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蟋蟀
危害作物的害蟲
大頭蟋蟀,成蟲體長40~50毫米,暗褐色或棕褐色,近長方形。觸角絲狀,前胸背板中央具一縱溝,後足腿節發達,脛節粗,具二列刺狀突起,尾須長,產卵器與尾須差不多長。卵長約4.5毫米,淺黃色,圓筒形,稍彎曲。若蟲外型似成蟲,四齡后顯露翅芽。
主要危害作物:食性雜,為害茶等林木和許多旱地作物幼苗。
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江西南部等。
該蟲一年發生一代,以若蟲在土洞中越冬。第二年春開始出土活動,若蟲共六齡,6月中旬出現成蟲,7、8月交尾產卵盛期,卵期為15~30天,8~10月卵孵化,初孵若蟲先食母蟲所貯備食料,長大后才出洞分散覓食。11月中旬入土穴越冬。成蟲喜歡晚間取食,若蟲和成蟲在鬆土中挖洞棲居,並常產卵於洞底部。秋、冬乾旱溫暖的年份往往盛發。該蟲食性甚廣,能為害梅、桃、櫻花、柿樹、柑橘、松、杉等多種觀賞植物。以成蟲和若蟲咬傷幼苗的莖、葉、種子、根系和嫩梢,造成缺苗現象。
大頭蟋蟀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是以蟋蟀也成為一些人搏鬥贏輸的工具。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佔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有利於蟋蟀家庭子子孫孫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乎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抬舉貿然闖入時,那麼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若“最後通牒”失效,那麼一場為了搶佔領土和捍衛領士的兇殺惡戰便開始了,兩隻蟋蟀甩開大牙,蹬腿鼓翼,戰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於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蟋蟀的分佈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此蟲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它每年發生1代,產卵在土中以卵越冬。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雄蟲好鬥,當兩隻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後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然後,敗者無聲的逃逸,勝者則高豎雙翅,傲然地大聲長鳴,顯得十分得意。蟋蟀因其能鳴善斗。自古便為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於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閑暇之餘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每個寧靜的夏夜,草叢
油葫蘆中便會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聽,蟋蟀們又在開演唱會了!蟋蟀優美動聽的歌聲並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蟋蟀在不停地震動雙翅,難道它是在振翅欲飛嗎?當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發聲器官。因為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用動聽的歌聲,尋找佳偶。其中歌王當屬長顎蟋蟀。體長可達20毫米左右,觸角長約35毫米,因兩顆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長顎蟋蟀,俗稱薩克斯。除了善於歌唱,蟋蟀還十分好鬥。
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蟋蟀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