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力學

下冊

本教材是根據國家教委批准試行的高等院校結構力學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的,為結構系列教材之一,分上、下兩冊出版。下冊內容包括:位移法、矩陣位移法、逐次漸近法和剪力分配法、超靜定結構的影響線、結構動力學、結構的彈性穩定、結構的極限荷載等。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力圖使教材能體現同濟大學結構力學教研室歷年來在教學中積累的基本經驗,注意加強基本概念及理論知識的闡述,體現學科上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內容上的先進性,恰當掌握內容的深度廣度,注意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及便於教學等。本書可作為工業與民用建築、土建結構、橋樑與隧道、水工、地下建築、鐵道及公路工程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土建類其他各專業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九章 位移法
9-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9-2等截面直桿的物理方程
9-3位移法基本未知量數目的確定
9-4位移法典型方程和算例
9-5用位移法分析具有剪力靜定桿的剛架
9-6對稱性的利用
9-7直接按平衡條件建立位移法方程
9-8用位移法計算結構由於支座位移和溫度變化引起的內力
9-9混合法
9-10用位移法分析變截面結構
9-11勢能原理與位移法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第十章 矩陣位移法
10-1概述
10-2單元坐標系中的單元剛度方程和單元剛度矩陣
10-3結構坐標系中的單元剛度方程和單元剛度矩陣
10-4單元剛度矩陣的性質與分塊
10-5先處理法
10-6非結點荷載處理
10-7后處理法
10-8用虛功原理推導桿件的剛度矩陣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第十一章逐次漸近法和剪力分配法
11-1彎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1-2用彎矩分配法計算多結點結構
11-3疊代法的基本概念
11-4用疊代法計算簡式多層剛架
11-5用疊代法計算複式多層剛架
11-6剪力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11-7用剪力分配法計算受水平荷載作用的排架和剛架
11-8考慮結點轉動的剪力分配法――D值法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第十二章超靜定結構的影響線
12-1連續梁的影響線
12-2連續梁的內力包絡圖
12-3平面剛架、交叉梁系的影響線
12-4超靜定拱的影響線
12-5超靜定桁架的影響線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第十三章結構動力學
13-1概述
13-2動力自由度
13-3單自由度體系的振動方程
13-4單自由度體系的自由振動
13-5單自由度體系的強迫振動
13-6隔振概念
13-7多自由度體系的自由振動
13-8主振型的正交性
13-9多自由度體系的強迫振動
13-10頻率和振型的近似演演算法
13-11有限元法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第十四章結構的彈性穩定
14-1結構穩定問題概述
14-2有限自由度體系的穩定計算
14-3靜力法確定彈性壓桿的臨界荷載
14-4能量法確定彈性壓桿的臨界荷載
14-5壓桿的剛度方程
14-6剛架在平面內的穩定計算
14-7彈性支座連續梁及彈性地基梁的受壓穩定計算
14-8拱和圓環的穩定
14-9剪切變形對壓桿臨界力的影響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第十五章結構的極限荷載
15-1概述
15-2彈塑性彎曲
15-3梁的極限荷載
15-4比例載入時判定極限荷載的一般定理
15-5剛架的極限荷載
15-6確定梁和剛架極限荷載的增量變剛度法
習題
部分習題答案
附錄 平面剛架靜力分析程序
附-1概述
附-2流程圖
附-3后處理法平面剛架程序輸入、輸出和標識符說明
附-4后處理法平面剛架靜力分析源程序和使用說明
附-5平面剛架程序的擴充
習題

結構力學(下冊)


結構力學(下冊)[朱慈勉、張偉平編著書籍]
結構力學(下冊)[朱慈勉、張偉平編著書籍]
作者:寇素霞、安英浩主編,張建民、武勝、郝向煒副主編

圖書詳細信息:

ISBN:9787302350453
定價:29.8元
印次:1-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4-6-26

圖書簡介:

本書是根據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指定的《結構力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A類)》編寫的。
全書分上、下兩冊,共12章。上冊是基礎部分,內容包括:緒論、平面桿件體系的幾何組成分析、靜定結構的內力分析、結構的位移計算、力法、位移法、漸近法和影響線及其應用等8章。下冊是專題部分,內容包括:矩陣位移法、結構動力學、結構彈性穩定和結構的極限荷載等4章。除緒論外,其餘各章均有知識點羅列及學習指數、複習思考題和習題,書後附有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本書選材適當,內容精練,深入淺出,注重聯繫實際,符合課程的認知和發展規律。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各類專業化方向的教材,也可作為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的教材及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前言

本書是根據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指定的《結構力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A類)》編寫的。
結構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各類專業化方向的一門主要專業基礎課,在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主幹課程。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注意吸取眾多同類教材的長處和以往的教學經驗,保持結構力學基本理論的系統性,內容滿足土木工程專業各方向的教學要求,並反映本學科的新發展;注重貫徹精講精練、理論聯繫實際、由淺入深等原則,力求做到說理透徹、脈絡清晰,以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方便教學又利於自學;在例題和習題的安排上比較全面,且大部分習題附有答案,以供學生參考。
書中帶有*號的章節,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取捨。
本書分上、下兩冊。參加上冊編寫工作的有東北林業大學的寇素霞(第1章)、任重昕(第2章)、張建民(第3章)、郝向煒(第8章);黑龍江大學的齊岳(第4、7章)、安英浩(第6章);黑龍江工程學院的於靜波(第5章)。參加下冊編寫工作的有東北林業大學的寇素霞(第11章)、武勝(第10章)、彭海艷(第12章);黑龍江大學的唐立軍(第9章)。全書由寇素霞、安英浩任主編,張建民、武勝、郝向煒任副主編。
擔任本書主審的東北林業大學李靜輝教授仔細審閱了全書,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限於編者水平,書中有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目錄

第1章矩陣位移法
1.1概述
1.2局部坐標系中的單元剛度矩陣
1.2.1一般單元的單元剛度矩陣
1.2.2單元剛度矩陣的性質
1.2.3桁架桿件單元的單元剛度矩陣
1.3整體坐標系中的單元剛度矩陣
1.3.1坐標轉換矩陣
1.3.2整體坐標系中的單元剛度矩陣
1.4結構的原始剛度矩陣
1.4.1結構的原始剛度矩陣
1.4.2直接剛度法形成原始剛度矩陣
1.4.3原始剛度矩陣的性質
1.5支承條件的引入
1.6非結點荷載的處理
1.7矩陣位移法的計算步驟及示例
*1.8幾點補充說明
*1.9平面剛架程序的框圖設計及源程序
1.9.1平面剛架程序的框圖設計
1.9.2平面剛架源程序
複習思考題
習題
第2章結構動力學
2.1概述
2.1.1動力荷載及其分類
2.1.2振動的類型及動力計算的目的
2.2結構振動的自由度
2.3單自由度結構的自由振動
2.3.1不考慮阻尼的自由振動
2.3.2考慮阻尼作用時的自由振動
2.4單自由度結構在簡諧荷載作用下的受迫振動
2.4.1振動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4.2不考慮阻尼的純受迫振動
2.4.3考慮阻尼的純受迫振動
2.4.4干擾力不直接作用在質點上的情況
2.5單自由度結構在任意荷載作用下的受迫振動
2.5.1瞬時衝量的動力反應
2.5.2任意荷載作用下的動力反應及杜哈梅積分
2.5.3特殊荷載作用下的受迫振動
2.6多自由度結構的自由振動
2.6.1振動微分方程的建立
2.6.2按柔度法求解
2.6.3按剛度法求解
2.6.4主振型的正交性
2.7多自由度結構在簡諧荷載作用下的受迫振動
2.7.1按柔度法建立振動微分方程組並求解
2.7.2按剛度法建立振動微分方程組並求解
2.8振型分解法
2.8.1正則坐標的引入
2.8.2振型分解法
2.9多自由度結構在任意荷載作用下的受迫振動
2.9.1振動微分方程的建立
2.9.2振動微分方程的解耦
2.9.3計算步驟
*2.10無限自由度結構的振動
2.10.1振動微分方程的建立
2.10.2自由振動
2.10.3簡諧均布干擾力作用下的受迫振動
2.11計算頻率的近似法
2.11.1能量法
2.11.2集中質量法
*2.12矩陣位移法求剛架的自振頻率
複習思考題
習題
第3章結構彈性穩定
3.1概述
3.1.1兩類穩定問題
3.1.2穩定問題的分析方法
3.1.3穩定自由度
3.2用靜力法確定臨界荷載
3.2.1用靜力法確定有限自由度結構的臨界荷載
3.2.2用靜力法確定無限自由度結構的臨界荷載
3.3具有彈性支座壓桿的穩定
3.4用能量法確定臨界荷載
3.4.1勢能駐值原理
3.4.2用能量法確定有限自由度結構的臨界荷載
3.4.3用能量法確定無限自由度結構的臨界荷載
3.5變截面壓桿的穩定
3.5.1階形桿的穩定
3.5.2截面慣性矩按冪函數變化的壓桿穩定
3.6剪力對臨界荷載的影響
3.7組合壓桿的穩定
3.7.1綴條式組合壓桿
3.7.2綴板式組合壓桿
*3.8彈性介質上壓桿的穩定
*3.9圓環及拱的穩定
*3.10窄條梁的穩定
*3.11用矩陣位移法計算剛架的穩定性
3.11.1壓桿單元的剛度方程
3.11.2結構的穩定計算
複習思考題
習題
第4章結構的極限荷載
4.1概述
4.2極限彎矩和塑性鉸、破壞機構、靜定梁的計算
4.3單跨超靜定梁的極限荷載
4.4比例載入時有關極限荷載的幾個定理
4.5計算極限荷載的窮舉法和試演演算法
4.6連續梁的極限荷載
4.7剛架的極限荷載
*4.8矩陣位移法求解剛架極限荷載的概念
複習思考題
習題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