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

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承洞,男,1934.5.26生,江蘇省蘇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畢業於北京大學,1978年5月晉陞為教授,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和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書,是“猜想”研究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的學術專著,被國內外數學家評價為“成功的再創造”、“解析數論研究寶庫中的又一新作”。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46年8月蘇州振聲中學初中
1949年蘇州桃塢中學
1956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

工作經歷

1956年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工作
1961年3月分配到山東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79年至1986年,任山東大學數學系主任、數學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副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L函數的零點分佈及其在著名數論問題中的應用
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論文
《表大偶數為素數與一個不超過4個素數乘積之和》
《一個新的均值定理及其應用》

教學成就

數學分析、高等數學、實變函數論、複變函數論、階的估計、計算方法、初等數論、擬保角變換、素數分佈、堆壘素數論、Goldbach猜想等

個人作品


與潘承彪合著的《Goldbach猜想》《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解析數論基礎》《初等代數數論》《簡明數論》
撰寫科普讀物《素數分佈與Goldbach猜想》
與於秀源合著《階的估計》

人物事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他第一個得到了"算術級數中最小素數"的上界定量估計。這一工作被國際數學大師哈斯作為一條定理收入其名著《數論》中。六十年代,他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首先確定出命題(1+C)中常數C的具體數值,證明了命題(1+5)和(1+4),兩次在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研究中居於國際領先地位。七十年代,他在簡化陳氏定理(1+2)時提出並證明了一條新的均值定理,該定理成為"篩法"應用中的一個重要工具,為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由於以上工作,他與陳景潤、王元一起共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八十年代以後他致力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解決,他所提出的研究"猜想"的新途徑,完全不同於經典的"圓法",其嶄新的學術思想為國際數論界所關注。

社會任職


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獎勵委員會委員
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省科協主席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數學年刊》常務編委

社會活動


1979年7月,在英國達勒姆舉行的國際解析數論會議上,潘承洞應邀以此作了一小時的報告,受到華羅庚和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1986年,舉辦的山東大學教工橋牌賽上,他不但登場獻技,賽后還親自為獲獎選手書寫並頒發了獲獎證書

人物評價


家人合影
家人合影
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潘承洞為山東大學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為山東大學今天的學科布局和特色 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潘承洞先生愛才、惜才、用才,是首位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教育家。(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評)
潘承洞院士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山東大學和山東省,他在世界數學領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兩次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文蘭院士評)
潘承洞院士為人爽快、坦蕩,他不只關心自己的學科而是關心整個學校,他對年輕人也充滿信任、鼓勵,人們不知不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鼓舞,潘先生的精神不僅是山東大學而且是中國數學界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科學院王元院士評)
潘承洞院士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建設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劉玉柱教授評)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獎機構
1995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82 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1981山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均值定理與哥德巴赫猜想》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大偶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