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西大街

北京市什剎海景區的北門戶

鼓樓西大街,位於北京市什剎海北岸,在元朝時期是大都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有斜街市之稱。1965年定今名。北京今猶存鼓樓西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舊鼓樓大街、鼓樓東大街在鼓樓相接,逶迤真奔西北,近德勝門而止。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鼓樓大街”條引《析津志》云:“乾隆九年十月,以京師錢價昂貴,令各當鋪官借本銀收錢發市流轉,以正陽門外布巷市房一所,地安門外鼓樓東官房一所為錢局,其收錢發銀,造冊文票,俱詠順天府治中印。

歷史沿革


鼓樓西大街位於什剎海北岸。由於什剎海自西北向東南偏斜,故而鼓樓西大街也隨之偏斜。元代,簡單地稱為斜街。是大都最熱鬧的地方,有斜街市之稱。1965年定今名。
鼓樓西大街
鼓樓西大街
鼓樓西大街的東端是鼓樓,西端是德勝門。德勝門構於明初,尚存箭樓,是北京的軍門。明清兩朝出征,均要出此門,取“得勝”之意。鼓樓亦建於明初,后毀,清時重修。下為紅色磚台,四面構券門;上為鼓樓。鼓樓為兩層,頂部為歇山獸脊,三重檐,灰筒瓦綠剪邊。清時置主鼓一面,附鼓二十四面,配合鐘樓之鐘用以報時。清代的報時方式是,每夜分為五節,即:定更(戌——今晚八時),又稱起更或初更;二更(亥——今晚十時);三更(子——今晚十二時);四更(丑——今二時);五更(寅——今四時);亮更(申末卯初——五時),即天明了。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撞鐘。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鼓之擊法是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最後以快慢之間的速度擊十八響。所謂“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計五十四響。重複一遍,總計一百零八響,鍾之撞法亦同。
鼓樓西大街,民國時分四段:鼓樓以西至西魏衚衕稱鼓樓西大街,西魏衚衕至八道灣稱甘水橋大街,八道灣至糖房衚衕為果子市大街,糖房衚衕至德勝門稱丁字街。1965年統稱今名。
鼓樓西大街是連接東西城的重要通道。古迹眾多,有瑞應寺、壽明寺、關岳廟等。關岳廟建於清末,原醇親王家祠。民國三年(1914)改祀關羽、岳飛。現被西藏駐京辦事處佔用。
北京市牛奶公司,北京市自動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單位在此街。