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論與非決定論
相互聯繫的兩種對立的哲學
關於事物或現象之間相互聯繫性質的兩種對立的哲學見解。決定論是關於事物具有因果聯繫性、規律性、必然性的學說。非決定論否認因果聯繫的普遍性,否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認為事物的運動不受因果關係的制約,沒有任何秩序。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
目錄
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事物間互相依存的因果性學說。然而,直到16~17世紀以前,宗教目的論的觀點一直占著統治的地位,目的論宣稱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神”按照一定的目的預先安排好的,否定事物有其自身的因果性和規律性,人們只能聽從命運的擺布。目的論是"‘上帝’決定(主宰)論"、"偽決定論",它與唯物主義的、科學的決定論是根本不同的。
近代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思想,肯定了因果關係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法國學者 P.-S.拉普拉斯(1749~1827)提出的動力學決定論是近代唯物主義決定論的代表。他認為自然事物都是受客觀的力學原因和力學規律支配的,在宇宙體系中沒有神的地位;無論是最大的天體還是最小的原子,只要知道了它們在某一時刻的一切關係和作用力,就可以確切推斷它們的狀況。拉普拉斯決定論反映了宏觀自然過程的確定性方面,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拉普拉斯把世界上的各種聯繫都歸結為單值動力學的聯繫,認為這種聯繫只服從於古典力學的規律,從而陷入了機械論。機械論是舊唯物主義的決定論學說的主要缺陷。舊唯物主義者往往只用外力的推動來說明事物,看到了必然性卻無視偶然性,強調聯繫的單一性否認聯繫的多樣性。他們在解釋社會生活時又誇大了個人意志的作用,未能把決定論的原則貫徹到底。
一些唯心主義者也承認因果性、必然性、規律性,但是他們歸根結柢不是從物質本身的性質,而是從精神的性質來解釋問題,這同科學的決定論有原則的不同。另一些唯心主義者則認為是人把因果性、必然性、規律性賦予自然界的,這種"觀念的決定論"是通向唯意志論和目的論的橋樑。非決定論是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有的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無機自然界是受決定論約束的,而生物的發展、生理心理的變化卻不服從決定論的原則,要用純粹的偶然性來解釋。還有一些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在宏觀世界里決定論是起作用的,在微觀世界中決定論就失去了效力;微觀客體既不按確定的"軌道"運動,也不能同時準確地測定其位置和動量,只能描述其可能的狀態。他們斷言某些生物過程和物理過程不遵循客觀的規律性,自然科學只是約定的、經驗的、邏輯的東西。這是生物學的或物理學的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在資產階級的社會學中占統治地位。歷史唯心主義者認為,既然社會生活都是由有意志的人參與的,那麼人的意志,尤其是少數英雄人物的意志就對歷史活動起決定作用,因而否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因果制約性。
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因果關係的多樣性,反對只用力學的原因去說明一切的機械決定論。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和偶然性相聯繫的純粹必然性,也沒有不受必然性制約的絕對的偶然性,必然性與偶然性是辯證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事物聯繫和發展的因果性、規律性,指出世界上沒有無條件的自由意志,但並不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揭示和運用客觀規律中的作用,認為人在客觀世界及其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那種從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中作出消極無為的被動結論是沒有根據的。
決定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於宏觀的動力學來說,拉普拉斯的決定論在原則上仍是適用的,而在隨機性的、微觀的過程中起作用的是統計規律。統計規律是統計的決定論。雖然人們不能從統計規律去確切判定個別客體的行為,但只要知道了隨機系統的初始狀態,就可以在原則上知道該系統的狀態分佈和過程的概率特徵,只要給出了微觀粒子初始時刻的波函數ψ(勩,0)和粒子所處外場的力函數,就可以從量子力學方程推算出粒子在任何時刻的概率狀態ψ(勩,t)。統計的決定論是決定論的特殊形式,它不是機械的決定論,也不是非決定論。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運動比微觀物理運動更為高級、更為複雜,只用牛頓力學或統計力學是解釋不清的,然而,這些運動形式也有其客觀的規律,它們也遵循決定論的原則。這已為生物進化論、分子生物學、條件反射學說、腦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和經濟科學等所證明。
辯證唯物主義的決定論對於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都有重大的意義。客觀的因果性、必然性、規律性是科學研究所依據的客觀基礎。只有正確地對待必然性和自由、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係,人們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方向,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