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回回
蒙古回回
蒙古回回是我國較為獨特的一個民族群體(非東鄉族、保安族二族,名義上仍使用蒙古民族稱號),他們住蒙古包,穿蒙古袍,通用蒙古族語言文字,是地道的蒙古民族。但他們卻有別於大多數蒙古族對喇嘛教的信仰,而信仰伊斯蘭教,他們不念喇嘛經,而念《古蘭經》。舊社會當地旗衙門名冊中為區別於其他蒙古族明確記載其為“蒙回”。
蒙古回回主要居住分佈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東北部的罕烏拉、敖倫布拉格、巴彥木仁、烏素圖、宗別立、巴音浩特等蘇木(即鄉級行政單位)和鎮,人口有一萬人左右。巴彥淖爾盟也有少量蒙古族穆斯林。
阿拉善盟政協文史委編輯出版的《阿拉善往事》中有這樣的記載:公元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游牧於天山北麓的蒙古族和碩特部酋長固始汗之孫和羅,即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之後裔,為避噶爾丹侵襲,率廬帳萬餘東遷至阿拉善時,被康熙帝恩賜安置到賀蘭山以西定居。在他所率領的1700戶7000餘人中,信仰伊斯蘭教的薩伊潤、安答加、巴拉溝德、維吾爾、準噶爾中五姓部族中,有部分人最終落居在巴彥木仁蘇木一帶。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平定后,阿拉善札薩克郡王阿寶從青海當地帶回回族民眾百餘人。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羅布桑多爾濟(阿拉善第三任王爺)奉命遠征準噶爾諸部,戰爭勝利后,羅布桑多爾濟帶回了包括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眾和兵卒。
清朝兩百餘年的歷史中,從各地來到阿拉善的穆斯林,與蒙古族人相處既久,融合於其中,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穆斯林。從歷史資料看,阿拉善盟蒙古族穆斯林的族源構成比較複雜。但長期以來,蒙古族穆斯林嚴守教規,信仰堅定,使伊斯蘭教信仰傳承了下來。
從蒙古族穆斯林的習俗可以看出,他們的禮俗兼有宗教和民族兩方面的特徵。由於受伊斯蘭教信仰影響,蒙古族穆斯林的習俗與宗教生活緊密相連,在過宗教節日等方面都表現出鮮明的宗教特色。另一方面,他們也較好地保留著蒙古民族的傳統習俗,從而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穆斯林。所有這一切既表現了伊斯蘭教適應“本土”文化的能力,也反映了伊斯蘭教與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