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庵

巢湖寺廟

塔影庵位於巢城內洗耳池北沿,原名競渡廟、三閭大夫祠、三賢祠,始建無考,重建於明末。文革以後,宗教信仰恢復自由,道業得繼,香火復燃。1984年,塔影庵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寺廟。

目錄

簡介


塔影庵
塔影庵
塔影庵位於巢城內洗耳池北沿,重建於明末。明崇禎年間(1610年),施主張公購菜地7塊,建殿堂2進,共13間。《康熙·巢縣誌》記載:“競渡廟即三閭大夫祠,在東門外聚賢坊。巢為楚地,故立廟祀文。每端午輒競渡,以吊其忠教,諭陳力萃詩:‘天河一帶碧流深,照見清醒萬古心,聞到汩羅波溺處,浩然正氣未曾沉。’今借祀八蜡神於此。”
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塔影寺碑文摘錄:“塔影寺之由來久矣,中古之世,巢、許、樊三賢愛此地背山臨水,塵障一空,是寄居於此而偕隱也,後世仰其高風,創建祠宇供三賢神位。而當門有洗耳池,泉映塔影,因曰之為塔影寺,風景清幽,囂塵遠隔,誠我巢八景之一。茲被兵亂廢為丘墟……”。僧昌祥於光緒十年謹稟縣富商和縣紳門出資恢復古迹,重建塔影寺,新建殿舍3間供奉神像,茲寺永存。民國以降,殿宇年久失修,破落畢現,如願師太接廟后,又重建大殿3間,形成2進四合院式的徽派寺院建築,由本慧師太住持。監院妙行法師(張治中弟媳)大學畢業並留學日本,入佛門后先後擔任縣佛教協會會長、省人大常委、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佛學上博通諸經,現導師身,生活上德望悠揚,自覺覺人。廣忍師太住持期間,正值各種政治運動頻頻興起,佛教受挫,生活極其窘迫。廣忍、廣靜師太,節衣縮食,勤儉持寺,受常人難受之苦,飽嘗常人難咽之物,收養、培育孤兒,接濟貧苦,賑災濟世。洗耳池的塔影雖於1959年已蕩然無存,但塔影寺慈悲濟世的果德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永久的光影。“文革”以後,幸逢國泰,宗教信仰恢復自由,道業得繼,香火復燃。1984年,此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寺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居士親書“塔影庵”匾額,並由政府撥款修葺。廣靜師太被選任為原巢湖市佛教協會會長、政協常委。廣靜師太慈心慧眼、欲離心清,為了在巢湖佛教界培養年輕僧人,丕正家風,播伽弘宗,主動隱退,由徒釋傳果擔任住持,徒孫釋慈瑩任監院之職。為莊嚴國土,道場昌隆,廣靜、傳果、慈瑩率合寺僧俗二眾戳力同心,節衣縮食,傾平生積蓄,並多方募資,在市、區政府的關懷下落實土地,繼一期工程大雄寶殿之後,二期工程藏經樓、齋堂、寮房,三期工程天王殿、客堂、齋堂相繼圓滿竣工,一座建築面積約2千平方米、佔地面積2畝有餘的明清風格寺院,聳立在5千年前巢父與許由洗耳恭聽的洗耳池北沿。塔影庵紅瓦黃牆、斗拱飛檐、錯落重疊、巍巍壯觀,處鬧市而獨幽然,誠塵世之凈清。庵內晨鐘暮鼓,福慧雙修。
塔影庵道風純正、佛法昌明,歷代風範堅貞,自覺不二,精誠持寺,弘法心殷。因而寺院人才濟濟,道業昌隆。僧伽法相莊嚴,清秀凈雅,使踏入塔影庵者,見之無不恭而倍之,為道場長懸慧日,廣被道風,宗開律教,悲願煥發,平添宏開。
塔影庵住持釋傳果,現任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區佛教協會會長、區政協常委,自2000年以來,歷次被聘請為戒堂尊證師。塔影庵監院釋慈瑩,現任區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市佛教協會理事、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她的書法作品獲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學成果展優秀獎、新世紀首屆安徽書法大展優秀獎等獎項。
塔影庵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至雨天,桶接盆張,一片滴噠之聲,桶滿盆盈,朗朗振空。塔影庵自古傳下一美德:身在水邊而不浪費一滴水源,以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的自律行為,給世人帶來了保護自然、尊重眾生的榜樣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