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

武秀之

武秀之,中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原中國民族聲樂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現任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系主任。

武秀之是老一輩的藝術家,她獨創的“假聲位置真聲唱法”享譽民族聲樂界。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樂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結合”音樂教育模式,受到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評價。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武秀之
武秀之
武秀之13歲上中學時,她的一副好嗓子便被老師發現,老師於是帶她去一位義大利牧師處學習獨唱。出眾的天賦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她小小年紀便在河南老家舉辦了獨唱音樂會。解放后,武秀之以優異成績被河南醫學院錄取。當時國家急需音樂人才,這位省內有名的小歌手成為了重點考察對象。使武秀之享譽民族聲樂界的,是她獨創的“假聲位置真聲唱法”。運用這種發聲方法,可以在不講換聲點的情況下,演唱西洋歌劇、民族歌曲和戲曲,韻致宛然。被譽為“三女合作”、聲樂民族化的成功嘗試。
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上,武秀之見到了毛澤東20年前提出讓她學習的常香玉。兩個藝術家拖著多難之身,執手相顧無言。其實,武秀之在那些動蕩歲月,已通過聽戲等潛心摸索聲樂民族唱法。“假聲位置真聲唱法”錘鍊、定型的十多年中,常香玉毅然將三個女兒、兩個孫女送到河南大學武秀之處學聲樂。記得常小玉對常香玉說:“俺跟她學俺回來就不會唱啦!”“不會唱媽養你一輩子。”
藝術探索是艱辛的,但對於熱愛她的藝術家來說卻是一條並不覺得坎坷的康庄大道。1985年9月,河大舉辦“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科研項目學術鑒定,參加者有時任省領導韓勁草、侯志英,藝術界有時樂蒙、關鶴童、常香玉等。學生的演唱令專家們深感震驚。鑒定寫道:“此項民族聲樂專題科研實驗工作,在我國聲樂界教學和實踐上是由一定創新的重大意義的,獲得的成績是可貴而顯著的。”
1986年,省有關部門批准河大增設民族歌劇專業,由武秀之主持教授“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同年,河大獲得我國唯一的民族聲樂碩士授予權。
1988年,以武秀之新唱法排演,體現歌、舞、表演一體化新教學理念的《第一百個新娘》,在省藝術節上引起強烈反響。音樂評論家認為此劇讓人認識到,民族歌劇“不必再屈就演員‘五功不全’和受‘土’、‘洋’的局限”。美國著名學者Richard Brinkman說,“我非常喜歡這部歌劇,這是真正第一流的歌劇演出,在美國也夠專業水平。聽說他們還都是在校學生,真使我吃驚,沒想到中國有這樣好的現代歌劇。”
1989年,武先生的教學成果項目“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997年,應文化部教育司邀請,武秀之及弟子們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三合一’聲樂彙報音樂會”,文化、音樂界領導、專家權威匯聚一堂。隨著音樂響起,《今夜無人入眠》、《三峽情》、《我堅決在農村干它一百年》……武秀之的每個學生,都能將三種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用同一種發聲法唱出。與會人士無不動容,反響熱烈。著名樂評家田青指出:“假如一個人可以這樣唱,你可以稱他是‘天才’。但有意識地按這種模式去培養,而且種一棵活一棵,就不得不讓你佩服這位武秀之:虧她能做到,虧她能堅持下來。”
從武秀之的教學成果來說,她始終是優異的。且看武先生改革開放以來培養的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小香玉,孫偉國(著名歌劇演員,空政文工團副團長),陳貞(《木蘭詩篇》主唱);陳淑敏(戲曲、音樂劇雙“梅花獎”得主),盛紅林、黃春華(戲曲名家);付虹莉,胡志華,尹曉莉(三人是最新版《中國蝴蝶》主角)……。
多年來,武先生為中國歌劇劇目的創作、發展操透了心。1998年,省委宣傳部下發《關於推動“中國聲樂學派”在我省創建工作的意見》,這是解放后河南省為音樂下發的第一個紅頭文件,明確提出要使“武秀之唱法”“這一先進文化科研成果走進課堂,走進劇場,走上文化市場”。是年,省計委幫助解決100萬元投資,武先生開始組織創作音樂劇《中國蝴蝶》。

獲獎情況


1989年“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社會評價


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樂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結合”音樂教育模式,受到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她的“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河南省委宣傳部曾下文[豫宣文(1998)21號],把武秀之教授的教學成果確定為河南省“中國聲樂學派”的創建和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把她的成果確定為“河南省文化戰線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對於武秀之教授的聲樂訓練演唱方法—“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稱之為“武秀之唱法”;對她的評價為“對於豐富我國聲樂教學和聲樂演唱的形式,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求全省文化界、教育界積極採取措施,認真研究、積極支持、熱情推廣她的教學成果,大力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