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埃及王國的結果 展開

埃及王國

1922年3月15日福阿德一世所建政權

埃及王國(1922年—1953年),是非洲一個獨立的國家。首都開羅,使用阿拉伯語語言。1952年7月23日爆發七月革命, 1953年廢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國。

埃及位於北非東部,領土還包括蘇伊士運河以東、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埃及既是亞、非之間的陸地交通要衝,也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國。但是埃及阿拉伯人並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人口


1927年 14,177,864 人 ,密度 14.2 人/平方公里
1937年 15,920,694 人 ,密度 15.9 人/平方公里
1947年 18,966,767 人 ,密度 19 人/平方公里

首相


首任首相
1922年 Abdel Khaliq Sarwat Pasha
末任首相
1952年-1953年 Hussein Sirri Pasha

歷史


埃及地區的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1世紀至前7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4—7世紀併入東羅馬帝國古埃及文明滅亡。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1249年開始由馬木魯克軍團指揮官統治。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埃及行省。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崙佔領。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穆罕默德·阿里集權並迫使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於1805年承認他為埃及瓦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成為一股地區勢力,並企圖以此作為奧斯曼帝國的後繼者,構建他理想的埃及。他與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征服了敘利亞及巴勒斯坦。不過在1840年東方問題后,礙於奧斯曼帝國盟友的壓力,穆罕默德·阿里只得返回埃及。 
埃及王國
埃及王國
自1882年起,埃及被英國軍隊佔領,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控制。1914年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1953年6月18日廢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國”。

建立過程


大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逐漸在這裡定居下來。最初,他們過著原始生活,用粗陋的工具,清除兩岸的荊棘和草莽,開渠築壩,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後來,終於使這個氣候乾燥的地區,變成了古代著名的糧倉。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開始從原始社會緩慢進入奴隸社會。
但是,大約是在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埃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只是約有40多個州,每個州都有自己崇拜的神。後來出現了軍隊和用來代表自己部落的旗幟,這實際上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各州之間經過長期的戰爭和兼并,最後把尼羅河谷地分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個大的獨立王國。北部叫下埃及王國,國王戴紅冠,以蛇為保護神,用蜜蜂做國徽。南部叫上埃及王國,國王戴白冠,以神鷹作為保護神,用白色百合花作為國徽,一上下埃及經常發生戰爭。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上埃及逐漸強盛起來,國王美尼斯(一說為那美爾)親自率領大軍攻打下埃及。於是,兩軍在尼羅河三角洲展開決戰。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下埃及軍隊終於被擊潰。下埃及國王脫下紅色王冠,雙手把它奉獻給美尼斯。美尼斯為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把這塊決戰地點命名為“白城”。後來,這裡成了統一的古埃及王國首都——孟斐斯城。
從公元前30世紀美尼斯統一埃及開始,埃及進入了前王國時期。一直到公元前11世紀,共經歷了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等幾個時代。此後,埃及逐漸衰落,先後遭到利比亞、亞述等國的入侵。公元前7世紀中葉重新獲得獨立。后又被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所征服。公元前30年併入羅馬版圖。

統一與制度


埃及國家的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形成都是在早王朝時期。
據曼涅托①和希羅多德,②美尼斯(或米恩)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國家的統一者。他曾遠征北方三角洲,並為鞏固遠征成果而在尼羅河谷和三角洲交界處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白城(希臘人稱之為孟斐斯)。但考古學家至今未發現有美尼斯名字的文物。因此,不少埃及學家常把美尼斯與納爾邁和阿哈視為一人。
納爾邁是希拉康波里的國王,他的文物《納爾邁調色板》、《納爾邁權標頭》均出土於此。這些文物表明他曾對三角洲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其規模很大。據納爾邁調色板,他曾俘虜過6千人(見調色板正面);在舉行凱旋式時,許多俘虜被殺(背面)。據權標頭,他俘虜12萬北方人,還有大牲畜40萬頭、小牲畜142萬頭,並迎娶了北方的一位公主,企圖以此鞏固對北方的征服和統治。在調色板正面,他頭戴白冠,而在背面則戴紅冠,在權標頭上也是頭戴紅冠。大概意味著他對上下埃及均有統治權力。還有一個《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反映的是他對利比亞的征服,奪得不少戰利品,並破壞了那裡的城市。但是納爾邁並未完成統一。納爾邁以後的第一王朝諸王和第二王朝諸王繼續進行統一戰爭。第二王朝末葉的哈謝海姆的一個雕像基座上,刻有殺死“北方的敵人42709人”和“48205人”的字樣,表明了統一戰爭規模的巨大。可能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最後完成了統一。他的繼承者哈謝海姆威時,採用了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荷魯斯和塞特”的雙重王銜。
在國家統一的同時,國家機器日益複雜化,埃及出現了君主專制,這從以王權為中心的國家機關的設置、王位世襲制的採用、王權神化傾向的加強、王室經濟的逐步形成、①王墓的規模及殉葬品的豐富和大量的人殉②等可以看出。《帕勒摩石碑》上的銘文記載說,國家經常對土地、人口、牲畜和黃金進行清查,說明對人民的控制加強了。

國家崩潰


埃及古王國建造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這樣的建築奇迹,卻在繁榮了近1000年後突然崩潰。埃及古王國為什麼會突然崩潰?科學家現在認為,這個千古之謎或許與氣候劇變有關。是誰得出了這個看似荒唐的結論?它站得住腳嗎?

總督墓葬記錄了古王國末期的食子悲劇

大約5000年前,遠在大名鼎鼎的少年法老圖坦卡蒙之前,也遠在埃及艷后奈芙爾提提之前,埃及出現了第一個偉大的文明,這就是考古學家所稱的“古王國”(也稱“舊王國”)。在這一時期,埃及社會繁榮而穩定,在藝術、建築和文字等方面都頗有建樹,著名的吉薩大金字塔群就是古王國的傑作之一。金字塔是古王國法老的陵寢,法老企圖在金字塔中永垂不朽。
然而,大約4200年前,在經歷了近1000年的繁榮之後,古王國突然瓦解,埃及陷入持續近200年的黑暗深淵。那麼,
傳統理論認為,是法老死後的繼位之爭引發了血腥政治衝突,從而導致了國家的最終毀滅。可是,有人對這種理論表示懷疑,理由是歷史上雖然不乏因權力爭奪引發嚴重後果的事件,但因此導致國家崩潰的卻不多見。不過,持這種觀點的人卻拿不出相關證據來對此加以證明。
1971年,在埃及南部,考古學家發掘了一座古墓,墓主是距今大約4200年前的埃及古王國末期的一位總督,名叫“安克哈提非”。在這座古墓的墓牆上,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了一段用象形文字記述的事件:在古王國末期,整個上埃及(即埃及南部地區)發生了極其嚴重的大飢荒,以至於許多人開始吃自己的孩子!
如果這段記述是真實的,那麼關於埃及古王國突然崩潰的千古之謎或許就找到了答案。可是,怎樣才能證明這些記述是真實的呢?

一些過分簡陋的古王國墓葬驗證了曾經的災難

直到1996年,相關證據才第一次出現。當時,考古學家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古王國墓葬。說它們奇怪,是因為這些墓葬里的死者僅用草席包裹后淺埋,陪葬物很少甚至根本就沒有。不僅如此,還有多具遺體被堆在一起埋葬的情形。這可與古埃及人厚葬死者的傳統喪葬習俗格格不入。考古學家一共找到了大約9000具人類遺骸。經考證,這些人都死於古王國末期,而且都是那個時代的窮人。那麼,當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窮人死亡?人們為什麼會如此草率地安葬他們?聯想到安克哈提非墓牆上的記載,考古學家認為這跟古王國的突然毀滅不無關係。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災難呢?
眾所周知,古埃及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於尼羅河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降雨每年都在尼羅河流域引發洪水,從而賜予埃及肥沃的土壤。每當洪水退去后,尼羅河兩岸的農民就開始耕作。因此,對古埃及人甚至今天的埃及人來說,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河,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那麼,尼羅河泛濫跟古王國的衰敗有關係嗎?
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他們每年都在埃及首都開羅的一根柱子上測量記錄尼羅河的漲水情況,這樣的記錄持續了上千年。觀察這些記錄可以發現,哪怕尼羅河的水位稍稍降低,也會造成很大的災難。例如1791年和1792年,尼羅河洪水的水位只比平均水平低了一二米,卻仍然造成了飢荒,接著發生暴動,最終引發災難——在得知埃及國力羸弱后,拿破崙趁機大舉入侵埃及。
遺憾的是,阿拉伯人對尼羅河洪水的記錄遠遠不足以回溯到古王國時期,考古學家從中並不能找到古王國崩潰的證據。

英埃共管蘇丹


英埃共管蘇丹簡稱英埃蘇丹(英語:Anglo-Egyptian Sudan),是1899年至1956年間,埃及和英國共同管治蘇丹的時期,“共管”,實際上是英國單獨管理。 
蘇丹淪為英埃共管的殖民地,埃及不僅負擔了征服蘇丹戰爭費用的三分之二,而且長期負擔管理蘇丹的絕大部分行政費用。由於英國和埃及的矛盾鬥爭,1924年英國單方面廢除了與埃及的“共管”協議,但1936年英國又重新恢復了兩國對蘇丹的“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