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單口相聲的結果 展開

單口相聲

相聲中的一種形式

單口相聲是相聲中的一種形式,一個人說稱為單口相聲,兩個人為對口相聲,三個人以上為群口相聲。單口相聲是在民間笑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既有相聲的特點也繼承了民間笑話、故事、評書的藝術手法。它故事性強,情趣橫生,因而在社會上也得到廣泛流傳。

表演形式


單口相聲一般又叫“單口”“單春”“單笑話”,這個名稱是和“對口”和“群活”表演形式相對的,它是從民間故事和笑話發展、演變而來,兼有故事和笑話的藝術特點。兩個人為對口相聲,三個人以上為群口相聲。
鑒於單口相聲是由一個人演說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有些研究者認為它是中短篇小說的一種口頭表述形式,其實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單口相聲與中短篇小說同屬於敘事性的藝術形式,從敘事狀物、刻畫人物等角度看,兩者之間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但單口相聲又有其獨到之處,它在表達上並不一定像小說那麼有頭有尾,更主要的,也是它更為突出的藝術特性,在於它是一種風格獨具的喜劇性的口頭敘事體裁。
與傳統的敘事藝術(如評書、故事等)相比,單口相聲在內容上側重於反映人物之間的對話,並主要依靠對話構成包袱、塑造形象。由於其創作中對包袱的組織要受情節、人物性格的制約,所以單口相聲創作的難度很大。故事型的單口相聲創作近年來已近於絕跡,議論型的單口相聲則由於在內容與形式之問存在著不易克服的矛盾而讓位於對口相聲。
單口相聲
單口相聲
單口相聲這種形式在長短並沒有規定,有的能連著說幾天,有的說一段只要二三十分鐘甚至三五分鐘,半天下來就能說許多小段。因此,單口相聲又有“大笑話”和“小笑話”的分別。“大笑話”是由許多段“小笑話”組織成的,有點兒像章回體裁。這種形式的內容很多是取材於歷史傳說(特別是清代的),有的取材於民間流傳的長篇故事,如《江南圍》《張雙喜》《吳三漢抗糧》《馬壽》等。“大笑話”在民國以後,由於同諸般雜技合作演出,加上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說的人逐漸減少,而“小笑話”日益活躍。“小笑話”演出靈活,反映生活比較及時,因而“小笑話”在選材方面非常廣泛,如當時的(滿清及民國)官僚政客、風俗習慣、制度法令等,對當時人民生活直接有影響而又不合理的現象,都有現實的反映、尖銳的諷刺。
單口相聲每段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情節中產生一定的笑料(即包袱),各段逐步發展,直到達到最後的故事高潮,相聲的喜劇效果也在這樣的發展中得到累積,到結尾在觀眾的感受中得到一個總的爆發,一個成功的相聲段子宣告結束。

特點


敘述人的客觀態度

相聲這種表演形式主要是由相聲演員用敘述的方法把一段故事說給觀眾,表演單口相聲的演員可以叫做敘述人。由於敘述人把他所熟悉的事物,用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說給觀眾聽,這就決定了敘述人在敘述故事過程中以採取客觀的態度為主。因而單口相聲只要求敘述人把故事具體、生動地講出來,敘述人的性格不直接影響所敘述的事物本身。這樣,敘述人完全可以以第三者的身分在劇情以外自由地把故事全部過程敘述出來。如《巧說媒》中的一段:

敘述人的兩重性

敘述人為了把他所熟悉的故事按照當時發生的具體形態表達出來,有時也進入劇情里去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可是他又不完全受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束縛,他可以進齣劇情之外作客觀的敘述。如傳統相聲中的一段:

敘述人對事物評價

因為敘述人敘述的目的是為了把事物內部的矛盾和缺陷揭示出來,所以在敘述過程裹,演員對故事常常直接加以評價。一般相聲演員把這叫做“自己系‘包袱兒’”和“自己抖‘包袱兒’”。如上面所引的例子:“賭氣一扭臉兒,唉,衣裳襟兒就掉在火盆里啦!”這就是逐漸把“包袱兒”系好。又如:“你這皮襖要照這麼燒哇,可就壞啦!”這是把“包袱兒”解開。又如:“你看,急啦不是!”這是抖摟“包袱兒”。那還不急!“這句話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說的,而是敘述人以第三者的口氣,直接表示出來的態度。

代表作品


長篇

《君臣斗》《馬壽出世》《賊鬼奪刀》《張廣泰回家》《古董王》《九頭案》《宋金剛押寶》《解學士》《康熙私訪月明樓》《碩二爺》《姚家井》《張乙住店》《後補三國》等。

短篇

《珍珠翡翠白玉湯》《鬥法》《連升三級》《范家店》《假行家》《風雨歸舟》《學徒》《日遭三險》《化蠟扦》《黃半仙》《小神仙》《巧嘴媒婆》《賊說話》《知縣見巡撫》《測字》《兵法雲南》《打油詩》《山中奇獸》《逗你玩兒》《一字詩》等。
單口相聲各類別代表作品
類別代表作品
帝王軼事《珍珠翡翠白玉湯》《宋獻策測字》《皇帝選陵》
三國人物《張飛爬樹》《草船借箭》
神話傳說《白蛇傳》《孟姜女》
傻子的故事《傻子學乖》《贊馬詩》《吃月餅》
蠢人丟醜《山東鬥法》《豆腐侍郎》《知縣見巡撫》
褒揚才智《火龍衫》《增和橋》《風雨歸舟》
有故事原型《天王廟》《黃半仙》《化蠟扦兒
民間笑話《趕考》《山中奇獸》《巧嘴媒婆》

對比評書


單口相聲和評書這兩種藝術形式確實有一些相同點,比如說,都是由一個人表演,都是以說為主。但是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評書是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來取悅觀眾的,而單口相聲講的是一段笑話,雖然單口相聲也要講述故事,故事中也有人物,但這其中一定要有引人發笑的“笑料”(相聲術語叫“包袱”)。評書是在講故事,單口相聲是在講笑話;評書不一定讓觀眾發笑,而單口相聲必須想辦法讓人聽了發笑。在編寫創作相聲段子時,要有意識地按相聲的特點組織起幾個或多個讓人聽了發笑的笑料,所以觀眾聽了必然要發笑。
另外在表演風格上,評書和單口相聲也各有不同。說書人有說書人的腔調、動作和表情;說單口相聲的有說單口相聲的腔調、動作和表情。
單口相聲
單口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