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罪,漢字常用字,讀音是zui,原字為辠,犯法也。從辛從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

基本含義是(1) 會意。從辛,從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憂,自亦聲。本義:作惡或犯法的行為。

宗教上的罪,是指一種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或者實施了這種行為的狀態。通常這種行為準則由一個神(如亞伯拉罕諸教中的天主;上帝、神;真主)來裁定。聖經中的罪是不以神為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神,不敬畏神,不順服神,違反耶和華的旨意,偏離耶和華的旨意。是關乎神與人的關係,是以神的旨意為標準的。而不簡單是指人做錯了什麼,做了什麼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等等。法律上的罪,是做出違法的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是不全同於道德、宗教、習俗的罪惡。犯罪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犯人或犯罪分子。研究犯罪的學科稱為犯罪學。

基本釋義


罪 zuì ㄗㄨㄟˋ
● ● 犯法的行為:犯~。~人。認~。有~。~惡。~名。~魁。~行。~證。~責。~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不容誅。 
● ● 過失,把過失歸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過失,罪過)。歸~於人。 
● ● 刑罰:判~。畏~。待~。請~。 
● ● 苦難,痛苦:受~。

詳細釋義


辠 zuì
〈名〉
● ● (會意。從辛,從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憂,自亦聲。本義:作惡或犯法的行為)
● ● 同本義 [crime;guilt]
辠,犯法也。——《說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經傳皆以罪為之。——《爾雅》
畏此罪罟。——《詩·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過宥罪。——《易·解卦象下傳》
無功不賞,無罪不罰。——《荀子•王制》
離桓之罪。——《國語•晉語》
或聞無罪。——《史記•陳涉世家》
惡不忍聞,罪不容誅。——《漢書
治臣之罪。——諸葛亮《出師表》
某知罪矣。——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 又如:罪首(罪魁禍首);罪失(罪愆和過失);罪眚(罪愆,罪過);罪瑕(罪愆);罪禍(罪愆);罪累(罪過);罪悔(罪過);罪殃(罪過);罪辜(罪咎);罪釁(罪行;過惡);罪例(犯罪的案例)
● ● 罪人 [offender;sinner]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書·牧誓》
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 ●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屬);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惡的罪人);罪腦(罪首);罪隸(古時罪人家屬之男性沒入官府為奴者)
● ● 過失;錯誤 [fault;blame]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孫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史記
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問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 ● 又如:罪詬(過錯;詬病);罪失(罪愆和過失);罪負(過失)
● ● 苦難;禍殃 [hardship;pain;misfortune;sin;disaster]。如:受罪;罪殃(禍殃);罪逆(罪孽);罪疾(災禍);罪惱(罪孽煩惱);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礙諸善,故稱「罪障」);罪苦(佛教語。苦難。因為罪孽而蒙受苦難)
● ● 刑罰 [penalty; punishment]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殺罪五百。——《漢書•刑法志》
● ● 捕魚竹網 [bamboo fishnet]
罪,捕魚器——《字彙補》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辠?《廣韻》徂賄切《集韻》粗賄切,?音㠑。《說文》捕魚竹罔。《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書·大禹謨》罪疑惟輕。

說文解字

捕魚竹網。從網、非。秦以罪為辠字。徂賄切

字源演變


罪,原字為辠,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現已統一簡化為“罪”。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犯罪、罪惡、賠罪、罪孽、罪愆、原罪、罪狀、定罪、告罪、罪人

西方詞源


在英文中“crime”一詞是指違反世俗法律的行為或稱罪行,而sin則指宗教概念。sin這個詞來源於古英語的synn,最早的使用見於記載是在9世紀。同樣的詞根出現在幾種其他的日耳曼語中,如古諾斯語的synd,或德語的Sünde。可能存在一個日耳曼語的詞根*sun(d)jō(字面意為“為真”)。
新約聖經中的通用希臘語辭彙ἁμαρτία(hamartia)經常被翻譯為“罪”。新約聖經的寫作用的是古典希臘語,不管從舊約聖經的希伯來語還是新約聖經的希臘語而講,罪在聖經的中的意思是為“未中標記”或“未中目標”,也是古英語中的箭術辭彙。而中文翻譯為‘罪’,本身是不準確的,蓋因中文中‘罪’,是最接近於原文所要表達的概念,亦因中文本身沒有這個意思的辭彙。羅馬書3章23節說: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虧缺本身的意思就是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就是說,上帝造人的時候,給人類本身有責任義務,有身份地位,有享受的以及擁有的。而人類既沒有達到責任盡到義務,也沒有守住身份和地位,並且該有的祝福和恩典也沒有得到,該擁有的都失去了。這就是罪。其實人被創造的時候最寶貴的是什麼呢?就是和上帝同在。人既犯了罪,也就不能和上帝同在了。因為上帝是完全的聖潔的,在他沒有一絲一毫的污穢。和上帝的分離,就是罪本身。
“辛”(Sin)也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月神的名字。最近的某些學生曾將其與現代英語辭彙“sin”聯繫起來,但是這似乎是出於民間詞源學的一種聯想,因為辛這個詞是從蘇美爾的月神名南納衍生而來。在蘇美爾神話《恩里爾與寧里爾》[2]中,辛被囚禁在地下世界,恩里爾與寧里爾的兒子們被獻出代替蘇恩,使其得以返回地上。

宗教釋義


罪經常用於指稱一種被禁止或不被認可的行為;在某些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某些教派)中,罪可以指一種思想狀態而不是特指一種行為。口頭上任何被認為不道德的、可恥的、有害的或者不友好的思想、言論或行為都可以稱為“有罪的”(sinful)。
在各種宗教中對於罪的常見概念有:
他人、今生或身後的神和泛指的宇宙對於罪的懲罰。
犯罪是否必須故意的問題。
自知犯罪者的良知會產生罪惡感的觀念。
對於罪行大小的判定尺度。
對於罪行(表示後悔並保證不再犯)的懺悔,與對過去罪行的救贖(atonement,贖罪)。
(經常通過與神的交流或者靈媒進行)恕罪的可能性;基督教中常被稱為救贖(salvation,不同於贖罪)。
佛教的罪觀
佛教因果論
佛教不認可罪的概念,而主張“因果報應”的“業”,即業力。總的來說,佛教將動機作為業的因,不論善惡。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惟有萬念息滅,才會了脫生死。
業的果,可能導致生活水平下降、艱難困苦、毀形滅跡以及所有方式的生命中的不和諧,也可能導致身體健康、萬事順利,以及生命的和諧。善行結善果,惡行生惡果。業與果就是你自己的行為與結果。
五戒是佛教的基本倫理戒律,由受過皈依戒的在家居士接受。而僧侶則需經過菩薩戒等,這些戒律有助於佛教徒皈依三寶,最終目標是擺脫苦海,脫離生死輪迴,達成涅盤。
猶太教的罪觀
猶太教認為違反神的誡命即是罪。按猶太教教義,罪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狀態。人類不是與生俱來傾向做惡的,但是“從小時起”便有此趨勢(創世記8:21)。人擁有駕馭這種趨勢(創世記4:7)和選擇善惡(良知)(詩篇37:27)的能力。猶太教所稱的“罪”包括了違反猶太教律法,但並不一定是道德上的缺失。根據猶太百科全書,“人必須為犯罪負責,因為人被賦予了自由意志("Behirah");而且他天生意志薄弱,心欲做惡:“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創世記8:21; Yoma 20a; Sanh. 105a)。因此上帝仁慈地允許人們懺悔與被寬恕。”猶太教認為每個人都在生命中的不同時間犯了罪,也認為上帝是恩威並施的。
希伯來語用“avera”(字面意為:罪過)泛稱一切宗教上的罪。根據希伯來聖經的詩篇,猶太教將罪分為三級。犯罪的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故意犯罪的人——“B'mezid”。這是最嚴重的罪行類別。第二類是過失犯罪者。這被稱為“B'shogeg”,雖然當事人仍然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被認為嚴重程度較輕。第三類是“Tinok Shenishba”——某些在被同化的或非猶太社區長大,不懂得正規的猶太律法(“哈拉卡”)的人。這種人不被認為應為其行為負責。
Pesha(蓄意犯罪;現代希伯來語:(法律上的)犯罪)或Mered(字面意思:反叛))——故意犯罪;某種蓄意對抗上帝的行為(史特朗經文彙編:H6588(פשע pesha', peh'shah))。按史特朗的說法,它是由字根pasha`(H6586:)——反叛、犯錯、冒犯——而來。 Avon(字面意思:罪惡)——此罪為性慾或無法控制的感情。它是一種自知的犯罪,但不算蔑視上帝(史特朗經文彙編:H5771 (avon, aw-vone))。按史特朗的說法,它是由字根`avah(:H5753:)——意為不正常、道德邪惡:錯誤、罪惡、損害——而來。 Cheit——這是一種無意的罪、犯罪或過失。(史特朗經文彙編::H2399 (חַטָּא chate))。按史特朗的說法,它是由字根khaw-taw (:H2398, H2403)——意為“錯過,(射箭)未中目標,犯罪,失足”——而來。
猶太教認為人類不是完美無缺的,所有人都會犯很多次罪。但是,某些情況下的犯罪(即avon或cheit)並不遣人下地獄;只有一或兩次極重的罪會導致接近標準意義上的地獄。聖經和猶太教拉比觀念中的上帝是一個恩威並施的創造者。根據坦姆拉比(Rabbeinu Tam)在巴比倫塔木德中提到的(Rosh章HaShanah 17b),上帝有十三種仁慈的表現:
上帝對犯罪的人是仁慈的,即使知道人能夠犯罪。
上帝即使對已犯罪的人也是仁慈的。
上帝代表了仁慈的力量,即使在一個人並不期盼也不應獲得仁慈的情況下。
上帝是憐憫的,並減輕罪過的懲罰。
上帝是和善的,即使對並不值得善對的人。
上帝是不易怒的。
上帝的善意是綽綽有餘的。
上帝是誠實的神,因此我們可以依信上帝饒恕悔過的罪人的保證。
上帝保證善待我們的子孫,因為義人的先祖們(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澤及子孫與所有的後代。
上帝原諒有意的犯罪,若犯罪者懺悔。
上帝原諒蓄意的挑釁,若犯罪者懺悔。
上帝原諒過失而犯下的罪。
上帝從悔罪者身上把罪除去。

音韻方言


◎吳語:ze 陽去
◎ 粵語:zeoi6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cui5 [梅州腔] cui5 [沙頭角腔] cui5 [東莞腔] cui3 [海陸豐腔] cui6 [陸豐腔] cui6 [寶安腔] cui3 [客英字典] cui5 [客語拼音字彙] cui4
◎贛語 cuai5
◎粵語 zeoi6
◎韓語 COY 죄
◎越南語 tội

相關成語

罪不容誅、罪惡迷天、罪有應得、伐罪弔民、悔罪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