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亨抗清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來亨抗清遺址位於湖北興山縣茅麓山區百羊寨。百羊寨村公所的山下,是李來亨3萬多部隊駐紮屯田的營地,佔地約3萬平方米。李來亨曾被永曆朝廷封為臨國公,在此建立帥府。后其部隊在此被清軍圍捕,帥府被夷為平地,地基猶在,一起留下的還有周圍的行宮碑、炮台等遺跡。
李來亨抗清遺址主要分佈於興山縣黃糧鎮、南陽鎮、古夫鎮、峽口鎮一帶。李來亨部在此駐軍屯田與清軍對抗,留下的遺跡遺物主要有17個城寨(黑虎觀、棋盤埡、寨嶺、張家灣、觀尖山、燕子寨、楊家寨、界牌埡寨、胡家灣寨、長坪鳳凰寨、老寨子、楊家嶺寨、將軍寨、城牆包、百城遺址的一道城、二道城和新城)和7個洞寨(寨子洞、仙龍洞、青龍寨、干龍洞、滴水岩、深渡河洞、昆元山洞),以及百羊寨戰壕、落步河壕溝、七步半古道遺址、炸子嶺橋、百羊橋、百城張家灣橋、聖帝行宮遺址、聖帝行宮之碑、炮台、瞭望台、點燈台、茅麓山井、茅麓山堰窩池、石碓窩等遺址。
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戰死後,李來亨跟隨李過、高一功等大順軍主將聯明抗清,李、高殉難后,李來亨率數萬部眾入川、鄂邊緣,與郝搖旗、劉體純會師,組成了夔東十三家,於順治八年(1651年)駐軍興山的百羊寨、茅麓山等地屯耕山田自給。順治十二年(1655年)在百羊寨修建了聖帝行宮,樹有“聖帝行宮之碑”。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調集三路大軍數十萬,圍攻夔東十三家。李來亨在興山的萬朝山、茅麓山、百羊寨等地屢敗清軍,此時各抗清武裝先後失敗,李來亨援絕糧盡,於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遭叛徒引路偷襲,李來亨舉家自焚。
李來亨抗清遺址是大順軍抗清的實物證據,大部分保存較好,古道與橋樑沿用至今。這些遺存,對清初漢民族抗清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百羊寨四面環山,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在茅麓山上在向下望去,雖然帥府夷為平地,但屋基猶在,散落著磚頭、瓦片。其周圍分佈有李來亨建聖帝行宮碑、瞭望台、點燈台、炮台、七步半台階等多處遺址。遊客可以踏著李來亨走過的、修建的山路、戰壕、棧道,憑弔多處遺址。李來亨抗清禦侮的英雄氣概、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殺身成仁的民族氣節,永遠活在後來人的心中。
遺址所在地百羊寨在茅麓山中,原名王殿坪。李來亨來到茅麓山與清軍的第一次戰鬥中,他下令驅趕尾巴上帶著鞭炮沖向清軍的幾百隻羊群,嚇得清軍抱頭鼠竄,明軍大勝。他將王殿坪改名百羊寨,慶祝勝利,寨名沿用至今。在百羊寨村山下,李來亨建立起3萬多部隊駐紮屯田的營地,佔地約3萬平方米。李來亨被永曆朝廷封為臨國公,在這裡建立起莊嚴的帥府。
李來亨部高舉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數萬人,后又經過多次血戰,最後在方圓150餘華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處,建立起抗清根據地。他實行屯田自給、予民休息的政策,關懷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稱他“小闖王”。他多次率兵出擊,給清軍以沉重打擊。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合十萬大軍圍捕李來亨,雙方相持數月,李來亨部物資消耗殆盡。李來亨在六月曾組織兩次突圍,雖拚死奮戰,但寡不敵眾,無法突出重圍。李來亨決心與清王朝不共戴天,與明朝的最後一片河山共存亡。他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康熙三年(1664年)8月4日,寨內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與妻、子等全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
山在向下茅麓上早被清軍望去,雖然帥府夷為平地,但屋基猶在,散落著磚頭、瓦片。當地人傳說李來亨並沒有犧牲,而是從一個不為清軍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事實上,清初的一些史籍,也有類似記載。曾在永曆朝廷任職的歷史學家王夫之在所著《永曆實錄》中,記載李來亨部3萬餘人,除戰死者外,均逃走,被清軍抓住的僅有150人。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來亨抗清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