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蹬
馬蹬
馬鐙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最早見於漢代的記載,唐朝以後被廣泛應用。
秦漢之際,更加靈活機動的騎兵逐漸取代了戰車。至唐朝,騎兵成為主戰兵種,用於大規模作戰。唐王朝正是憑藉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等周邊游牧民族,創造了農業民族大規模戰勝游牧民族的戰爭奇迹。馬鐙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鐙更牢固,不被脫落。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馬鐙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西晉時有單蹬,東晉16國時有雙鐙。
馬蹬
馬鐙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鐙,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馬蹬
相關資料:中國出土馬鐙最早的是漢朝, 制式已相當完備.。孫恭恂教授認為三國時期的曹軍已經裝備了馬鐙,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雖然沒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事實,既曹軍曾一日一夜追擊敗軍500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騎兵們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追趕了。別小瞧馬鐙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那個時期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而並非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具有做為主力使用。所以中國歷史上對馬的使用並不落後,馬蹬的使用就使騎兵控馬和戰鬥能力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