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溪鎮
合溪鎮
合溪鎮位於重慶南川區最南部,是重慶的窗口鎮,距離主城區98公里。東與貴州正安縣新州鎮接壤,南與貴州桐梓縣芭蕉鄉相鄰,西與貴州桐梓縣獅溪鎮相結,北靠南川市古花鄉、德隆鄉。全鎮幅員13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70米,耕地面積19055畝,其中田6646畝,土12409畝,森林覆蓋率56.1%,全鎮轄3個行政村(風門村、草壩村、廣福村)、2個居委會(九溪居委、文安居委)、41個居民小組,3254戶,人口1.1786萬,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近4000人。
2021年,重慶市南川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合溪鎮人口為5382人。
合溪鎮因境內有九條小溪次第流入場鎮處雙溪相匯而得名。境內山巒重疊,奇峰高聳,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村社公路長達80多公里。“合溪夜月”、“倒流湖”是國家級風景區—金佛山的著名景點。轄區內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以石灰石、頁岩為主,煤也有一定的儲量,森林和荒草資源、地下水資源十分富饒,有大小河流13條、小Ⅱ型水庫1座。
清康熙初年起,為南川縣福祿里七甲;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元合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立合溪鄉。
1958年,合溪鄉改為合溪公社。
1984年1月,由合溪公社改為合溪鄉。
1992年9月,由合溪鄉改為合溪鎮。
1994年8月,南川撤縣設市,屬南川市。
2007年,南川撤市設區,屬南川區。
早從1928年起,中國就在這裡領導人民開展地下鬥爭,經歷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譜寫出一頁頁壯麗的詩篇,素有“南川井岡山”之稱。1998年,被南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1年末,合溪鎮下轄九溪、文安2個社區,草壩、廣福、風門3個行政村;下設13個居民小組、2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合溪鎮下轄2個社區、3個行政村:九溪社區、文安社區、草壩村、廣福村、風門村,鎮人民政府駐九溪社區。
亮點工作:
一是順利完成大合公路合溪段12.4公里通鄉公路油化工程和頭風公路合溪段9.614公里通鄉公路路基工程。
二是創新開展幹部素質能力提升十大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實施幹部作風轉變“2233工程”,幹部下訪160人次,解決突出問題20件。
總體思路
合力鎖定產業大鎮、邊貿重鎮、宜居城鎮、旅遊新鎮四大發展定位;奮力實施產業興鎮、商貿活鎮、旅遊旺鎮、和諧安鎮四大發展戰略;努力培育烤煙、畜牧、中藥材、筍竹四大產業;強力推進扶貧攻堅、城鎮開發、黨的建設三大工程;大力開展幹部素質能力提升,傳承負重自強、艱苦奮鬥革命精神兩大行動;著力實現發展革命老區,加快打造邊貿型重鎮和渝南黔北地區經濟高地的橋頭堡這一目標。
預期目標
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0元。
重點工作:
一是完成頭風公路合溪段通鄉公路油化工程。二是完成5條10公里渠道防滲整治工程,新建人畜飲水蓄水池13口,安裝管道32800米。三是狠抓農業產業化發展。四是抓好民心工程建設。
建有黨委1個、黨總支5個、黨支部16個,有黨員386名、流動黨員87名。鎮機關有行政編製人員15名、事業編製人員12名(不含教育、衛生系統)。鎮黨委有7名委員,35歲以下3名,平均年齡36歲,女同志1名。
合溪鎮著力提升幹部的素質能力,變壓力為動力,大膽改革幹部駐村模式,充分調動和促進機關幹部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服務“三農”工作。
一是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優勝劣汰。以公開、平等、擇優的方式,在全鎮幹部大會上實行機關幹部競職演講,通過幹部選村、村選幹部的辦法選出組長和成員。在雙向選擇結果出來后,黨委規定,被淘汰的工作人員不能享受部分福利待遇,以增強危機意識,促使其加強學習,努力工作。
二是權力下放、組長負責、定補結合。黨委政府對各村工作實行重心下移,一切由駐村幹部說了算,組長對所駐村負全責。幹部福利補助分為固定補助和活動補助兩部分,固定補助按時發放,活動補助由駐村組長按所在組成員當月的工作實績當月發放,做到按勞取酬,獎勤罰懶。
三是以村為主、綜合考評、組織決定。駐村方式一年一定,年末針對各駐村人員駐村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和發展情況,以實績作為駐村幹部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據,結合幹部平時表現進行綜合考評,最後由鎮黨委考核評比。
通過改革幹部駐村工作模式,增強了幹部職工的責任感和危機感,在工作中促進了機關幹部與村社幹部的協同配合,使駐村幹部更加努力工作,未駐村的幹部找准差距迎頭趕上,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太平場鎮開展政策法規宣講活動。太平場鎮組建了20人的宣講團,深入基層,面向群眾廣泛開展政策法規宣講活動。宣講內容主要包括黨的政策理論、法律法規以及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等。為保證宣講質量,該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以及業務部門對宣講團成員進行了現場觀摩培訓,同時採取每個宣講團成員負責包干3個農業社的辦法,分別到負責的農業社進行宣講。
合溪鎮
綜述
2005年,合溪鎮國民生產總值實現8807萬多元,財政收入實現92.9萬元;工業總產值為實現4000萬元,農業總產值達480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1700萬元;糧食總產量實現6457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15元;城鄉居民儲蓄達1620多萬元,金融業貸款實現492萬元。
2007年,合溪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2億元,同比增長13%;財政總收入91.38萬元,比年初計劃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3325元,增長33%。
2011年,合溪鎮財政總收入16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2萬元,比2010年增長15.4%。2011年,合溪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10元。
2018年,合溪鎮有工業企業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農業
2011年,合溪鎮農業總產值達到9266.5萬元,比2010年增長11.6%,農業增加值達到7239萬元,比2010年增長11.6%,占生產總值的32.3%。合溪鎮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薯類為主。2011年,合溪鎮生產糧食6413噸,人均541千克,其中水稻2367噸,玉米1551噸。合溪鎮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蔬菜等。2011年,合溪鎮烤煙種植面積4200畝,產量470噸;油菜種植面積4066畝,產量453噸;蔬菜種植面積3945畝,產量2970噸,主要品種有生薑、辣椒、蘿蔔、白菜等,其中生薑200噸,辣椒140噸、其它大宗蔬菜2630噸。合溪鎮畜牧業以飼養羊、牛、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合溪鎮生豬飼養量2.2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羊飼養量0.2萬隻,年末存欄700隻;牛飼養量1500頭,年末存欄500頭;家禽飼養量8.6萬羽,上市家禽34.5萬羽;中蜂年產值196萬元。2011年,合溪鎮生產肉類2849.3噸;畜牧業總產值49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7%。2011年,合溪鎮水果種植面積0.03萬畝,產量400.2噸,主要品種有梨子。合溪鎮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2011年,合溪鎮漁業總產值65.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7%。
工業
2011年,合溪鎮工業總產值為1.91億元,比2010年增長36.2%,工業增加值1.1億元,比2010年增長38.2%,占生產總值的47.4%。2011年,合溪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鄉鎮企業21家,職工592人;工業主要分佈在九溪社區、風門村,以低附加值的農副產品加工和建材為主。
商貿
2011年末,合溪鎮有商業網點55個,職工289人。2011年,合溪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5196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萬元,比2010年增長21%。
金融
2011年末,合溪鎮有1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各類存款餘額為突破6500萬元,比2006年增加近4000萬元;人均儲蓄5493元;各項貸款餘額35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2%。
大討論活動開展以來,合溪鎮從身邊事入手,從群眾熱切盼望的事入手,從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入手,解放思想,查原因、找先進、樹榜樣,探索出了“六變”的工作思路,促進全鎮經濟大發展。
“六變”分別是變“無”為“有”,變“小”為“大”。該鎮內沒有超市,就引進和發展超市;煤礦開採還沒有進行,該鎮協助煤礦企業合法生產,達到“有”的目的。“小”指小規模企業,小河電站、金佛山食品有限公司,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擴大規模來實現“大”。
變“加”為“乘”,變“聚集”為“聚變”。過去該鎮在發展產業、招商引資中,由政府主導,一個一個引進,這樣效果和增長速度不是很快。現今該鎮通過夯實軟硬條件,改善投資環境,讓已經投資的業主去帶動其他投資者來投資。通過延長現有企業的產業鏈來達到增長的目的。
變“分”為“統”,變“虛”為“實”。“分”是指分散經營。金佛山方竹筍、小河特色麵條、小河白酒等小有名氣,分散經營,整體實力不強,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通過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引進實力較強業主,集中經營,打造特色品牌,增強競爭力,使產品打入大型超市和名優特新農產品市場。“虛”是指該鎮現今想發展,但是還沒有發展起來的產業,千方百計發展起來,使之變為“實”。一些養魚大戶、養豬大戶,通過鎮黨委政府積極幫助扶持,讓他們發展起來。
合溪鎮
合溪鎮中心小學校
合溪鎮
學校在有多媒體教室1間,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計算機教室1間,並配有計算機專任教師1名,可供學生有效使用的計算機僅只有2001年配置的10台,學校由於經費緊張無法添置學生用計算機,學生上機操作學習只能每個班分組輪流上機,課程計劃中安排的課時無法保質保量開齊上足,學生離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越來越遠。
合溪鎮地處南川區南部,東與貴州省正安縣新洲鎮相鄰,南與貴州省桐梓縣芭蕉鎮為鄰,西與德隆鎮接壤,北與古花鎮毗鄰,距南川區人民政府駐地42千米,區域總面積103.5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合溪鎮地處大婁山皺褶地帶,山脈網路交錯,溪河縱橫,多陡岩和峽谷,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勢呈西南高,中部、東部低;地形以低山為主;平均海拔1170米,境內最高峰位於朱家岩,海拔1778米;最低點位於合溪場,海拔660米。
氣候
合溪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春乾旱,盛夏多伏夏,秋季連陰雨,入冬后高山、山半腰、峽谷壩底溫差大;多年平均氣溫16℃,1月平均氣溫4.5℃,7月平均氣溫24℃;無霜期年平均250天,最長達275天,最短為228天;年日照時數達960—103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08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4—9月,4月最多。
水文
合溪鎮境內河道屬九溪河、大河溝兩大流域。九溪河發源於柏枝山東南麓牛角寨,向東南流經合溪鎮后,入貴州省正安縣,年平均流量1500立方米/小時,境內長12.2千米。大河溝發源於頂箐南麓,流經草壩、周家溝、古房溝、三星壩東溪溝后,進入海螺洞內,入貴州桐梓縣,全長15千米。
自然災害
合溪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暴雨、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滑坡等;暴雨災害年均發生6次,主要發生在4—9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3年6月25日,持續時間9個小時,降雨量100毫米,合溪鎮12個村、85個農業社不同程度受災,暴雨致使山體滑坡300多處,公路垮塌200餘處,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自然資源
合溪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石灰石等;其它自然資源有木材等。2011年,合溪鎮有耕地面積3.2萬畝,人均2.7畝;可利用草地面積0.9萬畝,林地面積9.5萬畝。
2011年末,合溪鎮總人口1199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94人,城鎮化率25.8%;總人口中,男性6379人,佔53%;女性5615人,佔47%;14歲以下2148人,佔17.9%;15—64歲6977人,佔58.1%;65歲以上2869人,佔23.9%;以漢族為主,達11853人,佔99%。2011年,合溪鎮人口出生率10.8‰,人口死亡率7.8‰,人口自然增長率3.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0人。
2017年末,合溪鎮常住人口為6977人。
截至2018年末,合溪鎮戶籍人口為12017人。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合溪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50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3所,在校生990人,專任教師7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0%;初中1所,在校生194人,專任教師1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合溪鎮主要學校有合溪鎮中心校、風門小學、草壩小學、廣福小學。2011年,合溪鎮教育經費達64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580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4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580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45.7%、45.7%、45.7%、45.7%;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40%,比2010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合溪鎮有各類科技人才35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20人,經營管理人才40人,技能人才40人,農村實用人才152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合溪鎮有文化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5個,老年活動中心1處,文化專業戶45戶;圖書室7個,藏書30餘萬冊。2011年末,合溪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60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65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95.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合溪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人口和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1個;病床33張,專業衛生人員10名。2011年,合溪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85萬人次,住院手術243台次。2011年,合溪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萬人,參合率96%;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零。
社會保障
2011年,合溪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1戶,人數11人,支出2.9萬元,比2010年減少45.5%,月人均224.7元,比2010年增長8.9%;城市醫療救助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0戶,人數477人,支出45.8萬元,比2010年增長12.2%,月人均79.9元,比2010年增長7.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人,支出0.9萬元,比2010年增長2.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1人,支出9.0萬元,比2010年增長2%;農村醫療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77人次;農村臨時救濟250人次,支出4萬元,比2010年增長3.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2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1人捐贈物資折款0.2萬元,接收捐款衣被0.08萬件,使8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0.4萬人,比2010年末增加100人。
2011年,合溪鎮有412省道過境,境內長26千米,雙向兩車道,通往貴州省正安縣新洲鎮。2011年末,合溪鎮有鎮村級公路4條,總長43.7千米。
地名由來
合溪鎮因境內有九條小溪次第流入集鎮,於下河口匯合,故此得名。
合溪鎮境內有合溪夜月、倒流湖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