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夫

余平夫

余平夫原名蘇叔陽,河北保定人。編劇,作家,教師。作品《左鄰右舍》獲全國話劇、戲曲、歌劇優秀劇本獎。

人物簡介


余平夫,原名蘇叔陽,河北保定人。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畢業。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北京師範學院、北京中醫學院。1978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1979年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1991年獲國務院專家終身津貼待遇。他創作的話劇《丹心譜》、《風雨瀟瀟》,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左鄰右舍》獲全國話劇、戲曲、歌劇優秀劇本獎。近年來的代表作有電影《夕照街》,長篇小說《故土》。作品《理想的風箏》被選入小學課本。他常寫北京市民和知識分子的生活,描寫細緻,意蘊深厚,具有濃烈的北京風俗畫色彩。曾出訪敘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家。新書《中國讀本》‘發行1200多萬冊,《西藏讀本》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發行。

現任職務


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田漢基金會 會長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戲劇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秘書長。
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
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
夏衍電影學會副會長等。
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專家終身津貼。
【文學作品】
話劇作品
《丹心譜》(獲新中國成立30年文藝匯演創作一等獎)
《大院》(又名(左鄰右舍》,獲第一屆全國優秀劇本獎)
《太平湖》
《家庭大事》
《飛賊》
劇本集
《蘇叔陽劇本選》
《夕照街》
電影文學劇本
《盛開的月季花》
《丹心譜》
《春雨瀟瀟》(已拍攝成電影)
散文
《秋風也讓人快樂》等四集、《我的老師》。
中短篇小說集
《婚禮集》、《旋轉餐廳》
長篇小說
《故土》
傳記文學
《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
詩集
長詩《世紀之歌》
《關於愛》
《等待》
《勿忘我》等。
評論集
《藝文雜拌》、《我的青蘋果》。
知識讀物
《我們的母親是中國》、《中國讀本》 、<西藏讀本>。
【參與製作的影視劇】
《周恩來偉大的朋友》 (1997) .... 編劇
《李知凡太太》 (1999) .... 編劇
《盛開的月季花》
《密林中的小木屋》
《消失的夢》
《聊齋系列劇》
《流星》(廣播劇)
《高樓邊》 (1993) .... 顧問
《開採太陽》 (1992) .... 編劇
《新龍門客棧》 (1992) .... 編劇
《90北京亞運會》(1991)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之八<球場風雲>》 (1991)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之九<歡樂今宵>》 (1991)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之六<亞運新村>》 (1991)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之五<明珠生輝>》 (1991)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群星燦爛》 (1990)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亞運之魂》 (1990) .... 解說
《難忘的十六天——亞洲勇士》 (1990) .... 解說
《亞運之城》 (1990) .... 解說
《四十年前的這一天》 (1989) .... 解說
《同齡女友》 (1987) .... 其他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1987) .... 編劇
《假臉》 (1986) .... 編劇
《夕照街》 (1983) .... 編劇
《一葉小舟》 (1983) .... 編劇
《快樂的動物園》 (1983) .... 解說
《丹心譜》(1980) .... 編劇
《春雨瀟瀟》 (1979) .... 編劇
【所獲獎項】
話劇《丹心譜》,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
《左鄰右舍》獲全國話劇、戲曲、歌劇優秀劇本獎。
1984年發表的《生死之間》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獎,人民文學獎,烏金獎,金雞獎(特別獎)。
《理想的風箏》被選入小學語文蘇教版12冊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裡盡情飄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長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動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雲端。
逢到這時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劉老師,想起他放飛天空的風箏。
劉老師教我們歷史課。
他個子不高,微微發胖的臉上有一雙時常眯起來的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短髮更襯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條強壯的右腿。而左腿,卻從膝蓋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圓木拐杖支撐著。
他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為我們講課。逢到要板書的時候,他用圓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地一轉,便轉向黑板。寫完了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拐杖為圓心,再轉向講台。一個年過半百的教師,一天不知道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每次旋轉,都引起學生們一次激動的心跳。
他的課講得極好。祖國的歷史,使他自豪。講到歷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陳詞,常常使我們激動得落淚。而講到祖國近代史上受屈辱的歲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們沉重地低下頭去。後來我考入歷史學系,和劉老師的影響有極大的關係。他不喜歡筆試,卻喜歡在課堂上當眾提問同學,讓學生們述說自己學習的心得。我記得清楚極了,倘若同學們回答得正確、深刻,他便靜靜地佇立在教室一側,微仰著頭,眯起眼睛,細細地聽,彷彿在欣賞一首美妙的樂曲。然後,又好像從沉醉中醒來,長舒一口氣,滿意地在記分冊上寫下分數,親切、大聲地說:“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學回答得不好,他就關切地瞧著這個同學,一邊細聲說:“別緊張,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邊不住地點頭,好像每一次點頭都能給學生注入一次啟發。這時候,他比被考試的學生還要緊張。這情景,已經過去將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來,依舊那麼清晰,那麼親切。
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的風箏。
北方的冬季漫長而枯燥。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蘇醒。晴朗的日子,劉老師課餘便在校園的操場上,放起他親手製作的風箏。
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有最簡單的“瓦片兒”,也有長達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的風箏。他的腿自然不便於奔跑,然而,他卻絕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歡樂。他總是自己手持線拐,讓他的孩子或學生遠遠地擎著風箏。他喊聲:“起!”便不斷抻動手中的線繩,那紙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躥入雲霄。他仰望白雲,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風中盤旋,彷彿他的心也一齊飛上了藍天。那時候,我常常站在他旁邊,看著他的臉,看著他那浮在臉上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
常常有成群的學生到操場上來參觀他放風箏。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脫手,讓天上飛舞的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飛跑。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嘴裡還不停地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他終於氣喘吁吁地抓住線繩,臉上充滿得意和滿足的稚氣。
這情景使我深深感動。一個年過五十的殘疾的老師,對生活有著那樣純樸、強烈的愛與追求,一個活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
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