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詞語

天道,拼音:tiān dào,是指天的運動變化規律。猶天理,天意等。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所謂天道,即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

引證詳解

1.猶天理,天意。
《易·謙》:“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
《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 夏。”
晉 陶潛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三折:“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沒天道。”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我不信天道,故不言天道之不公。”
2.指自然界變化規律。
《莊子·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寳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郭象 註:“皆得自然之道,故不為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六歲一飢,十二歲一荒,天道然,殆非獨有司之罪也。”
唐 孟郊 《感懷》詩之六:“四時更變化,天道有虧盈。”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大明大統歷解》:“蓋天道無端,惟數可以推其機;天道至妙,因數可以明其理。”
3.指顯示徵兆的天象。
《國語·周語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4.氣候
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衝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
《水滸傳》第三二回:“冬月天道,溪水正涸,雖是只有一二尺深淺的水,卻寒冷的當不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陸判》:“判曰:‘天道溫和,可以冷飲。’”
梁斌 《紅旗譜》十六:“天道熱,不想吃個瓜?”
5.時光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三折:“這早晚天道,也不是你來的時候。”
元 鄭廷玉 《金鳳釵》第三折:“天道晚了,喒歇息了罷。”
梁斌 《紅旗譜》十:“看天道不早,她要回家去。”
6.局勢
柳青 《銅牆鐵壁》第八章:“因為藏反的都是些老人、娃娃和婆姨女子們,要是天道一變,人們往哪裡跑是好?”
7.佛教所說六道之一。

哲學名詞


華夏天道
中華古老的天道,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詞。在中國古代儒學中天道常與人道相關聯,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
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干預。如荀子主張“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應“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一人之身心,唯有感悟一途,此乃天道也。
所謂天道,即使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規則的,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能量守恆定律。
因為自身的原因,我們只有用自然的方式,來感悟天道,通過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東西,來實現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對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於世。
同樣的,感悟天道還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預知到一些事情的發展軌跡,因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通一道,而齊萬道,此道即天道也。
具體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的構成,模仿一些自然渾然天成的軌跡(這種方法在某些玄幻小說里也提到過),其實風的軌跡就很好,站在一片廣袤的草原上,靜靜的感受風的流動,找到軌跡。
世界之天道大抵如此,望大家多多感悟吧。(為談也,爾識之而吾悅)
天道者,感悟萬物的規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信。如是憑藉天道所看到的眼界來觀察世界,那麼會輸的很慘。以人類的眼光來看,世間萬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為墮落,對於世間情感糾集者,是不能察覺的,天道看到與否都跟這個世界沒有關係,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世界本無顏色,有了感情,有了顏色。若是說起最早對於天道理解的書籍還是老子的道德經。天道確實存在,若你不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最好是別去追求,其過程多有不同,言盡於此。

體道


道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始基。它是永恆、絕對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觀的差別,又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她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的道,稱為不可說“道”這種道只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制限的道,稱為可說的“道”。恆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恆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恆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道家諸子特彆強調“體道”,指的卻是一種實踐修養的功夫,要求踐履者對道體有一切身的體悟,並就此體悟加以貫徹力行,務求通過踐履的功夫令踐履者把握道體的特質,且將這特質透顯出來。這也是《史記·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易行難知、事少而多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