白英老人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治河之功,後人評論可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白英死,永樂皇帝敕封之為“功漕神”,以後又為他修造了“白公祠”,清代皇帝還有加封,香火不斷。這充分證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實踐者出真知。
明萬曆戊申《汶上縣誌·山川》載:“邑之川馬汶……永樂九年(1411年)尚書宋禮始築壩於戴村,遏汶全流盡出南旺……。”清宣統三年《汶上縣誌·山川》載:“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浚會通河,用老人白英計大汶口之西,西距東平城六十里之戴村壩遏汶南流由戴村南開河九十里至南旺分水口入會通河濟運”。故名小汶河。
開鑿小汶河
小汶河原屬汶河下游的一個岔流,分流口在現在汶上縣的四汶集。這條河在後唐以來已逐漸淤塞,宋禮、白英“引汶濟運”時,利用這些廢河加以連通並引至南旺,名為小汶河。由於引汶口門上無建築物控制,而汶河又是一條大河,所以那時小汶河分流水量很大。初時,沒有大堤,洪水到處外溢形成水災。直到明朝中後期才配套設置了防洪排洪工程,包括小汶河兩岸的東西大堤及泄水斗門等。
建南旺分水口
南旺鎮一帶號稱“水脊”,是大運河全線的至高點。戴村壩截攔汶河水,經小汶河達南旺而流入運河。為調節入運之水的南北流量,便於此至高點建造了一個科學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後人稱之為“龍王分水”。該分水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與運河交匯處的丁字口的對岸,築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護坡,以抵擋汶水的衝擊。而後在河底部建造了一個魚脊狀的石撥,以石撥將汶水分流南北。改變石撥的形狀、方向和位置即可調整南北分流比例。民間所傳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當時分流的比例。后經考證,實際分流比例近於六比四,可見民間傳說的分流比例是基本正確的。
建戴村壩
戴村壩坐落在山東東平縣南城子村北約一華里的大汶河上,建於明朝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築。明朝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宋禮採用白英老人“南旺導汶”的方法,在此地築土壩“五里十三步”,將大汶河水攔截南趨,使汶水流入南旺湖,充分利用南旺湖這一南北水脊的有利地勢,把汶水分成兩道,十之六向北流入臨清,十之四南流泗水。使南北運河暢通無阻,提高了水運能力。到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侍郎萬恭見土壩南頭的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沖。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總河潘季馴又將此段拆除,另築石壩,取名玲瓏壩。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尚書舒應龍又在此壩南北合築一壩,取名亂石壩和滾水壩,並鑄以鐵扣以連接築壩石料,使其堅固。清朝時期對戴村壩作了數次整修,改名北部叫灰土壩,中部叫太皇堤,南部叫滾水壩。1959年小汶河築壩堵截后,已完全失去“引汶濟運”的作用,但仍起著穩定河槽,控制河勢,攔沙緩洪,抬高水位,引水灌溉等作用,有利於大清河堤防安全。
小汶河
小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