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門

左安門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 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相關記載


這座偏遠的東垣“村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其建築無甚動人之處,周邊自然環境卻另有一番美麗。這裡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地里一部分種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蘆葦。據《北京街巷圖志》記載,同樣是城市幹道,在南城,右安門內的道路相對於左安門內的更加筆直、寬闊,其原因在於右安門內的道路在遼金時代是城市幹道;左安門一帶則一直是村野,其內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築外城時才形成,而且沒有經過很好的規劃,故而道路的形狀保存了鄉野氣息。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牆,這裡簡直沒有什麼城市跡象可尋,但這種圖景卻讓瑞典學者喜仁龍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面,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

歷史淵源


左安門
左安門
說左安門不能不提蕭太后河澶淵之盟后,宋遼相和,遼便在北京東郊開蕭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門建立之前,這條河便存在了。在這條河未斷流之前,這一帶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魚為生,後來河道淤塞才改為務農。遼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開鑿的這條河為北京東南郊的發展發揮了不小作用。這條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這個地區商業的迅猛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加強運輸事業管理,遼甚至專門設“轉運使”一職。而東垣一帶本就屬地勢低洼的易澇區,故開鑿后不僅用以運輸,而且利於農業生產,使河兩岸農業年年豐收。但這條河最顯赫的貢獻無疑是促進了東垣地區的百業俱興,為北京(遼代稱南京)逐漸成為首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條河,今天的左安門地區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現狀介紹


左安門一帶顯得井然有序,一棟棟新樓比肩而立,顯示出這裡是又一塊受開發商青睞的土地。昔日寬闊的護城河水呈墨綠色,水面甚淺,潺潺南去。與河邊憔悴的柳枝遙相呼應的是樓群問殘存的幾間平房。當記者路過時,無意中發現其中一間竟是用城牆磚蓋的。從骨架上看,整間房屋沿用原始架構,但可能曾遭遇地震或其他變故,中間的牆壁全是后建的,材料便是一塊塊厚重的城磚。從外表上看,城磚間沒有使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只是單純地壘在一起,但仍顯得結實而縝密,這個細節讓時間一下子回到城門矗立的那個年代。
左安門
左安門
清末,《辛丑條約》簽訂后,為了讓天津來的火車直達正陽門,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門旁開了個城豁子,這是對北京城牆徠開的第一刀。從此,城牆城門穩如泰山的歲月一去不返。
20世紀30年代,左安門箭樓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樓和箭樓城台被相繼拆除,護城河被取直,至於城磚的去處,1958年的一份文件為我們提供了線索,這是王崑崙於當年2月提交給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信中說:“……外城城牆是沒有什麼歷史文物價值足資保留的……各區都在填墊坑窪,修浚明溝,改造廁所,需要土源和城磚。可儘先分區發動義務勞動,按必要地帶就近進行拆除。”後來,也的確這麼實行了。

今昔對比


左安門
左安門
風景雖美,卻只是驚鴻一瞥,左安門的貧窮才是留給百姓最深刻的印象。左安門的城樓和瓮城到了近代成了保存狀況最差的一個。城牆內側通往城台的馬道在1922年夏季已全部坍塌,而其時,城牆的牆皮剝落、野草叢生。瓮城內也很空曠,不像其他城門處有漂亮的樹。從此門過往的只是幾個趕驢人和偶然出現的大車,大部分人馬車輛都從距市中心較近的城門通過。在喜仁龍眼裡,這裡“行人稀少,甚至連小孩也不像其他城門那麼多,一個個怯生生地不說話”。
這一帶居民大多從事小手工業或務農,但略略出人意料的是,貧窮並沒有造成野蠻,因受附近關帝廟和左安門內五虎廟的影響,這一帶百姓大多“重仁義…講義氣”。王永斌在《北京關廂鄉鎮和老字號》一書中寫到,多年來這一帶居民中都有“幫窮會”,即五六家或七八家組成一個互相幫助的小組,又叫“上會”,某一段時期內有餘錢的家庭就拿出錢來接濟更窮的人家。
貧窮之前的繁華過往
雖然用以形容左安門最多的一個詞是“窮”,左安門其實從近代才開始衰落,清光緒以前,這一帶還著實繁華,店鋪也較多,首先因為左安門是通往天津、山東與河北東南一帶的交通要道。過去人們出行可出朝陽門到通州坐船走運河,更便捷的則是從左安門走陸路,所以左安門一帶多行色匆匆的趕路人,似商家的“源頭活水”。同時,左安門一帶還多寺廟、廟市,門外東側的宏善寺便是個有名的大廟,北京城內的官員富戶、文人墨客常來此遊覽。每逢五月十三日“單刀會”和六月二十四日關羽誕辰,左安門內十里河關帝廟就變得很熱鬧,在廟前搭台唱大戲,遠近十里的人都會到廟裡拜佛、看戲。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清末,京津鐵路通車后,人們出行多乘火車,走左安門陸路的遠行客已經很少,加上寺廟香火也漸漸衰敗,這一帶蕭條下來。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左安門已變成北京最冷落的城門之一。

規劃建設


左安門
左安門
規劃建設中的前門商業街有望恢復“天街上元燈會”;今後還將爭取恢復建設左安門城牆。日前,崇文區發布全區(2005年-2010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時透露上述信息。
根據最新出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定位,將在前門地區恢復清末民初的古都風貌,建設傳統商業老字號精品一條街,薈萃各式老字號、專賣店、特色店。此外,將開發利用鮮魚口歷史文化保護區,精心設計、改造特色衚衕和掛牌四合院。修繕改造舊會館、老劇場等文化遺存;恢復前門“天街上元燈會”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展示前門百年老街的傳統文化魅力。
規劃指出,今後還將爭取恢復建設左安門城牆。與明城牆形成南北呼應態勢,與前門箭樓永定門城樓四大城樓共同構成環天壇文化圈的外圍標誌性建築的格局,成為展示老北京城牆與護城河建築風格的獨特的新景觀。

公共交通


“左安門內”途經線路:12路(環行)、352路、684路、139路
“左安門外”始發線路:741路(左安門外-北京西站
“左安門外”途經線路:12路(環行)、51路、91路、122路、352路、434路、684路、139路、特3路、特12路內環、特12路外環

相關報道


左安門橋增設調頭車道
最近,崇文交通支隊在南二環左安門橋增設了車輛調頭車道。從二環主路東向東及西向西方向行駛的車輛調頭將不再繞行環島,直接可以左轉調頭。但記者發現,還是有司機依舊盤橋轉圈,或走錯路線,在此地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