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瓶子草

杜鵑花目瓶子草科植物

眼鏡蛇草(學名:Darlingtonia californica Torr.)是瓶子草科眼鏡蛇瓶子草屬的多年生植物,主要分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與俄勒岡州。

眼鏡蛇草是非常知名的食蟲植物品種,因酷似眼鏡蛇而得名,是許多食蟲植物玩家及收藏者的目標。

植物學史


1841年,植物學家J·D·布拉肯里奇(J.D.Brackenridge)在一次對西部偏遠地區的考察中於加利福尼亞州沙斯塔山發現了眼鏡蛇瓶子草。
1853年,約翰·托里(John Torrey)描述了眼鏡蛇瓶子草屬,並以威廉·達林頓的名字命名了該屬。

形態特徵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為叢生多年生草本。其莖常沿地表匍匐分支生長,匍匐莖長20至80厘米。匍匐莖又可發育為獨立植株。眼鏡蛇瓶子草的根呈棕色,長10至25厘米。
眼鏡蛇瓶子草的葉片具兩型。葉片呈蓮座狀分佈,每個成年生長點由3至14片葉組成。種苗在2至3年內葉片均為簡單的筒狀,末端漸尖。幼葉一般長1至3厘米,呈紅綠色至紅色。之後,眼鏡蛇瓶子草的葉片轉變的成熟狀態。成熟葉片已具捕蟲功能,長20至80厘米,中空,其中下部為管狀,上部為球狀並向前膨大。葉前隆處底部有一個10至20毫米的空洞,為葉片的開口。瓶口邊緣內彎,形成類似龍蝦籠籠口的形狀。瓶口鏈接著一個二叉的魚尾狀附屬物。附屬物背側及瓶口周圍存在蜜腺。葉片球狀部及管狀部上端表面具大量不規則的半透明白色斑紋。葉球狀部分內表面無毛,光滑具蠟質。管狀部分下三分之一內表面具下向毛,長2至8毫米。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
每個眼鏡蛇瓶子草的成熟植株在春天只會產生一朵花。萼片為黃綠色,披針形,長3至5厘米。花瓣呈暗紅色至紫色,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至3厘米,無毛,具橫向脈。子房位於花朵中心,綠色,5室,長1至2厘米。柱頭星形,由子房末端伸出。雄蕊15至25枚,分佈於子房基部周圍。花藥長2至3毫米,長圓形,黃色。花莖長25至90厘米,通常比成熟的葉片高10至25厘米。花期4月至6月。花開后1至2天,柱頭可接受花粉,而花粉亦開始飄散花粉。
6至10天後,花瓣和雄蕊萎蔫脫落。雌蕊若授粉成功則繼續膨大,並在8至14周后形成長3至4厘米的種莢。種莢頂裂,內含40至300枚長1至3毫米的淺棕色種子。種子表面具不規則的突刺。

生長環境


耐冷怕熱,尤其是根部要保持冰涼,日夜要有較大的溫差;喜歡強光,在溫度不至於過高的情況下,可以接受陽光的照射。

分佈範圍


眼鏡蛇瓶子草分佈範圍
眼鏡蛇瓶子草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與奧勒岡州。

注意事項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是較難栽培的食蟲植物之一。其需要較高的日間溫度及較低的夜間溫度。其原生地為終年有冰涼山泉流入的沼澤或河岸,根部能一直保持較低的溫度。所以在栽培比較好的模擬方法即是以冷涼的純凈水培養。天氣炎熱時可將冰塊放於土壤表面降溫。在高濕度、溫暖的環境下,可以給予植株充足日照;若濕度低或變化幅度大,則需稍微遮陰。
眼鏡蛇瓶子草從種苗開始種植是非常困難且緩慢的,所以通常在晚冬或春季以其匍匐莖繁殖。通常在春分至晚春時,匍匐莖節間上會長出許多小牙。將匍匐莖剪成數段,每段帶一些根。再將這些莖段放在涼爽潮濕的碎水苔上,保持明亮高濕的環境。數周后即可見到芽發育。
與其他生長於溫帶地區的食蟲植物一樣,眼鏡蛇瓶子草需要在冬季休眠才能長期存活。植株在冬季會停止生長3至5個月。直到臨近春天,成熟植株會長出單一朵花,並於數周后長出數個大型的捕蟲瓶。整個夏季其都會不斷長出捕蟲瓶,但其尺寸都遠小於春季的捕蟲瓶。
許多栽培者都已成功栽培了眼鏡蛇瓶子草,並發現了三個變型:全綠、全紅、紅綠。野生的眼鏡蛇瓶子草,在一般強度的日照下為全綠,強光下則呈現紅綠色。
澆水需使用礦物質含量低的水(如雨水、純凈水等);耐冷怕熱,尤其是根部要保持冰涼,日夜要有較大的溫差;喜歡強光,在溫度不至於過高的情況下,可接受陽光的照射,植株頂部會呈現紅色的網紋,非常的漂亮;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濃度的1/5以上噴施。

捕蟲機制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
眼鏡蛇瓶子草的魚尾狀附屬物背側會分泌大量糖蜜,並散發出強烈的氣味。黃蜂及蒼蠅等昆蟲會被這種氣味吸引至瓶口。順著蜜腺爬行的昆蟲可能被引入捕蟲瓶內,而捕蟲瓶內透光的斑紋又會迷惑昆蟲,使其將這些斑紋誤認為出口而被困在捕蟲瓶內。由於捕蟲瓶蠟質的頂部及帶下向毛的中下部,昆蟲會逐漸落入捕蟲瓶基部的消化液內。之後,其屍體被消化,植株即可從中吸收分解出來的營養物。與此捕蟲機制類似的物種還有鸚鵡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小瓶子草(Sarracenia minor)、克洛斯豬籠草(Nepenthes klossii)及馬兜鈴豬籠草(N.aristolochioides)。
眼鏡蛇瓶子草是美洲的三種瓶子草植物之一。其捕蟲瓶並不收集雨水,而是通過根部吸收水分再分泌於捕蟲瓶內。人們曾認為眼鏡蛇瓶子草的捕蟲瓶不會分泌消化酶,而必須依靠共生菌及原生動物將獵物分解為可吸收的養分。但後來的研究表明,眼鏡蛇瓶子草至少能分泌一種蛋白水解酶來消化獵物。捕蟲瓶內壁細胞從消化液中吸收養分與根系細胞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是類似的。但眼鏡蛇瓶子草與一些動物及微生物之間仍存在著密切的互利互惠關係。
瓶子草
瓶子草是一種相對體形較大氣質高雅的食蟲植物,葉子成瓶狀直立或側卧,大多顏色鮮艷有絢麗的斑點或網紋,形態和豬籠草的籠子相似,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受蜜汁引誘的昆蟲失足掉落瓶中,瓶內的消化液會把昆蟲消化吸收。

物種簡介


眼鏡蛇瓶子草是瓶子草的一種。從植物分類學的角度看,瓶子草是屬於瓶子草科不同屬植物的總稱。它們可以細分為瓶子草屬(Sarracenia)、眼鏡蛇瓶子草屬(Darlingtonia)和南美瓶子草屬(Heliamphora)3屬約15種,全部分佈於美洲大陸,與亞洲大陸的豬籠草科和澳大利亞的土瓶草科食蟲植物具有外貌相似的趨同進化特徵。
瓶子草為多年生草本食蟲植物,近來從國外引進。瓶子草無根,葉從地下根莖長出,葉有兩種類型,春季長出的葉呈筒狀似瓶子,如喇叭開口,頂上有蓋,葉筒內分泌黏液與消化液,能將誤食的小蟲粘住並消化;盛夏長出的葉呈劍狀。瓶子草花形奇特,觀賞價值很高。
瓶子草的捕蟲方式是以其瓶狀葉的鮮明色彩以及在瓶口處分泌香甜的蜜汁以招引路過的小昆蟲,如螞蟻、蚊子、蒼蠅、蜂類等前來,一旦受騙的昆蟲停留在瓶口頂部,並試圖跨過瓶口爬入瓶內時,由於瓶口邊緣很滑,一不小心昆蟲便會滑落瓶中,掉進消化液內即使力圖掙扎,但由於內壁很滑,加上瓶壁有倒刺毛擋住去路,最終被活活淹死。瓶子草的消化液含有由瓶壁腺體分泌的蛋白解酶,可將溺死昆蟲屍體的蛋白質溶解,變為氨基酸類營養物質吸收,使瓶子草植株獲得額外的養分補充。

栽培方法


溫度

眼鏡蛇瓶子草屬為喜冷涼的植物,全年的生長適溫在10~25℃之間。冬季可耐0℃低溫。幾乎所有瓶子草均怕酷熱,當溫度超過30℃時,其生長就會停滯不前,極易產生病害而腐爛死亡。
濕度
瓶子草喜濕,在野外可長年浸於沼澤地上生長,人工栽培要給予一個極濕的環境,其植株生長才會壯旺。除了可直接用保水力強的白水苔栽種外,最好用腰水套盆種植,這就是直接將瓶子草盆花浸入齊腰水的盛水盆之中,以便使盆土保持濕潤的效果。此外,也可用玻璃罩將盆栽瓶子草蓋住,以保持較高溫度,這對生長更有利。
光照
野外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瓶子草的野生種屬均生長在無任何遮擋的全日照環境下。因此人工栽培每天要給予6-8小時的陽光照射最好。一旦植株光照不足,盆栽的瓶子草就徒長且色澤晦暗而變得衰弱,極易滋生病蟲害而死亡。
施肥
儘管其瓶狀葉能通過誘捕昆蟲作補充養分吸收,但也要定期施肥,具體方法是在生長旺盛期可每隔3周把已稀釋2000-5000倍的液肥灌入瓶狀葉內,也可以人工抓一些小昆蟲放入其內讓植株吸收,從而達到補充養分的目的。
病蟲害防治
瓶子草主要的蟲害有紅蜘蛛蚜蟲,一經發現可用氧化樂果敵敵畏100倍液噴殺,通常噴2-3次就可將害蟲全部殺滅。而病害一般是由於白水苔腐爛導致的根腐病,此時應及時換盆,除去老舊水苔和植料,剪去爛根后再以新水苔和新植料再植。此外,如果栽培環境通風不良或過陰會容易產生黑斑病,此時應及時改變環境,剪去染病的葉片,然後可用稀釋500~100倍的百菌清托布津噴灑防治。

繁殖方法


繁殖瓶子草可採用播種、分株、葉段插和根狀莖段扦插等各種方法,大規模栽植還可採用組織培養育苗,在短期內培育大量的小苗。但作為家居種植,通常用根狀莖段扦插就可以了。具體方法是將根狀莖按每段2厘米切成幾段,每段應帶有一些根,水平放於插床之上,然後在其上鋪上濕水苔,保持每天噴水1次,在20~25℃的半陰環境下,約1~2個月後會長出新芽和新葉,此時便可連根掘起上盆栽植。此外,分株法繁殖亦十分簡單隻要將帶有頂芽的部分用利刀從中分開,直接上盆栽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