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花茄

旋花茄

旋花茄,是茄科、茄屬直立灌木,高0.5-3米,植株光滑無毛。其它中文名:理肺散(雲南雙柏),滴打稀(雲南屏邊),敷藥(雲南河口),白條花(雲南龍陵),倒提壺(雲南西疇),止咳靈(雲南新平),大苦溜溜、苦冷盤、海苦草(雲南思茅),“帕笠(傣語),山煙木(廣西)。

形態特徵


旋花茄
旋花茄
直立灌木,高0.5-3米,植株光滑無毛。葉大,橢圓狀披針形,長9-20厘米,寬4-8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葉柄,兩面均無毛,全緣或略波狀,中脈粗壯,側脈明顯,每邊5-8條;葉柄長2-3厘米。
聚傘花序螺旋狀,對葉生或腋外生,總花梗長3-12毫米,花柄細長,達2厘米,開展或彎卷;萼杯狀,直徑約3毫米,長2毫米,5淺裂,萼齒圓、鈍或不明顯,花冠白色,筒部長約1毫米,隱於萼內,冠檐長約6-7毫米,5深裂,裂片長圓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花絲長約1毫米,花藥黃色,長約為花絲長度的3倍,頂孔向內,子房卵形,直徑約11毫米,花柱絲狀,長約7毫米,柱頭截形。
漿果球形,桔黃色,直徑約7-8毫米;種子多數,壓扁,直徑約2.5毫米。花期夏秋,果期冬春。

分佈範圍


產於雲南、廣西、湖南。多生長於溪邊灌木叢中或林下,稀生於荒地。海拔500-1900米。分佈於印度,孟加拉,緬甸及越南。

主要價值


嫩葉傣族采作蔬食,據雲南河口一帶,煮水可治瘧疾。全株為紫膠蟲的寄主,在印度用根作麻醉劑及利尿劑。
全株藥用,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毒,利濕健胃,有利尿、止咳、治哮喘、截症之功。
嫩葉傣族用作蔬食;全株為紫膠蟲的寄主。印度用根作麻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