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郊

北京南郊

北京南郊是現在的宣武區崇文區,古代所謂“南郊祭天”,天壇就是南郊的明證。

簡介


台灣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而不是“南城舊事”,這裡的城,顯然指的是內城,“城南”相當於“城的南郊”。小說記載的就是發生在琉璃廠及附近的事情。當前說北京南郊,主要指的是朝陽區的一小部分,丰台大興兩區的大部分,這個地區相當一部分地名反映當地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元、明、清三代,北京南郊一大部分屬於皇家苑囿,比如廣渠門外的鹿圈,原先是為皇家養鹿的地方,馬圈則是為皇家養馬的。還有皇家的獵場,主要是原先紅星農場和農場周圍的地界,原先有“下馬飛放泊”“上林苑南海子”“南苑”等名稱,當地人稱之為“海子里兒”或“四海子”。
明朝永樂年間,南苑四周修築了丈高土牆,設東南西北四門,乾隆年間改為磚牆,增闢五門,門樓高大宏偉,很遠就可以看到,成為特殊標誌,其旁村莊就稱為北大紅門,南大紅門,東紅門,西紅門小紅門。圍牆南邊村子就叫作大回城,小回城。苑內有諸多行宮,明朝內監提督官署舊衙門行宮、新衙門行宮,康熙時南紅門內建立南紅門行宮,乾隆建團河行宮,其旁村落就稱為舊宮、新宮、南宮、團河。廡殿村本來也是處行宮,南宮西北晾鷹台是圍獵場。
八國聯軍燒毀了南海子的行宮,清政府國庫空虛,拍賣南海子荒地,太監們趁機建立自己的田莊,首領太監李三順建立“俊德庄”,任太監建立“志善堂”,段祺瑞收買后改名振亞庄,崔太監建立“藉和堂”,安象恆建立“萬義莊”,曾開辦中美合作所農業試驗場,解放后改名建新莊。
北京南郊農民相當多是來自其它地方的難民,他們的村莊就以自己所來地方為名,以表示紀念。比如鳳河沿岸從大小回城往東南,就有解州營、霍州營、長子營、留民營等,其居民多來自山西解縣,霍縣長子縣,留民縣等。有的表明來自四方,比如四海庄,有的表明希望,比如來順裝,瀛海庄居民來自河間,河間古稱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