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景觀景點

拉帕努伊是當地人對復活節島的稱呼,證明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波利尼西亞人約在公元三百年時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社會,他們不受外部影響,創建了極大的且富有想像力的,獨特的巨型雕刻和建築。從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期間,這個社會建築了神殿並樹立起了巨大的石像,稱為莫阿伊,它們至今仍是一道無與倫比的文化風景,使整個世界為之著迷。島上因有巨石雕像而聞名於世,與巨石人像一起流向人世的還有無數不解之謎,比如朗戈木板之謎。

基本資料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所屬洲:南美洲
地理位置:位於東南太平洋上,27°07'41.51"S、109°22'12.08"W
島嶼類型:火山島
所屬國家:智利
佔地面積:117平方公里

形成原因


拉帕努伊島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現島上居民約2000人,都屬波利尼西亞人種,在西方人未到這個島上之前,這裡還處於人類的石器時代,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為島上都是石塊,不長農作物,只能種些易生長的甘薯。島民原來都靠捕魚,種少數甘薯為生,現在大多從事旅遊服務業。島上的土著波利尼西亞人,稱這個小島是“世界的中心”。這個島的首先發現者,是英國航海家愛德華·戴維斯,當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這個小島時,發現這裡一片荒涼,但有許多巨大的石像豎在那裡,戴維斯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把這個島稱為“悲慘與奇怪的土地”。

地理位置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拉帕努伊島位於東南太平洋上,在南緯27度和西經109°交會點附近,面積約117平方公里,現屬智利共和國的瓦爾帕萊索地區。它離南美大陸智利約3000公里,離太平洋上其它島嶼距離也很遠,所以它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公里距離。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島上聳立多座火山丘,最高點海拔601米。地面崎嶇不平,覆蓋深厚凝灰岩。島上的地貌大多是平滑的小山丘、草原和火山。島上的海灘上多是岩石,懸崖峭壁遍地都是,海灣上沒有人看守。島上只有三個海灘,沙子非常乾淨。東北部高出,面對著波利尼西亞小島群。西南部地勢平緩,與智利西海岸相距3700公里,遙遙相對。三角形的每個角上各有一座火山。左邊角上是拉諾考火山。右邊是拉諾拉拉科火山,這座火山的斜坡上有島上最大的巨型石像群。北方角上是拉諾阿魯火山,它與特雷瓦卡山相鄰。
拉帕努伊島呈三角形,每個角上都有一度較大的火山。島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火山。火山口周圍長滿了苔蘚和野草。較大的火山口裡已經形成了湖泊,湖邊長著蘆葦。這一切構成復活節島獨特的自然景色。復活節島上最著名的是巨大的石雕像,已發現的約有1000尊。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
石像一般7-10米高,重約90噸。它們的頭較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這些石雕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的。有的還戴著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岩石雕成的,高几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雕像身上還刻著符號,有點像紋身圖案。除此之外,還發現了比這些巨大的石雕像還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除去巨大的石像之外,島上還有許多的祭壇。已發現的有300座。有的祭壇之上豎立著巨石像。祭壇樣式眾多,最多的是一種窄長石台,兩邊都有側翼。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石建築物,如祭師居室、祭祀場等。

歷史淵源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挪威考古學者兼人類學者海約達赫爾對拉帕努伊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他用西印度輕木做成木筏,用蘆葦做船,在海上成功地行駛。這一事實足以證明了古代人類,按推算是原始人,完全能夠用這種船進行遠距離間的接觸與交往。目前已發現印加社會前期,玻利維亞境內的喀喀湖附近的蒂瓦那河與復活節島之間曾有過聯絡。另外與秘魯也似曾有過連繫。據說西班牙征服者在秘魯曾耳聞有一個遙遠的西方的島國的存在之傳說。最初的探險者們在復活節島發現的蘆葦,還有些蔬菜如:馬鈴薯、絲蘭等,這類植物原先都生長在南美一帶的。復活節島上傳說長著長耳朵的都來自東方,在他們之後,從西方又來了短耳朵的。這一傳說提示了最早的定居者來自印加之前的拉丁美洲(目前已知道那裡的人們確實總要把耳朵拉長),隨後而來的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推翻了那些被宗教迷惑住了心竊的長耳朵人。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航行經過這裡再次發現了這個島,因為那天是耶穌復活節,於是被命名為“復活節島”,這個小島的名稱就這樣沿用了下來。1805年起,西方殖民者開始到島上抓拉帕努伊人當奴隸。起初還只是偶爾為之,1862年,秘魯海盜乘八艘船隻而來,抓走了一千多名拉帕努伊人,男性拉帕努伊人幾乎被一網打盡,這些人被運到秘魯,賣給了當地奴隸主。
在國際輿論的譴責下,秘魯政府不得不命令奴隸販子將這些拉帕努伊人放回,但這批拉帕努伊人已死得只剩下100人左右了,在返回復活節島的途中,又染上了天花,在旅途中紛紛病死,只有15人回到家鄉。這15人也把天花帶到了復活節島。傳說中的創始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Matu'a)的最後一批後裔死去了,所有的酋長、祭司也都死去了。島上居民只剩下了數百人。第二年法國傳教士踏上復活節島,輕而易舉地就把災難中的拉帕努伊人都改造成了基督徒,同時也徹底地消滅了島上的文化。他們下令燒毀所有刻有朗格朗格的木板。現在倖存的25塊朗格朗格板是拉帕努伊人偷偷藏下來的。
19世紀70年代倖存的拉帕努伊人紛紛搬到塔希提島,到1877年,島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1888年也是復活節這一天,智利政府宣布吞併復活節島,將島上大部分土地租給牧羊公司,一直持續到1953年,牧羊使島上土地更加貧瘠。今天的島上人口上升到2千多人,但只有5%的學齡兒童講拉帕努伊語。
島上幾乎見不到婦女,而且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似乎鑽入地底下洞穴中去了,使人看不見。1770年一隊西班牙探險者們從秘魯出發來此島上時,也曾有過類似發現。島上的人仍很友好,土地也耕耘得很好。然而事隔四年,當庫柯船長到來時,情形截然不同了。原先既沒有武器也沒有戰爭的島上,百無聊賴的人們,站在已經荒蕪了的土地上,手持木棍與長矛,滿懷敵意。那些巨大的石雕不再受人敬仰,被推翻在地。到了19世紀,這裡成了奴隸販子出沒之處。直到復活節島被侵犯,摧殘,即將遭到毀滅的時候,西方世界才終於開始了對這裡一切的研究,研究島上的人以及他們的文化。
西方傳教士向島上倖存者們傳播基督教,說服他們放棄對梅克·梅克神的信仰而改信耶穌上帝。牧師在去傳教時發現當地人的屋裡都供著一種小神像,不過顯然他們對這神像並不舉行什麼莊重的祭禮。後來發現了刻有象形文字的木板,這證明島上的人是懂書寫的。有一些這類木板意被判定為異教徒的宣傳工具而遭毀壞。另外有一些則有幸被保存下來了。有些當地人稱之為“榮戈—榮戈”(rongo-rongo)的經文,是一些刻寫在木板上的文字,第一行先從左往右寫,下一行則從右往左寫,以此換行換方向地往下寫。至於這些象形符號的含義,則始終是個不解之謎。

景點特色


拉帕努伊島上有些稀奇古怪、令人費解的現象,這充分說明了現實往往比小說更為離奇。它是個火山島,形狀略帶三角形,體積為16×18×24公里,獨自靜靜地躺在太平洋中,離其他人類居住的地方有幾千公里之遙。1722年當歐洲人在復活節那個星期天初次登上此島時,首先見到的便是這些圍繞著島排成圓形的不計其數的巨大石雕,它們令人費解地凝望著遠處的大海。島上的人們友好地舉著火把歡迎來訪者們登陸。在火光映照下,船長羅傑芬與他的荷蘭船員們發現這些島民有三個人種:黑人、紅種人和長著紅髮的白種人。他們中有些人在長得特大的耳垂上戴著圓盤般的耳環。這些人似乎特別敬畏巨大的雕像。他們很友好,只不過總想要把伸手可及的東西佔為己有。拉帕努伊島上最神秘的還是那1000來個巨形石雕,當地人把它們叫“莫艾”。其中不少高約3.7—4.6米,重約20.3噸,還有更大的,足有9.8米,重為91.5噸。這些雕像頭部碩大,下巴
向外突出,耳朵則往下伸得很長。有些石雕頂部有塊紅岩石,就像是戴了一頂“帽子”。另外,在一個石坑處還發現一些石雕的半成品。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的石雕默默站立著,神秘地凝望著太平洋。人們一直在思索,古代復活節島上的人們究竟採取什麼方法,才成功地搬動了這些如此這大的石雕(當地的傳說不容分辯地揚言石雕自己走過去的)?調查表明石像重心偏低,所以只要15個人用繩子便能把其舉起並迅速移動。這些石像都沒有腿。有趣的巧合是,復活節島語言中有一個動詞,其意思就是不用腿以緩步向前。關於石雕的製造與搬移已不再是個謎了。但是至今仍令人們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石雕究竟代表什麼?代表神靈,還是代表他們的祖先?它們又為何凝望著遠方的大海?雕像對此卻始終緘默不語。
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公里距離。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面積117平方公里。在行政上,復活節島隸屬於智利的瓦爾帕萊索地區,時區為西六區。據2002年的人口統計,該島一共有3,791名居民,其中有3,304人居住在首府漢加洛(HangaRoa)。復活節島以其分佈在海濱沿線為數眾多的巨型石刻摩艾石像而聞名於世,1995年,拉帕努伊國家公園(即復活節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拉帕努伊島以600多尊充滿神秘的巨型石像吸引各國的觀光客和考古學家,大大小小的人頭巨石遍布全島,稱為摩艾石像。其中以亞虎達喜(AhuTahai)、亞虎亞基維(AhuAkivi)、拉諾拉拉庫(RanoRaraku)和安納根納灣(AnakenaBay)最為集中。石像全部為半身,大多被整齊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長方形石台上,面朝大海。石像高7-10米,重量從20噸到90噸,最重的竟然達200噸。有的石像戴著紅帽子。石像都是長臉、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稜角分明,表情沉毅自信。還有的石像被安上了眼珠。

石像來歷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
關於這些石像的來歷,考古學家們有多種說法,其中最普遍接受的是這些石像代表從前的部落首領,但至今沒有定論。甚至島上的土著居民也說不清楚。除了這些神秘的雕像之外,復活節島也是個景色優美的島嶼,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野馬野牛逍遙自如,高聳的火山隱藏著深邃的火山湖泊,非常適合休閑觀光。有人認為是為了追思死去了的部族的重要人物而建造。但島周圍沒有豐富的材料,在興建時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石像為何會、如何存在至今依然是謎。由於沒有文字資料的記載,復活節島最初的歷史已經無法重建。島上原居民世代流傳著一個傳說,他們的先人,大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Matu'a)帶著妻子和全家乘坐一或兩隻獨木舟來到該島。而人類學家對於島上居民由來的問題也頗有爭議,但今日復活節島上的原住居民卻是毫無疑問地屬於南島民族波利尼西亞人的後代,他們說著一種波利尼西亞語的方言拉帕努伊語。1774年庫克船長來到此島時,一名來自大溪地有著波利尼西亞血統隨行人員可以和當地居民交談。據推測,拉帕努伊島居民的祖先們從西面的馬克薩斯島乘坐波利尼西亞特有的獨木舟,乘信風坐自西向東航行,越過數千公里的浩瀚汪洋來到此地。遙遠的征途對於以高超的航海技術聞名於世波利尼西亞人來說並非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當歐洲人只敢在白天沿著海岸線航行的時候,他們已經可以在廣闊的南太平洋馳騁縱橫了。
波利尼西亞人抵達該島的時間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大多數資料及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認為大約在公元300-400年左右,這也就是夏威夷島最早有人定居的時間。但一些科學家根據當地居民砍伐樹林時產生的木炭進行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實驗得出的結果推測的這一日期可能遲至公元700-800年。現在也有人根據不同實驗材料斷言,拉帕努伊島出現人類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200年左右,這就是該島森林開始消失的時候。
挪威的著名人類學家托爾·海爾達爾指出了許多拉帕努伊島文化與南美大陸印第安人文化的相似之處,並認為可能有來自秘魯的印第安人與波利尼西亞人同時生活在此島上。現今的考古證據表明,拉帕努伊島的文明並沒有非拉帕努伊島文化的影響。與海爾達爾時代不同的是,當代科學家可以利用DNA分析對拉帕努伊島原主居民進行基因測試,結果發現他們確實是波利尼西亞人的後代。但是大部分拉帕努伊島原住居民在19世紀被抓走或強逼離開該島,當時殘留在島上的原住居民人口數量可能只有歷史峰值人口的1-2%,DNA分析只能說明那些殘留的人是波利尼西亞裔。此外,海爾達爾發現拉帕努伊人的主食甜芋頭,是一種原產南美的植物。但有觀點認為,以波利尼西亞人高超的航海技術,抵達南美海岸帶回這種植物的可能性,比南美人將甜芋頭帶到拉帕努伊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島上常見的洞穴是復活節島戰時專用的避難洞。從洞底踩得結結實實的厚厚的一層垃圾來判斷,戰事一定是曠日持久的。洞穴一個連著一個,宛如埋在地下的成串珍珠。洞口十分隱蔽,人們只有通過有尖角的或鋸齒形的狹窄通道才能入內。洞底有大量的魚骨和貝殼,還夾雜著禽類骨骼,幾件用人骨、石頭和火山玻璃製成的原始工具,以及一些骨頭和貝殼做的護身符。人民疑惑不解的是,石像的製造者應是舉世無雙的工程師和匠心獨具的藝術家,而一個被人追捕的穴居民族又如何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呢?

不解之迷


背景簡介

復活節島以其石雕像而馳名於世。島上約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遺跡。1914年和1934年曾進行調查考察,1955年從事發掘工作,結果認為島上存有三個文化期。早期的巨大石牆,可用以觀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中小型的各類石雕像採用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渣為石料,用同位素碳測定時間約在公元前1680年。中期以石台上的長耳朵、無腿的半身石雕像為特徵。石像高3─6米。最高的一尊達9.8米,重約82噸。6米多高的石像。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徵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採石場運往幾十公裡外的海邊呢?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傑作。

製作傳說

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但是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種人的典型生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徵。耳朵長,哪種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徵,而這些石像的造型,並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徵。那麼,它們就不會是現在島上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們製作的。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細細地分析,島上的人很難用那時的原始石器工具,來完成這麼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測算過,在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裡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況且,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都對這些“巧奪天工的技藝”讚嘆不已。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幹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擅於雕刻的藝術家呢?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製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說法更離奇。為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關於山上還有幾百個未完工的石像,為什麼沒有把它們雕刻完畢,放棄在那裡,專家們分析后說,這可能在雕鑿中遇到了堅硬的岩石,無法繼續雕鑿下去而放棄的。因為當時用石制工具雕刻石頭,在製造石器工具時,儘可能選用最硬的石塊,但可能在雕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鑿不動,不得不放棄。因此,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麼災變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過程中逐步被放棄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復活節島所見石像中最大的一個,因為末完工,現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學家並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解釋說,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費了很大的勞力和時間,把石像雕成並豎立了起來,卻又被地震震倒了,再豎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或神的懲罰,不讓他們再幹下去,因此都停了下來。

神奇謎團

這是復活節島最神奇的謎團之一。它是一種“會說話的木關”,當地人稱做“科哈烏。朗戈朗戈”。位於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東面,距智利西海岸3000多千米,離其他島嶼也較遠。這個小島的面積約120平方千米,首府是安加羅西亞。荷蘭航海家雅克布·羅格賓於l722年4月5日發現了這個小島,因那天正好是復活節,所以就把它叫成了復活節島。最先認識此木價值的,是法國修道士厄仁·艾依羅。厄仁在島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復活節島的古老文字。“朗戈朗戈”是一種深褐色的渾圓木板,有的像木槳,上面刻滿了一行行圖案和文字元號。有長翅兩頭人;有鉤喙、大眼、頭兩側長角的兩足動物;有螺紋、小船、晰蜴、蛙、魚、龜等幻想之物和真實之物。厄仁在世時,這種木板幾乎家家有收藏。並發現當地居民把這種木板當柴燒。這種木板現已留下不多,僅有21塊。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結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後不久,由於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燒毀,幾乎絕跡。由於戰亂等原因,島上已找不到懂這種文字元號的人了。
儘管局限於如此之小的地球區域,而且僅被少數的當地居民使用過,但這些文字都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之明證。這些人是誰?他們什麼時候來到這座島嶼?來自何方?是他們帶來了自身的文明和自己的文字嗎?這些深奧晦澀的符號曾經是要表述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思想和價值?然而有識之士都認為,“朗戈朗戈”文字元號,是揭開復活節島古文明之謎的鑰匙。100多年來世界許多學者為破譯它傾注了畢生精力,但一直沒有人能破譯。

旅遊資源


生活提示:智利人習慣在下午5點喝茶,這樣晚餐時間就較晚;婦女不著短褲上街,除非在海灘;周一至周五下半夜2:00~5:30為熄燈睡覺時間,周六、周日沒有此規定。特產及紀念品:紅提、三文魚、葡萄酒、銅器、木雕、皮革製品和有名的黑陶器以及印第安人手工地毯等。

鳥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於一年一度的“鳥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鳥人”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並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這樣,每年8、9月份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游到2公裡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游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裡,他都被島民供奉為神明。由於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聖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為適應旅遊的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的2月份,讓更多的遊客目睹這奇異的風俗。

阿納凱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裡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會說話的木板

在石像附近曾經發現過刻滿奇異圖案的木板,人稱“會說話的木板”,但這些木板後來遭遇了“文明者”帶來的浩劫。在探險家發現復活節島之後,歐洲的傳教士紛紛來島上傳播上帝的“旨意”。他們下令,將這些木板統統燒掉。只有一個當地居民搶下了25塊木板,將它們釘成一條漁船,逃到海上。後來這25塊木板保存了下來,被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館收藏。這些倖免於難的“會說話的木板”,長2米,兩邊用鯊魚牙或堅硬的石頭刻上方形圖案,像魚、鳥、草木和船槳等,也有一些幾何圖形。可是,這些“會說話的木板”上的圖案究竟是不是文字呢?它又在告訴我們什麼呢?謎底至今還沒有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