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棵樹鎮

四棵樹鎮

四棵樹鎮位於天山以北,烏蘇以西40公里處,南高北低坡度平緩,土層厚,鹽鹼輕,土地肥沃,日照時間長,水源豐富,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油料。全鎮現有人口12216人,居住著漢、回、哈、維、蒙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全鎮總人口的36%,回族佔56%,哈族佔3.3%,維族佔3%,蒙族佔1.7%。

地理概況


四棵樹鎮
四棵樹鎮
全鎮共有四棵樹村、圪垯泉村、哈爾莫墩村、賽布庫里村、哈勒干布拉格村、哈達生布拉格村、查干布拉格 村、金庫克村、更生村、喇嘛寺村、河壩村、河壩北村、榆樹泉村等13個行政村,三所學校、13個駐鎮單位。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878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1.001億元,工業和二、三產業收入為0.8786億元。實現人均收入4756元。
四棵樹得名於400年前,是清代庫爾喀喇烏蘇到伊犁途中的一個驛站。當時這裡主要居住著蒙、漢兩個民族,開設有多家客棧、飯館、饢房、貨店。街道邊有四棵參天老榆樹,每棵樹四五人摟抱不住。於是,當地居民和來往過客就“因樹制宜”將四棵樹作為地名,將流經這裡的一條河也稱作四棵樹河,傳而廣之,沿用至今。
如今,因其揚名的那四棵老榆樹已作古多年,但它們的“子子孫孫”卻在四棵樹鎮1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繁衍。現在全鎮的農田林網化面積達到66.3%,森林(人工造林)覆蓋率也在50%。
代碼:654202106

擴大水稻生產


在烏蘇一提起大米,無人不說四棵樹的大米好吃、粒大、口感好。近年來,四棵樹鎮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高大米品質,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使四棵樹鎮的水稻種植已經成為該鎮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
去冬今春,隨著四棵樹大米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銷售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大大激發了該鎮稻農的生產積極性。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同時鎮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籌集資金打井、調水、優先配水等措施鼓勵農民發展水稻生產。哈達生布勒格村今年新增水稻面積1500餘畝,由農戶自籌資金4萬多元購進的兩台新型插秧機在稻田裡大顯身手,插秧質量好速度快,加快了該村的生產進度,為水稻的早產,豐產打下良好基礎。為解決村民育稻秧用地,村黨支部村委會劃出了30餘畝機動地無償供給農戶育苗,保證了全村水稻面積的秧苗供給。

協調發展


亮點一:狠抓工會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四棵樹鎮按照市總工會“一二三四”的組建工作目標要求,積極規範工會組織,先後健全了會員登記制度、工會制度、經費收繳等制度,做到幹部變動,工作不停,工作不斷線。自2005年以來,把重點放在了規範鎮棉花加工廠工會這一企業工會組織建設上,做到“邊組建邊規範”,切實提高了全鎮工會的整體水平。
亮點二:夯實民主管理,不斷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進一步規範了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職工主人翁地位。堅持每年召開職代會,收集職工提案。職工代表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了鎮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採納。在廣泛徵求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工會審議通過了許多與職工利益緊密相關的規定。做好以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為主要形式的維護職工經濟權益機制建設,監督鎮企業與職工、所有學校與教職工簽訂了集體合同,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制定並執行了職工民主評議領導幹部制度,把評議結果作為考核領導的依據之一,通過民主評議,活躍了工會民主生活,端正了領導幹部的工作作風。
亮點三:堅持“送溫暖”活動,做到“五必訪”。
鎮工會站在職工的立場,時刻為職工著想,堅持實施“送溫暖”活動,關心職工的工作和生活,做到“五必訪”:有病住院必訪;喪事處理必訪;因工負傷必訪;特困職工必訪;職工思想、工作出現嚴重不穩定必訪。今年以來,鎮黨政工領導慰問村隊、學校貧困群眾50戶,為每戶發放100元現金和衣物。同時合理利用捐款,採取有效措施扶貧幫困。通過開展“送溫暖”活動,做到“進萬家門、知萬家事、解萬家難”,承擔起了工會組織“第一知情人、第一幫助人、第一報告人的職責”,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歷史沿革


四棵樹鎮是烏蘇西部的一塊寶地。她幅員遼闊,山川秀麗,沃野萬里,物產富饒。四棵樹鎮得名於400多年前,這裡是清代庫爾喀喇烏蘇到伊犁途中的一個驛站。有四棵參天老榆樹,於是,當地居民和來往客就將四棵樹作為了地名,流經這裡的一條河也就叫作了四棵樹河,沿用至今。四棵樹鎮歷史悠久,公元七世紀,唐政府在此設西林守捉,乾隆六年(1761年)清廷在此設立墩木達、古爾圖兩個軍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後,為舊土爾扈特東路盟右旗的墓地。三區革命期間(1945年9月—1950年8月)四棵樹隸屬於烏蘇縣甘河子門拜克(千戶長)四蘇木玉茲拜克(百戶長),后發展為四棵樹子茲拜克,辛亥革命時,伊犁民軍東征與清軍激戰於此。三區革命時,民族軍與國民政府軍展開了逾月的爭奪戰。抗日戰爭時期是盟國援華交通必經之地。新中國成立後土改前(1950--1952年)屬四棵樹鄉,1997年成為四棵樹鎮。

特色人文


1、四棵樹鎮喇嘛廟遺址:位於四棵樹鎮政府駐地東南4.5公里,佔地6200平方米,平方佔地面積為750平方米稱查干蘇木(白廟),俗稱“泉子喇嘛昭”,是烏蘇興建最早的廟,蒙古群眾稱其為“母廟”。據說是土爾扈特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1年)從伏爾加河東規範祖國時興建,迄今240年,因當地鹼量大,竣工后,由於返鹼,遠望廟牆一片白色,又被稱其“白花廟”。1957年該廟尚有喇嘛36人,牛100頭,馬250知,羊1500隻,駱駝20峰。該廟在文革期間遭到毀壞。
2、四棵樹鎮榆樹林子(千年老榆樹):六人合圍方能抱攏的老榆樹,挺立在四棵樹鎮金庫克村的村頭。老輩人稱這棵老榆樹為神樹。據說,這老榆樹種植於北宋中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它們華冠浩然,遮蔭舉天;根須抓地,狀如龍爪,千年古樹尚不多見,千年古榆就更為珍奇了。無怪乎村民將古榆奉為鎮村之寶,一旦空閑,村中老少都願聚集在老榆樹下談天說地,接受老榆樹的撫愛;抬頭仰望那個榆樹,足足能夠容納4人圍坐在裡面或打牌或聊天,去消除一天的勞累和憂煩。地有山谷之物,樹有精氣之靈,人有厚朴之純,相生相映,妙趣橫生。如今,四棵樹鎮金庫克書記“陶莊主”把這裡精心打造為具有四棵樹特色飲食的世外桃源。
3、四棵樹河春秋岩畫:四棵樹河是烏蘇境內與奎屯河、古爾圖河齊名的三大水系之一,據史料記載,這裡不僅有新石器時代的墓葬群,還有春秋戰國時期游牧在這裡的烏孫人的墓葬群。古岩畫的產生時間大約在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時期,畫面大都取材於動物圖像。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文物考古價值。岩畫數量約有百餘幅,分佈面積南北長一百五十米、東西寬約七十米的區域。這些讓古代先民本無絲毫隱藏之意而飽經風霜、在河灘草地里默默裸露並守望了幾千年的古岩畫,直到2001年才被新疆的考古學界發現。

招商引資


四棵樹鎮土地肥沃,光熱充足,水質良好,易於水稻生長。自1987年引進旱育稀植水稻栽培等先進技術以來,種植面積逐步擴大,2004年通過自治區萬畝水稻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四棵樹鎮水稻品種齊全,精加工的“如山”“楊輝”“溢香”“墩香”等註冊系列品牌大米晶瑩剔透,口感極好,暢銷全疆。圖為正處苗枝旺盛生長期的稻田;“如山牌”大米出產於烏蘇市四棵樹鎮萬畝無公害種植基地,屬綠色無公害產品,因其純、香而暢銷疆內外。2005年在國家工商管理局登記註冊,主要生產香米、精米、盒裝香米、黑米紅米泰國香米等;;2009年招商引資建成果蔬有限公司,並將企業建到種植番茄的田間地頭,發展訂單農業,讓農民嘗到了增收的甜頭。圖為豐收在望的番茄基地;四棵樹鎮榆樹林避暑山莊被遊人稱為天然氧吧,這裡有三百多年的榆樹古林,佔地150畝,近千棵榆樹,四棵樹鎮喇嘛廟掩隱在榆樹林中。現此處已開發為旅遊休閑勝地,一次可接待來賓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